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年薪?硕博毕业?“卷字塔”顶端的人工智能专业,也许没那么可怕

60万年薪?硕博毕业?“卷字塔”顶端的人工智能专业,也许没那么可怕
2021年10月26日 19:26 LinkedIn领英

「面试第1关」是LinkedIn领英新推出的一档帮助大学生求职的趣味硬核短视频栏目。我们通过邀请各行各业的资深人士为同学们点评简历和自我介绍,提升职场自信,帮助他们通过面试的第一关。

最近网上流传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女孩抱着吉他弹唱一首《男孩》,清纯甜美的模样仿佛小红书上的校花。

但她的真实身份,是清华大学AI学生华智冰,视频中的歌声和面部形象全部由人工智能形象生成

网友心碎地表示:我正想求联系方式,你告诉我这是机器人

从《失控玩家》中具有自我意识的游戏NPC到AI虚拟大学生,在大家对人工智能津津乐道的背后,是行业发展带来的无限畅想。

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3251亿元

随着AI公司股价上涨的还有专业人才的工资,up主@在下小苏su 邀请到北大人工智能专业硕士,透露该专业毕业生年薪可达五六十万。

诱人的前景令人眼馋,求职论坛的热门话题变成“如何跨行到人工智能”,大学生关心“进入人工智能如何考研”。

大家争着抢人工智能的入场券,生怕错过下一个风口的红利期。

但激烈的竞争下,什么样的人才在人工智能领域最稀缺?如何避免盲目跟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位方向?

我们邀请了旷视科技HR牛新华和旷视研究院3D组研发总监刘骁,聊一聊人工智能就业那些事。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Yuki。

抢手的不是高学历

是技术硬实力

人工智能公司在做什么?简单来说,就是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来为商业项目找到解决方案

比如北京冬奥会的手语播报机器人亮相,在比赛期间,机器人能够根据聋哑人的不同手势习惯,进行更精确的赛事播报。

再比如两个月前,谷歌旗下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宣布,利用AI系统AlphaFold成功预测了蛋白质的三维结构,攻克困扰生物学界50年的重大难题。

要解决这些商业项目中的问题,人工智能从业者的必备技能是数学和编程。

强大的数学基础可以产生创新算法,制定“战术”,编程则以计算机软硬件作为“部队”落地执行,因此大部分人工智能从业者都来自计算机领域。

同时,人工智能作为交叉性学科,也给其他专业提供了开放性机会。

比如在自动驾驶中应用广泛的计算机视觉,在对外界目标进行识别和测量中,需要利用到信号处理专业知识,所以一些信号处理专业同学会直接转型从事人工智能。

高薪资+转行方向多,推动了“全民AI”的浪潮。

但事实上,人工智能岗位的门槛并不低,如果你缺少过硬的技术背景,只是想搭上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顺风车,奉劝还是三思。

调查显示,在人工智能领域,地方院校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已经供大于求,企业真正想要的,是高学历的技术咖。

根据某招聘平台发布的《2021年互联网产业求职指南》,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硕士及以上的岗位需求占比30.8%,远高于其他核心技术岗位。

即使大厂的人工智能岗位没有明确的学历要求,相较于本科生,博硕士依然具有碾压性竞争力

图片来源:智联招聘

这不是意味着这个行业“唯学历论”,因为博硕士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往往更扎实,另外,人工智能学习需要的数据支持和GPU资源,在本科阶段和地方院校也供给有限。

当然,你不一定要靠学历证明自己。除了学校背景,公司实习经历、学校科研项目和计算机比赛成绩都可以成为敲门砖

牛新华透露,在去年校招中,一位八一农垦大学的同学也收到了旷视的offer。说到底,最值钱的不是学校和学历,是技术硬实力。

高效匹配的前提

是精准自我定位

当我们准备进军人工智能行业时,如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一个关键的步骤是——“自我定位”。

