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亿,巨头豪赌并购基金

1650亿,巨头豪赌并购基金
2024年03月09日 16:00 投中信息

总共募了4万亿。

今年1月17日,美国知名税务咨询公司EisnerAmper发布了一份忧心忡忡的报告:风险投资行业目前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报告认为的重要例证是,2023年“募资规模”这个关键指标,下降到了自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全年只有474只VC基金完成了新一轮募资,总计金额为669亿美元,相比去年堪称“断崖式下跌”——2022年,共有1340只完成新一期资金募资,总金额为1728亿美元。

伴随“募资难”困境而生的还有“退出难”。根据EisnerAmper计算,截止2023年底,淤积在VC手里的资产已经累计达到了3028亿美元,创造了有数据记录以来的历史新高。即使有幸能够完成退出,也往往以“打折”的状态完成。

《报告》显示有20%的风险投资交易是在“估值打折”的状态下完成的,而这个数据在2022年只有8%。

很多人引用了这份报告,作为对2024年市场预测的前景铺垫。有人认为由于流动性稀缺,“风投需要发挥更多创意”来“返还投资者的基金”;有人认为VC将大量借鉴PE的经验,把延续基金的思路借鉴过来,来为自己争取更多时间。

而一致结论是:对于投资者来说,风险投资的吸引力已经逐渐落后于其他资产配置方式。

不过“其他资产配置方式”具体指什么,出于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当时很少有人言之凿凿。直到最近,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逐渐浮出水面。

前不久,瑞典著名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殷拓集团(EQT PARTNERS)完成了其第10只旗舰基金EQT X的募资,总规模达到了220亿欧元(约合235亿美元、165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在创造了EQT的募资记录、在前一期基金基础上大幅度扩张40%的基础上,也足够让EQT X成为欧洲市场有史以来规模第三大的“并购基金”。

无独有偶,来自英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Cinven也在2024年年初官宣了一只并购基金的募资,同样创造了公司成立以来的新记录,资金规模达到了145亿美元(约合1044亿人民币),也在欧洲市场里排进了历史前10。

“流动”即是正义

除了EQT和Cinven,近期完成并购基金募资的还有法国老牌并购集团PAI Partners,他们在去年年底完成了PAI Partners VIII的募集,共获得资金71亿欧元(约合75.9亿美元、555亿人民币),相较于上一只基金PAI Europe VII,资金规模扩大了40%。

如果时间线再拉长,那么实现“壮举”的还有Permira,他们在2023年3月完成了最新一期旗舰并购基金Permira VIII,目标募资金额为150亿欧元,实际完成金额为167亿欧元(约合176亿美元、1267亿人民币)。

其实如果进行整体复盘,这些PE巨头们能够漂亮地完成上述并购基金的募集,本身并不算太意外。

根据PitchBook统计,在2023年PE基金们在全球总共募集了56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万亿元),总规模超过了2022年。上文提到的Cinven在年初落地的新一期并购基金Cinven Fund 8能够排进欧洲历史前10,但放在全球只能勉强挤进前30,因为在2023年共同诞生了9只募资超过100亿美元的并购基金。

然而正所谓“哪里是我们太优秀,还不是全靠同行衬托”。PE行业的总体观感不算太差,但问题是掰开了揉碎了,不难发现PE们也只是不像VC那样“共患难”,远远谈不上“同富贵”。

PE基金们虽然在去年完成募资5660亿美元,总体规模超过2022年,但基金数量却下降到了593只,创造了2012年以来的新低,退出金额下则出现了连续第二年的下滑,总体量一夜跌回2014。

与此同时,有限的资金又正在快速向头部机构靠拢——根据PitchBook的《2023年Q3季度全球私募市场募资报告》,2023年前三季度,规模50亿美元的大型基金拿走了整个市场47.2%的募资额度,创造了有数据记录以来的历史新高。

分析师们对此的评语是:“市场状况挤压了LP们投资新基金的能力,规模较小且经验不足的基金经理们会发现,他们将始终处于劣势,无法竞争过与LP们拥有成熟关系的大机构。”

换句话说,过去一年蔓延在VC圈子里的“流动性危机”,同样也出现在PE圈子里,区别仅仅体现在有没有足够的“遮羞布”。

更戏剧性的是,刚刚完成了创纪录募资的EQT,正是这场PE版“流动性危机”的主角之一。据多家媒体报道,为了改善当前资产淤积的现状,EQT在去年10月提出了一个颇具创意的方案:他们将推动被动企业们进行私募股票销售,来为LP们增加资金的流动性。

具体执行层面,这些股票销售会以“拍卖”的形式进行,参与者被限定在EQT的1100名LP之间,EQT会委托一家投行作为承销商,一方面罗列有意向的买家和卖家清单,另一方面负责主导双方进行估值谈判。

活脱一个“凑份子版IPO”。

EQT的管理者们对这项计划的可操作性并没有把握,首席执行官Christian Sinding就在当时坦诚“这一切还没有实现,你可以把它看做下一代的‘延续基金’,我们可能会根据投资者的反馈进行调整”。

