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放大招,引爆说来就来

消费放大招,引爆说来就来
2025年03月19日 12:00 大巴-理财巴士

上周五的时候,消费板块盖过科技的风头,成了最靓的仔。

就因为领导提前吹风,说周一要开提振消费记者发布会,还有呼和浩特以万为单位的生育补贴政策刺激,消费板块的预期被拉了起来。

虽然周一的记者会开得不咸不淡,但国务院周末加班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还是挺有看点的。

口袋没钱谈何消费,所以方案一上来就提到了“增收”的关键问题,并且打算从4个方面着手:

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

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

扎实解决拖欠账款问题

(来源:《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工资收入这块,提到要支持各种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中小微企业等等。

包括解决拖欠账款问题,是很多中小微企业目前的难点,中小微企业承载着大量就业,如果拖欠的账款收不回来,工资发不出去,打工人就失业,企业也经营不下去。

所以这都是从源头上解决消费的问题,切中要害,同时难度也很大,虽然政策支持补贴有必要,或者说是给予渡过难关的一些支持,但归根到底,每一个企业和个人作为经济洪流中的一小点,后续想要能够自发持续的经营下去,还是得看经济状况咋样,是上行还是下行

像里面提到的要科学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打工人是喜闻乐见,但涨猛了估计企业也受不了,无法持续。

财产性收入这块,就只提到两个:

一个是股市,妥妥的重头,大篇幅几乎就是讲股市,要稳住股市,要市值管理,要中长期资金入市;

另一个就是债市,说要进一步丰富适合个人投资者投资的债券相关产品品种。

所以,让大家在股市这块赚到财产性收入,已经说得相当直白,如果工资收入还比较难涨,起码股市这边还有财产性收入,让大家愿意去消费吧?

这也是目前投资A股的主流叙事,不过同样任重而道远,如果上市公司没有实打实的利润增长,市场还是大涨大跌的博弈炒题材收割,那么能真正从股市中赚到钱的估计不会有多少,普通人依然是炮灰。

有人会奇怪了,股市都提了,楼市咋没说呢?

这里就可以看到领导的良苦用心、区别对待了,农民增收这块,房地产确实是增收措施,探索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

而对于城市居民,房地产更多只是属于大宗消费,放到了“大宗消费更新升级”这一块来讲。

从危旧房改造,到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包括说要适时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都是更好满足大家的住房消费需求,并且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来源:《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毕竟从促消费这个层面来讲,如果房地产跌太猛,相当于大家的资产负债表依然在不断收缩,也就不想消费,所以起码要稳,但想要财产性收入,领导建议大家还是多看看股市吧,房子这边没啥戏了。

在方案里面,也提到了要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

(来源:《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像呼和浩特,就打了挺响的一枪,在已出台的育儿补贴政策中,力度是最大的,一胎给1万,二胎给5万,三胎给10万,而且三孩及以上孩子入学可以在全市自由择校。

如果从现在开始生3个孩子,总共能拿到16万,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这钱不算啥,但对于一些低线城市来说,还是挺有吸引力的。

就像咱们之前说,未来估计就是低线城市的人生孩子,孩子大了就往大城市人口输入,低线城市刺激生育还是容易一些。

但问题也在于此,那些优秀的孩子考上大学之后,未来始终还是要走,往大城市去,甚至可能还会把父母的钱一起带走,那低线城市补贴生育的动力,是不是还会有那么足呢?

有些城市即便有意愿,也未必能像呼和浩特那样重金出手。

而且“全市自由择校”这个事情,可能还会加剧教育不公平,能生三娃以上的家庭,在概率上来说更多会是那些相对富裕的人,这些本就富裕的人,生三娃除了拿钱,还可以自由择校,享受更多特权了?

估计只会引起更多矛盾。

从消费这个角度来讲,消费是依托于总消费需求的,所以刺激生育肯定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育儿补贴这块,还需要考虑更多的东西。

而且生育这个事情,从世界各国来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生率就是不断降低,发钱补贴生育的国家不在少数,但收效甚微。

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一的韩国,2024年新生儿人数反弹了,不过不全是补贴的功劳,也和1991年-1996年婴儿潮人口陆续进入婚育年龄有关,后面趋势咋样还需要观察。

除了以上提到这些以外,还有更多的政策小巴就不细聊了,大家可以看看以下这张要点图。

(来源:人民日报)

总之,现在政策要出力提振消费,是好事,也是必然要做的事,咱们也期待更多普通老百姓能切实得到更多支持,毕竟这几年真的艰难,但对于现在预期比较高的消费板块,小巴的看法依然是要注意风险,消费真正起来需要有基本面切实的支撑,而现在更多还是在预期炒作阶段。

上周2月金融数据出来,依然是不太好看的。

在讲1月金融数据的时候,咱们提到象征“活钱”的M1,直接由去年12月的同比增长-1.4%,跳升为0.4%,这是调整口径的原因,时间来到2月之后,M1只有0.1%,继续回落了。

信贷这边,大家的杠杆规避还是比较明显,2024年下半年以来的边际消费下行轨迹依然延续,也和2月核心CPI回落形成了印证。

(来源:申万宏源)

所以,修复仍需时日,消费复苏也仍需时日。

想要低位布局消费也不是不行,但赚快钱的预期还是得压一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