每个人都像一款产品,只有将自己的价值定位清晰,才能精准吸引目标消费者。

尤其是在细分领域繁多的人工智能行业,“都有涉猎但不精通”已经不能击中企业的痛点,打出专长才能吸引HR的目光。

比如在领英最新一期的《面试第一关》中,陈思恩是来自天津大学的计算机硕士,在视频中介绍自己的求职方向是计算机视觉工程师,但这一点在简历上并没有明确写出来。

除了在简历中写清楚求职目标,刘骁还建议,“既然目标是计算机视觉,第三个NLP(自然语言处理)的实习建议一笔带过,让简历聚焦。”

身为HR的牛新华也深有体会,“目标越清晰,公司越能帮你迅速匹配。”

这里的目标“清晰”,除了明确研究方向,还要定位自己的岗位目标。

很多同学在校期间已经明确了研究方向,但是不清楚公司和职位特点,有时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或者谈到最后发现不符合预期,往往是在岗位选择上出了问题。

根据前Facebook机器学习工程师陈历飞的分享,AI岗位基本可分为三类,分别是AI Research组、AI应用组和业务组。

AI Research组”通常产出前沿研究成果,现身于各大顶刊;

AI应用组”则承担了“深度学习模型算法+系统平台优化”的工作;

业务组”在AI应用组提供的框架下进行优化,结合业务场景建立个性化算法模型。

总的来看,这三类岗位依次是从基础研究走向产品应用的过程,其人才需求特点也不同。

定位自己的价值,就是用自己的优势撬动这些岗位。你所能拿到最高薪的offer,一定是一个把你的优势最大程度发挥的职位。

如果擅长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之类的专业技术,可以深入行业进行基础课题研究,不管是旷视、商汤这类AI独角兽还是百度、腾讯等大厂,这类职位报酬都相当可观。

如果你刚刚转行,在搜索推荐之类的工程落地有经验,可以去业务组承担应用性项目。业务部门的职位更重产品而非科研成果,这类职位也是本科生入局的契机

所以说准确定位自己是向外匹配的基础,收割理想的offer要先亮出自己的王牌。

人工智能赛道拥挤

复合型能力武装自己

人工智能技术逐渐从实验室走向业务应用,在这样的“AI+”背景下,虽然算法和算力可以通过计算机解决,但模型优化则更多需要垂直行业业务逻辑指导。

这就要求从业者不仅是一个程序员、人工智能专家,还需要熟悉专业领域知识。刘骁在《面试第一关》中分享,比如做机器人要与硬件、传感器打交道,除了算法,还要知道机械原理

足够深入的了解才能产生有效洞察,很难想象你不懂金融,然后编出一个日进斗金的高频交易程序。

但目前人工智能人才大多出身于计算机背景,市场上复合型人才稀缺。

根据知乎答主wei chris分析的智慧医疗案例,符合医学逻辑的产品对生物医学知识背景有极强专业要求,而计算机专业背景学生不具备相关知识,主动愿意学的人几乎没有。

有网友评论,“学计算机的人都认为自己是AI行业的正统接班人,这是AI不好落地的一大原因。”

行业和技术的屏障给企业项目落地带来了实际的困难,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医疗领域中,最容易落地的是导诊、问答、百科这样的内容或服务产品,而真正需要统计思维和医学知识的医疗图像开发则困难重重。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复合型人才成为人工智能行业的人才刚需。刘骁一针见血地指出,“未来最吃香可能是具有行业知识,还能精通算法的‘全栈人工智能工程师’。”

写在最后

就业竞争大、高学历偏好强是人工智能行业现状。但即使你没有顶会paper和大厂实习,也不意味着没有入局可能。

除了互联网大厂,众多创业公司依然需求旺盛;除了算法工程师,人工智能的产品运营和销售仍可以提供曲线救国的机会。

人才市场不缺乏机会,而你能撬动怎样的offer,取决于你最长的一块木板。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