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的力量:从六尺巷到太庙的传奇

家风的力量:从六尺巷到太庙的传奇
2025年04月03日 22:31 作家邓海春

清朝的康乾盛世,就好比历史长河里一场盛大的烟火表演,而在这场表演中,有个汉人身影特别亮眼——他就是张廷玉。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面前,他都混得如鱼得水,官做到顶,还成了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文臣,更是汉臣里的独一份。能有这份成就,当然靠的是他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但要说背后的“隐藏BUFF”,那还得是张家那股低调又厚道的家风。这家风的来头,可从他爹张英处理的一件小事里窥见一二。

张英:官场上的“老实人”

张英这人,打小就聪明得不行,27岁中举人,康熙六年又考中进士,进了南书房当差。别看他性格温和,低调谦逊,干起活来可是个“拼命三郎”。朝堂上的大事小情,百姓的苦难诉求,他都一件件亲手抓,从不偷懒。康熙皇帝一看,这家伙靠谱啊,索性把《国史》、《大清一统志》这些大部头全扔给他编,还让他当过会试主考官。皇帝对他的评价高得离谱,说他“始终谨慎,有古大臣风”——这可是金口玉言,相当于古代的“五星好评”!

六尺巷:一首诗化解的邻里纠纷

张英不光在官场风生水起,管家也有一套。他知道,家风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家族能不能长久兴旺。所以,他用自己的言行,给张家定了个调子:厚道、低调、和睦。这调子有多管用?听听他老家桐城的一段故事就知道了。

话说张英的官邸旁边住着吴家,两家中间有条小巷子共用。有一天,吴家盖新房,想把巷子占了,张家人当然不乐意。双方你来我往,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把官司打到了县衙。张家人觉得自己有理,又不想吃亏,干脆千里迢迢给在京城当大官的张英写信求救。你以为张英会派人压场子?那可想错了!他没动用一丁点权势,而是提笔写了一首诗寄回家:

《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诗短小精悍,道理却讲得透彻。“千里修书只为墙”,一句话点破事情的荒唐——为了堵墙吵成这样,至于吗?“让他三尺又何妨”,这句是亮点,张英用大白话说:退一步又不会掉块肉,还能换来邻里和气,多划算!最后一句“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拿秦始皇修长城打比方:长城还在,秦始皇早没了,名利都是过眼云烟,为了一堵墙较啥劲呢?

张家人收到诗,立马get到老爹的点,主动让出三尺地。吴家一看,感动得不行,也跟着让了三尺。于是,巷子宽了六尺,就有了“六尺巷”这个名字。这巷子不只是个地名,更成了邻里和谐的活招牌,也让“宽容礼让”这四个字传了好几百年。

张廷玉:老爹的智慧成了他的底气

张英的言传身教,对儿子张廷玉影响可不小。张廷玉也是进士出身,脑子好使,又继承了老爹那套厚道低调的处世之道,在清朝官场混得风生水起,最后成了配享太庙的传奇人物。说白了,他能走到这一步,不光靠自己聪明,还靠家里那股子“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

六尺巷:从巷子到文化地标

如今,六尺巷已经成了旅游景点,吸引着一拨又一拨人来打卡。大家伙儿不光是来看巷子,更是来感受那份宽容、礼让的古风。你说,这故事里的智慧,是不是比什么权谋心计都来得实在?张英用一首诗化解纠纷,张廷玉靠家风闯出一片天,这父子俩,真是给后人留下了个好榜样!

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