最新的消息也佐证,他们的这套“自营版IPO”计划似乎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据多家媒体报道,在今年2月的前三周启动了至少5家被投企业的退出计划,名单中不乏各自领域内公认的“优质资产”,例如估值达到150亿美元的K12教育服务商Nord Anglia、欧洲知名地产交易平台Idealista、知名护肤品研发商高德美实验室。

但Christian Sinding认为相比起“新计划是否能顺利执行”,“提出新计划”更加重要且迫在眉睫,因为“IPO市场出现了功能失调,事实上,(以IPO作为退出策略)门槛相当高……基金管理者们需要发明更多的金融工具来资本返还给投资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相比于扮演“市场复苏的信号”,这些大资金盘并购基金的出现实际上更像是“金融精英们妥协的信号”:它们的密集落地似乎表明,“资产淤积程度”和“公开市场复苏难度”仍然被严重低估,以至于“为资产增加流动性”乃至“为资产增值争取更多时间”变成了一桩相当有利可图的好生意。

一个旁证是,随着私募股权投资的退出金额在去年创造了十年以来的新低,有大量的LP正在尝试向基金管理者们发起回购。

一家名为Citco Fund Services的中间服务商表示,虽然他们的客户总计管理着超过8000亿美元的资产,但在现阶段他们显得“无比脆弱”,因为LP们关于“回购”的咨询量相比于2022年猛增了35%。

顺利“完成”破产

应景的是,就在PE圈大兴“并购风”,积极组织生产自救的同时,VC圈也悄然诞生了一个“异曲同工”的小风口:帮助创业公司顺利完成破产。

顾名思义,这个赛道旨在帮助那些拿到过风险投资,但不幸濒临倒闭的初创公司返还未使用的资本、完成现有资产拍卖、处置其他资产。

根据第三方数据统计,仅在美国市场,整个2023年就有超过3200家拿到过风险投资的初创公司宣布破产,其中在2020年到2021年期间完成过一轮融资的初创公司是潜在的重灾区,受到那两年估值虚高的影响,他们当中约有55%尚未退出或完成新一轮资金融资,进而导致美国创投市场的各轮融资之间的中位时间,从2022年的1.27年跃升至2023年的1.51年。

“天时地利人和”下,以Sunset和SimpleClosure(这俩名字听着就晦气)为代表的企业开始展露头角。

Sunset的两名创始人Brendan Mahony和Grant Rheingold都是连续创业失败者,创业的起因是从2022年开始他们由于破产经验丰富(?问号脸),大量的Y Combinator校友开始向他们寻求建议。

最终到2023年8月,他们决定正式将咨询业务变成生意,并且在公司成立当天拿到了145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投资方包括Hustle Fund、Weekend Fund这些面向早期项目的VC,以及Layoffs.FYI创始人Roger Lee这样的自然人。

SimpleClosure创始人Dori Yona也有类似的故事。他创业三次、倒闭三次,觉醒于最后一次破产处置期间,当时他接受了投资人的建议进行了“破产评估”,结果发现在一家传统的“企业服务供应商”的帮助下,完整地关闭一家公司需要一个自然年的时间,需要支付的费用最高能达到75000美元,这让他决定发起一场“行业革命”,争取把时间缩短到“数周”,最好做到“全自动化”。

SimpleClosure的生意也是在公司成立当天就拿到了融资,种子轮为150万美元,时间是2023年9月。到了今年2月,他们又拿到了400万美元的天使轮,领投方是Web3圈赫赫有名的Infinity Ventures。

业绩上,从2023年11月到2024 年1月期间,Sunset的收入环比增长了9倍,月客户增长率为65%。SimpleClosure的年收入则突破了100万美元大关,月增长率超过50%——如果自2023年9月份公开推出以来,那么这家初创公司甚至可以宣传自己收入增长超过14倍。

Infinity Ventures联合创始人Jeremy Jonker对自己的投资决策信心十足。他在内部邮件里告诉同事们:“我们看到面临挑战的创业公司越来越多,他们估值很高,但很难发展到启动下一轮融资所需要的指标……因此他们需要进行有意义的‘向下融资’、出售公司或者进行破产结算。我认为SimpleClosure的市场潜力相当大,并且越来越大。”

除了Sunset和SimpleClosure这样的创业公司,也有独角兽公司准备发展这项业务,例如知名金融科技Carta。就在今年2月初,Carta的首席执行官Henry Ward在博文中宣布,他们将推出一项服务于“初创企业关停”的产品。

他表示:“处理公司倒闭的过程让人感到异常的不爽,因为在价值上,他对于创业者、团队、投资人和世界来说,意义是零。他们最应该做的是向家门、股东、朋友们提供情感能力,而不是和供应商谈判。”

当然了,无论是VC还是PE想把“淤积资产”玩明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更考验操盘手们的专业能力:

数据统计显示,创业公司们的估值成长速度(每轮估值之间的差/每轮估值所需要的时间)在2023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中后期初创公司的成长速度从44.8%降至14.5%,风险成长期公司则从35.1%降至仅2%——从变化的曲线图来看,再优秀的收购标的,也能被2021年那波巨大的泡沫一把抹平。

来源:pitchbook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