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价值观,探讨社会贤达参与公益的底层逻辑

从儒家价值观,探讨社会贤达参与公益的底层逻辑
2024年03月12日 10:45 汉正家族办公室

众所周知,儒家价值观的核心是“仁”。关于仁的理解和解读,实可谓“仁者见仁”。其中,“仁者,生生之德”是其中较为广泛接受的主流解读之一。然而,什么是“生生之德”?张载和王阳明分别将之发展为“民胞物与”和“万物同体”等理念。用现代话语来说,儒家的“仁”,其实就是倡导和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己的和谐共生”。

现代公益慈善,按照我国慈善法第三条的规定,可以细分为“扶贫济困”等六类,但总体而言,无非也都是希望通过公益慈善,达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己的和谐共生”。因此,从核心价值观及终极追求而言,两者是高度一致的。

以上关于“仁”的解读,或能从价值观的角度,将儒家与现代公益慈善两者完美链接融合。然而,作为单个的个体,尤其是作为企业家个人,为什么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要从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及其文化信仰的角度去探讨。

就个体生命价值而言,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信奉儒家思想的中国传统士大夫及社会贤达通常会将 “三不朽”作为其个体生命价值的终极追求。换而言之,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目标的“三不朽”是中国人数千年以来孜孜以求的永恒价值。

“三不朽”一说,源自儒家经典《左传》。“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孔子后人、唐初大儒孔颖达将“三不朽”进一步解释为:“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

在孔颖达的解释中,从事公益慈善的同仁们一眼便能看到两个十分熟悉的词语:“博施济众”和“拯厄除难”。虽然这两个词语的当代理解和孔颖达的古代表达之间存在差异,但是,至少在孔颖达的解释中,我们不妨尝试着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对于中国当代企业家等社会贤达而言,发起或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上可“立德”,下可“立功”,皆为“不朽之道”。

当然,无论“立德”、“立功”,抑或“立言”,其实都旨在追求某种“身后不朽之名”。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故对身后不朽之名的追求,正是中国古圣先贤超越个体生命而追求永恒存在、超越物质欲求而追求精神满足的独特形式。这一点,或许也是不少当代中国企业家等社会贤达在事业有成,实现财务自由之后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如果说通过公益慈善,可以让中国企业家等社会贤达得以满足“身后不朽之名”的精神追求;那么,通过“家族传承”事业的构建和实现,则或可让中国社会贤达的家族基因得以永续传承。

故与公益慈善事业一样,家族传承事业其实是另外一种“不朽之道”。而这两种不朽之道的交汇结合,其实就是包含家族慈善在内的“家族文化”的赓续传承发展。

在传统中国家族文化的构建发展中,其核心无疑也是儒家的文化信仰。而并不为大众所熟悉的是,儒家信仰的核心是“敬天、崇圣和法祖”的“三位一体”。但是,在两百余年的欧美西方文明的冲击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在当代中国,儒家的文化信仰真的还在么?

关于敬天,孔子曾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因此,在中国人的信仰中,作为至高存在的“天”其实是静默的,似乎仅通过“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来显示其存在。但是,“上天”的静默,正好给了儒家充分表达的空间。正是儒家圣贤通过对“生生之德”的表达,对“仁”的发挥,对“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以及“人在做,天在看”等观念的传播,让中国人仍普遍对天心存敬畏,“天道”理念仍扎根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

至于“法祖”,不少学者,甚至有部分认同儒家思想的学者也认为,在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解构下,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祖先崇拜”的基础早已崩塌,“法祖”一说或已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若真如此吗?否也。因为中国人的“法祖”,从来不是对祖先灵魂永存的迷信,而是“三年不改于父之道”的“孝”,是事业上和文化上对于祖先的继承。而中国人所法之“祖”,也并非全部祖先,而是祖先中那些在“立德、立功、立言”三者上有所成就的“先贤”。

因此,儒家文化信仰中的“三位一体”,“敬天、崇圣和法祖”三者,最终都要落实到“崇圣”上。“立德、立功、立言”为目标的“三不朽”,“修养至圣”、“人皆可为尧舜”等儒家圣贤所倡导的人生价值追求,仍鼓舞激励着部分的企业家等社会贤达。而公益慈善与家族文化传承内在价值一致性的保持,最终均会体现在对家族中先贤先祖的追思和效法中。

事实上,在中国人的现实日常生活中,仍有不少人将孔孟朱王,以及创立“苏州范氏义庄”的范文正公等圣贤作为其学习和仿效的对象。儒家经典依然是中国学校课本的重要内容,“读圣贤书”也依然是部分家庭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面对传统与现实的隔离与冲突,或应更加深入的去了解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让更多青少年在“读圣贤书”的同时,积极参与家族或社会公益事业,即“行圣贤事”。而唯有“读圣贤书”与“行圣贤事”并行的中国人,才是做到了“知行合一”的“中国人”,方算得上为一名堂堂正正、精神富足的中国人。

作者:胡仕波,汉正家族办公室首席顾问,《慈善、信托与家族传承》作者,“社群信托”名词的首提者和命名人。

汉正家族办公室,专注家族信托、慈善信托、股权信托、社群信托设立、运营及资产配置;基金会设立、财税管理、战略咨询、等级评估等服务;更多信息可搜索【汉正家族办公室】至官方网站进行查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