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在大厂做到退休”,如何应对职场中年危机?

“没有人能在大厂做到退休”,如何应对职场中年危机?
2021年12月06日 19:26 LinkedIn领英

2021年的最后一个月,爱奇艺被曝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在20%-40%,被裁撤员工多为工龄较长,年龄较大,薪水较高的中层

这再次牵动了无数互联网打工人的神经,下一个失业的中年人,会是你我吗?

图源微博

在互联网和高科技行业,35岁是一个分水岭,上有高管占着晋升的位置,下有学习快、要钱少、能加班的年轻人虎视眈眈地准备顶替自己

社招还有年龄歧视,一旦被优化失业了,下一步去哪里?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山间明月。

即使是高管

也未必能在互联网干到退休

互联网和IT公司裁员早已不是新鲜事了。当新兴技术和商业生态重塑业务,公司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无论是普通打工人,还是中层管理,一到组织架构调整,合并裁撤马上打翻饭碗。

公司根据数字化的新需求调整人才库,解雇尚未适应新兴商业环境的员工,引入具有新技能的年轻人。

这种做法在很多行业都存在,只是在快速迭代更新的互联网行业更加明显。在互联网,对新技能的需求始终优先于资历。

2018年11月,时任腾讯总裁的刘炽平表示不会把干部变成终身制,要求每年一定比例的管理层退下来,留出20%的晋升机会提供给青年员工。

2020年,腾讯员工人数超过8.5万人,平均年龄只有29岁。

因此,当腾讯推出退休制度时,打工人并没有因此放松开心起来。

一些人认为,腾讯的退休制度只是个噱头,暗示互联网公司不会允许产出变低的老员工熬到退休

毕竟互联网公司倡导年轻化,希望年轻人的不断涌入带来创意和效率。即使没被优化裁撤,大厂的工作强度,熬到35岁谁还干得动?

就这些现实的考虑,人们纷纷感叹,“没人能在互联网干到退休”。

当前很多年轻的科技公司尚未为员工制定详细的退休计划。

一方面很多创业公司的寿命较短,可能你还没退休公司先倒闭了,没有实力承诺员工长期福利;

另一方面,效率优先、利益导向的公司也未必愿意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和退休生活完全负责。

在这个意义上,腾讯代表中国互联网公司迈出了企业养老的第一步。

不过,除了依靠企业以外,我们还能如何应对35岁危机?

做好财务规划,考虑提前退休

是中年人的躺平姿势

考虑提前退休的理由是多方面的:比如,你的技能可能不再被需要了。

回顾历史,很多存在了几十年的工作都在互联网热潮中被淘汰了。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快速迭代让一些工作被自动化和机器取代,或者直接消失。

知识结构和思想方式的保守也让中年人与年轻人的潮流有了隔阂,有时微博热搜都看不明白。

精力体力、学习动力、知识技能和工作效率与公司的发展不再匹配,往往是中年人职场焦虑的根本原因。

专注于一种业务,陷入成熟的模式,懒于学习新技能,也抵制工作中的变化

这个时候,公司可能就想用更敏捷、灵活、勤奋的新员工来保持创新和成本效益。

随着年纪和经验的增长,薪水越高,加薪和升职更困难,被解雇的风险也就越高,这让中年人本来就沉重的财务压力更是危机四伏。

上有老下有小,哪哪都是花钱的地方。不到财富自由,没人敢提退休

不过,考虑提前退休至少能让你对人生和财务更有规划:

假设你计划高薪拿到60岁,一边全力鸡娃,一边买房换车,这些压力可能会使你陷入财务困境。如果职业遭遇瓶颈期,无法偿还贷款,再找份高薪工作也不容易。

到底赚多少钱能安心安全退休?就目前的消费主义而言,赚多少钱都有人能为你持续制造需求,渴望享受更高的生活品质并为物质焦虑

财富自由未必有个标准,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理性地物质消费,避免不必要的开支,为提前退休做出安全的投资选择。

