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团队谈《我的阿勒泰》:一次创新性实验

主创团队谈《我的阿勒泰》:一次创新性实验
2024年06月09日 12:01 TopMarketing

我就不是一个同质化的人

你或许可以担心商业片拍多了的导演后续内容同质化,但新锐导演的百变性不容置疑。滕丛丛面对同质化质疑声音时,显得无比自信,也真正用她的作品回复着那些质疑。

从2019年滕丛丛自编自导的电影首作《送我上青云》上映后,影片中塑造的独立女性的形象震荡影视市场,让这位初出茅庐的女导演走入大众视野。就在大众期待着下一部独具风格的类型片时,她却带着迷你剧《我的阿勒泰》出现。

为什么说《我的阿勒泰》是一次创新尝试呢,它的几个标签都看出这部剧和其背后的主创有多大胆。“国内首部散文IP改编剧集”、”首部登上CCTV 1黄金档的网络剧”、“首部入围第7届戛纳电视剧节最佳长剧集竞赛单元的华语剧集”。

无论从创作角度还是传播角度,这部剧的创造性都毋庸置疑。

6月5日剧风营记者参加了“北京大视听精品项目《我的阿勒泰》创作分享会”,活动由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北京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爱奇艺承办,现场听众主创分享这部剧创作心路历程。

自左至右:吕帆、滕丛丛、陈旭光、齐康、刘懿增

角色是故事的灵魂

短短8集的《我的阿勒泰》已经成为治愈的代名词,或是绿草蓝天的自然美景,或是哈萨克游牧生活图景,亦或是演员们细腻自然的表演,总之俘获了一批996的打工人。

做这部剧在国内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没有参考,也没法预判,只是我们的直觉和对艺术的判断,觉得它值得。”阿勒泰导演滕丛丛在创作分享会上如是说。

导演滕丛丛曾表示剧集《我的阿勒泰》的故事其实从2018年底就开始慢慢发芽,那时的她刚拍完电影《送我上青云》,“当时除了维系那几年的生活开销,剩下的钱就把《我的阿勒泰》影视改编权买下来了。”于是这个项目就在影视行业最艰难的三年里,慢慢长大。

作为内容创作者滕丛丛认为导演最重要的三个技能是导演、表演和剪辑,这三点是与影视作品叙事节奏直接关联。可以想象到在《我的阿勒泰》的那些治愈的镜头表达和名场面背后,没有一个是靠运气,都是经过逻辑推演。

为了创作剧本用4个月的时间实地探访观察,为了让呈现更好的无论构图、影像、声音包括音乐,导演都是用电影的设置来要求的。为了让人物更生动,会到当地跟少数民族交流,给人物构建真实鲜活的底色。

就像剧集里的哈萨克族少年巴太,他的纯真坚韧、鲜活真实的形象获得观众的喜爱,他会因为跟喜欢的女孩表白害羞,会在自己梦想和父亲期望矛盾时勇敢坚定自我。背后其实都是滕丛丛导演对角色塑造的坚持和选择演员的标准。

“ 我一直深信角色是故事的灵魂。”在她看来,有质感的角色不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所有创作都要基于观众心理学、观众观影思路和他们共情的细节。

滕丛丛在创作分享会上说到“在《我的阿勒泰》里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人物形象不是说用多少笔墨去讲述,而是能让观众从他的亮相到剧集结束都能跟随,关注他的情感变化或心理成长,形成一个人物弧光,带给观众共鸣。

导演表示她在对巴太的形象塑造时,除了镜头前故事情节的展示,更多的是镜头背后的“功课”,甚至详细到他从哪里来,他做了什么,他的职业是什么,性格特征怎么样,说话方式、职业专长,以及最重要的是他在故事中要实现的目标和将要遇到的磨难。

导演滕丛丛说,”影视创作可以类比冰山理论,导演做的功课,一部分在水面之下”。

导演、编剧 滕丛丛

用镜头治愈观众

包括最让观众无法自拔的美丽风景,都是摄影团队对剧本的思考、光影的雕琢、甚至人物精神内核的琢磨,《我的阿勒泰》摄影指导刘懿增说“读完剧本我的第一观感就是特别治愈,于是我开始思考,是什么治愈了我,我们怎么去治愈观众?

