评论丨聂茂、张旭:剑胆书心颂湖湘

评论丨聂茂、张旭:剑胆书心颂湖湘
2025年01月15日 18:31 红网

剑胆书心颂湖湘

——胡代松《书剑行吟》读后

文/聂茂 张旭

湖湘大地,钟灵毓秀,文化之脉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湖湘儿女于风云变幻之际,以热血为墨,以忠诚作笔,书写着对国家独立与民族尊严的执着追求。文人仗剑天涯,以戈为笔,于烽火硝烟中挥洒豪情;军人雅好诗书,心怀壮志,在金戈铁马间涵养儒雅、豪情与正气。立足湖湘,讴歌真善美,书剑合一,德艺双馨,低吟浅唱,气韵生动,诗与远方浪漫交织,扣人心弦。这是我读胡代松先生《书剑行吟》(湖南文艺出版社,2024年)一书的突出感受。

我与胡代松从未谋面,但读了他不少的诗文,他在红网开专栏,写些古体诗词,彰显家国情怀,尤其表达了对湖湘文化的热爱。从作品附录的简介中,得知他成年后携笔从戎30余载,2020年转至地方工作。这部《书剑行吟》就是他多年来生活、工作与学习的艺术浓缩。全书共收录150余首诗词作品,从对历史名人的缅怀,到对文化典故的运用,再到对三湘四水自然风光的描绘,字里行间,深情表达了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文人担当与军旅生活交融共生的独特魅力。

胡代松的诗词既彰显对知识的尊重与热爱,也包含对转型社会健全人格和个体精神的深切关怀。“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他复古而不泥古,雅俗共享,遗词造句多有推敲,时见惊喜,作品中的音、韵、律、节奏和色调恰到好处。在《论诗》一诗中,胡代松独具慧眼地写道:“黛玉论诗三要领,旁参细悟用心淘。溯源魏晋强根本,师法盛唐增隽豪。”诗人以灵动之笔触,深入探讨诗歌创作之要诀,强调师法传统之重要性,倡导要从魏晋之古朴、盛唐之雄浑中汲取精华,以提升诗词创作之境界。胡代松还擅长通过对季节变化、自然景色的观察,引发了对青春岁月的回忆和对人生的感慨。《偶感》中,“闲见云舒卷,坐观山静幽”描绘了宁静淡定的画面,而“凝思青壮事,忽起畔牢愁”则将思绪引入对过去的思考,表达了人生的匆匆和对未来的警醒。《高考》关注社会现实,聚焦莘莘学子之艰辛求学路。“十年艰苦不寻常,满腹经纶气自昂”,描绘出学子们不畏风雨,砥砺前行之精神风貌。

胡代松书中诸多篇章深情回溯军旅生涯。《忆江南·平生愿》中,他以雄浑壮阔的笔触描绘了自己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携笔从戎提劲旅,吟诗仗剑取仇魁”,展现了文人从戎的独特风采和对军人荣誉的珍视。他热情歌颂军人的忠诚、勇敢、奉献等崇高精神品质,并致力于将这些精神传承弘扬。在《建军节抒怀二首》中,他以深沉的笔触,回顾人民军队从建军初期的艰苦创业到取得的伟大胜利的光辉历程。“众志赢来新世纪,军威扭转旧乾坤。长城再造阴霾扫,浴火重生世界尊”,他高度礼赞了军人的荣光和血性。不仅如此,胡代松还深刻诠释了军人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鹧鸪天·芦沟桥》中,诗人通过描绘卢沟桥事变的惨烈场景,“硝烟散去伤痕在,犹见雄狮怒目张”,将读者带回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歌颂了中国军人在抗日战争中为保卫祖国、拯救民族危亡而英勇奋战的不屈精神。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其家国情怀的形成与湖湘地区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连。无论世道如何变化,湖湘子民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国家命运,投身时代洪流。“书生何幸带吴钩,弹剑吟诗岁月稠。”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作品的旋律与情感的细腻,以及随处可见的忠诚勇敢、奉献担当等宏大主题,在胡代松的诗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胡代松在后记中提到:“能听到时代的呼吸,能表达个人的实感,能描摹高蹈的格局,能抒发真实的情怀,能意境悠远,能回味无穷,即可称之为好诗也。”这是诗人的夫子自道和创作追求。正因为此,《书剑行吟》内蕴丰富,文质彬彬,有着王船山那种“上马杀敌,下马读书”的精神内驱力,这部诗集不仅是胡代松灵魂含香的真情倾诉,更是其传承湖湘文化、弘扬湖湘精神的生动见证。

(作者聂茂系中南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张旭系中南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胡代松,笔名岱松,湖南澧县人,供职湖南省直某机关单位,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湘水余波诗社会员,著有诗集《书剑行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