做好理财,规划好医保、社保、重病保险、养老金,注意身体健康,考虑提前退休,是中年人的躺平方式。

毕竟年轻时长期熬夜、吃垃圾食品,工作压力大,缺乏锻炼,让很多人刚到中年就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

持续透支身体,保持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或许得不偿失

当然,提前退休未必就是两手一摊,再也不工作,再也不创造社会价值了,而是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规划,更多主动权和掌控感,不再焦虑地混日子。

一些互联网人在提前退休后去追求年轻时的梦想,比如开家民宿,成为作家,学习画画...... 奔向新人生也会带来新的机会。

技术发展和全球疫情大流行让工作和职业越来越多样化,赚钱不再局限于在大公司里的全职工作。不依赖单一雇主的谋生,是当代“斜杠中年”的主动出击

此外,毕竟老龄化是官方认证的趋势,规划好财务,敢于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或许提前退休和辞职潮带来的职位空缺可以倒逼企业放低年龄门槛。

应对35岁魔咒

我们依然与时俱进、自我迭代

互联网行业从业者的职业周期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互联网公司业务短平快,工作任务量大,学习任务重、竞争激烈压力大等。

很多70后和80后的职场人会在后期退出技术研发团队,转入策划与管理,这类岗位对于工作经验和行业认知的要求更高。毕竟没有效率和成绩,最先被优化的往往是拿高薪的中层

在分工细化的时代,如果主动放弃了反思和持续学习,缺乏综合的、可迁移的能力,希望依靠重复性的工作经验保障稳健晋升,反而是不切实际的。

如何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领英11月推出的直播《职业研究所》邀请了微软的高级软件工程师韩骏老师,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随着工作年限增加,对技能更加敏感,在广度和深度的综合考量下,选择学习新语言,更新技术栈,并出书《Visual Studio Code权威指南》;

在兴趣驱动下多实践,比如开发新插件并设计、推广、运营和维护项目,通过身兼数职提高综合工作能力;

在技术之外也考虑其他可能性,不给自己设限,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除了码农身份以外,韩老师也尝试在业余时间写公众号,考虑做技术编辑,或者根据公司动向借鉴他人经验,考虑转做项目经理;

此外,通过运营知乎账号,他触达了很多优秀学生并为微软做内推,这些经验让他对招聘流程有了更多了解,考虑转行做HR;

又或者跳出企业,出于对信息竞赛的兴趣,去高中做计算机老师……

综合考虑和多方面的尝试让他的担忧程度和窘迫感逐渐减少,可以专注于爱好与工作,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并确立不可替代性。

图源豆瓣:个人职业画布

技术可以是我们被优化的原因,也可以是我们保持竞争力的方式。

机器智能和自动化的发明本意并不是取代人、增加失业率,而是将人从繁重、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有创造性的工作,有更多时间来享受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疫情过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工作与生活,考虑在宅家的闲暇时间学习新技能,来应对自动化和科技发展给就业市场带来的挑战。

不过也不必出于“被优化”的恐惧而盲目开“卷”:

破碎地学管理学编程,将营销软文视为行业动向,抛弃自身的兴趣与优势,忽视过去的工作经验,主动放弃个体独特性,既没有自我效能感,也缺乏坚持的动力。

缺乏热情让我们应付工作就已经精疲力竭,缺乏兴趣更让人难以跳出模式、思考创新。

写在最后

35岁魔咒怎么打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方法,以上建议只是提供个思路。

个人的经验、能力、人脉都是无法复制的。别人的成功模版,学不来也套不了。

想要打破僵局,一方面我们需要更好地认识自己,对自我经验、优势、兴趣、追求有更清晰的认知。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更好地认识社会,根据行业洞察和社会发展方向来进行自我定位,对职业、财务、生活有提前规划,并愿意为此做出改变和坚持。

科技不断引领社会前进,企业和公共政策也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个人希望在变化中保持稳定,不是抱住一块石头不放手,而是持续学习、坚持思考,以自我迭代应对未知的挑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