细心的观众能够发现,从李文秀在城里打工到回阿勒泰草原,场景调度下镜头语言、构图和光线都大有不同。画面内容也带来强烈的情绪对比和矛盾激发。

《我的阿勒泰》的最开始,画面会把人物放得比较低,让城市水泥森林的结构和元素压制住人物,传达角色最初遇到的内心困境和羁绊,有李文秀的作家梦,还有高晓亮的淘金梦。后来画面转到草原上舒展开阔的天高地广,人物在广袤的旷野里显得渺小,两种构图对比表达的方式,传达人物心境的变化,也能助推剧情的发展。“

刘懿增认为《我的阿勒泰》的剧本文本非常有纵深度,例如其中一句“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充满了对光的追求和温暖感的表达,要想将这文本落地到影像,我们故意让光留在镜头里,像张凤侠夕阳下骑着骆驼、祖孙三人躲雨时也有光洒下来、采木耳场景下的斑驳光影。

“所有创作的手段、灵感都来源于剧本,都来源于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我的阿勒泰》摄影灯光上,我们追求的是一种朴素感、松弛感”剧组根据哈萨克族的建筑、日升日落等场景的逻辑,来设计灯光布局,“我们希望在《我的阿勒泰》里把灯光放到隐藏的位置,最好是让大家感觉不到打灯。”

朴素感上摄影指导刘懿增有一个很喜欢的例子,《小妇人》里面有男女主互相写信的片段,里面也是用马灯、煤油灯作为照明,来构建整个画面的灯光氛围感,里面也有跟我们一样的远离现代的工业文明的光污染和声污染的影像上的构成。

摄影指导 刘懿增

松驰感上希望用舒缓的运镜来表达,即便在新疆常常遇到大风天气,剧组都要去对抗风的力量,在机器两边做挡风的处理,就要用舒缓的镜头运动为观众营造一种松驰感

《我的阿勒泰》带火阿勒泰旅游

项目创作过程中,也并非全程坚决和笃定,制片人齐康表示在整个创作开发的过程中常常会迷茫和焦虑,

齐康将整个创作过程比作“精神力的循环”,“在阿勒泰的土地上长出这个故事,是李娟感受到它,把它形成文字,文字像内容精神的火药,弥漫在纸媒上,接下来是导演、摄影指导以及所有的主创,像点燃这个火药的人,让文字里边积蓄的力量以及积蓄的美,通过另一种形态焕发出来。”

更重要的是后续的长尾效应,让更多的人认识阿勒泰,认识新疆,认识李娟,感受到最初的生命力和精神力。当越来越多的人想去新疆游览,从而反哺那个土地,这样它的精神力进行下一个循环。

据阿勒泰文旅局公布数据,该剧开播20天后,阿勒泰全地区接待游客达286万人次,同比增长42.05%,旅游收入同比增长77.98%,真正实现“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作为制片人,齐康一直在摸索它在商业和艺术的可能性,毕竟《我的阿勒泰》仅仅只有8集,如果按照传统的排播模式,四天就播完了,那么如何让它跟观众有更大的接口,成为最大的难题。

经过基础调研和论证之后,我们文旅结合主线的基调,设想出“读一本好书,看一部好剧,去一个好地方。”一是能深挖区域文旅资源,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第二,能够延展作品生命周期,探索一些影视衍生价值。

构建影视IP与文化旅游形成共创共享的机制,第一共创文化符号,第二共募生态基金,第三共设旅游专线,第四共建会员机制,第五共办文化活动,这或将成为后续迷你剧乃至更多文艺精品内容重点突破的创作方向。

总制片人齐康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