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争中美军装甲部队的主要装备

越南战争中美军装甲部队的主要装备
2020年11月17日 08:22 战争事典

1964年4月的北部湾事件使美国深深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无法自拔,越来越多的军事资源被投入这个无底洞,人类历史上的一段浩劫开始了。每当提到越南这个地方,大多数人的脑子里面便会闪过一片炎热潮湿的热带雨林景象,以及头戴斗笠、脚穿胶鞋的游击队员、遮天蔽日的直升机和狂放的瓦格纳音乐。当然,这个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因为很多武器装备到了越南战场就会陷入效能降低甚至完全失效的窘境,除了北越那些吃苦耐劳的游击队员外,也只有直升机这种玩意儿才能跑得欢畅。也正因为如此,越南战争被称为一场直升机与游击队员的战争,似乎与苏德战争那种气势恢宏的装甲战争风马牛不相及。然而这种想法又是片面的,事实上,在越南战场上的大多数场合中,从重达50吨的主战坦克到临时改装的装甲卡车,种类繁多的各种装甲车辆仍是作战双方士兵们最主要的依靠,尽管这些装甲力量从未被交战双方集中使用过,但数以千计的装甲技术兵器分布于越南战场的全境却又是个不争的事实。总之,这同时是一场非典型的亚热带装甲战争。

作为一个冷战中的天然武器试验场,美军向越南派遣了大量各种型号的装甲战斗车辆。但由于冷战中以欧洲为重的传统思维作怪,美军高层并没有打算将计划用于欧洲战场的一流装备大量派往越南,因此驻越美军装备的主战坦克型号并非当时最先进的M60A1,而是稍逊的M48A3“巴顿”。

(上图)美国陆军第5步兵师第1旅第1坦克营C连3排的M48A3“巴顿”主战坦克。

当然,作为一种战斗全重48吨,装备有90毫米M41加农炮的庞然大物,尽管通行性能存在与越南战场的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但凭借让人放心的装甲防护,以及皮实耐用的柴油发动机(移植自M60主战坦克),M48A3居然是那场战争中最受美国大兵欢迎的武器之一。

下面的战例就很能说明问题——顺化战役中一辆参加巷战的M48A3遭到120次RPG-2攻击,连续换了6次乘员,但主装甲未被击穿,坦克仍然保持着战斗力。当时发生的是巷战,火箭筒射手的射击角度受到极大的限制,120发未能奏效不足为奇。美军的那6名乘员并非因遭受战伤而被换下,RPG-2火箭弹在车体外发生的反复剧烈爆炸使他们的听觉和注意力受到了损伤。美军能前后6次换人,说明坦克占据有利地形,形成了有效防御,M48成为顺化战役中的巷战之王。

而在溪山战役中,海军陆战队的M48A3更是以短兵相接的战术直接摧毁了2辆北越第202坦克团的PT-76水陆坦克。不过在顺化战役中以挡住越南第201、第202坦克团而闻名的南越第1装甲旅(第11、第17、第18装甲团)在1975年3月的西原战役后期也照样被围歼, 损失的138辆装甲车辆里就包括M41/M48坦克和V100轮式装甲车。所以同样的武器,也要靠合理的战术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其实对越南战场的实际来说,十来吨重的轻型坦克要比50吨级别的主战坦克更能适应。之前的法国人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在第一次印度支那半岛战争后期,法国远征军更多地依赖于美制M24“霞飞”轻型坦克而不是M4“谢尔曼”。当美国人来到越南后,他们同样注意到了此前法国人的经验,所以在第二次印度支那半岛战争初期,他们先是带来了大量M24的升级版——M41“斗犬”轻型坦克, M41“斗犬”轻型坦克实际上是剔除M24“霞飞”设计瑕疵后的改进型,两者在性能上并没有本质差异,而越共方面却已今非昔比,即使不考虑越共大量装备的“B40炮”(RPG-2), 美国军方也不认为这种火力贫弱的薄皮货有能力阻止越共军队T-34坦克群的推进。

从1967 年开始,美国人就酝酿将最新型的M551“谢里登”空降坦克派往越南。这种想法最终在1969年如愿以偿。M551的本质是一种在必要情况下,拥有伞降部署能力的轻型坦克,远非纯粹的伞兵坦克(但也许打着“空降坦克”的旗号)。为了满足边打边撤的迟滞性战术目的,虽然强调通过卓越的战略机动性使其能够在第一时间增援前线,但其设计着眼点却像传统的美式坦克一样,重点在于强大的火力与作战持续性。其设计上的亮点在于能够发射炮射导弹的152毫米M81两用炮。虽然最终运往越南的M551拆除了昂贵的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只能够发射普通炮弹,反坦克能力十分有限,但凭借XM625霰弹最终成为了恐怖的丛林杀手。

(上图)第11装甲骑兵团第1中队A连装备的M551“谢里登”空降坦克。

由于在潮湿泥泞的越南丛林中通行能力极佳,M551迅速成为了驻越美军在战争后期的主要装备,前后共有三百多辆M551服役于越南。然而,M551最致命的问题在于过于薄弱的装甲防护。由于战斗全重的限制,15吨的M551在遭遇反坦克火力袭击时很少能够像近50吨重的M48A3那样逃脱惩罚。在地雷与RPG 密布的战场上,薄皮大馅的特点决定了“谢里登”战损率高得吓人。作为一个血淋淋的例子,1969年4月15日,第4装甲骑兵团第3中队卷入了一场小规模反伏击作战。作战中,鲁莽的驾驶员仍然用驾驶M48的方式驾驶M551, 一路横冲直撞,不幸地压上了一颗11.2公斤重的反坦克地雷,按照以往的经验,M48压上这种级别的地雷顶多会损坏一两个负重轮,但这次驾驶员显然是忘了现在驾驶的可是不到20吨重的M551,结果不但负重轮被炸飞,车体前部被炸坏,存放于车体前部的弹药也被引爆,整个车组成员全部因为驾驶员的疏忽而丧命。

事实上,即使装甲防护更为薄弱的M113ACAV“骑兵战车”压上这颗地雷,下场可能也要比M551好不少,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虽然近距离的12.7毫米机枪弹都有可能击穿其侧装甲,但M113ACAV车内毕竟没有什么大口径弹药,发生二次殉爆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所以尽管车体会被炸得稀烂,但乘员仍有存活下来的可能。

(上图)战斗巡逻状态的美国陆军M113ACAV装甲人员输送车。

所以在越南长达4年的战火洗礼中,还没有任何一种坦克像M551这样得到了如此毁誉参半式的评价——由于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战略、战术机动性,美军中高级指挥官们往往对这种伞兵坦克推崇备至(特别是9号公路战役中,美军机步第5师1旅的一个M551坦克排连续击毁9辆63式水陆两栖坦克的战绩令人无可忽视);但在硬币的另一面,需要亲自驾驶M551上阵的基层官兵们却对这种可靠性不佳的薄皮坦克心存一丝厌恶。

除了坦克外,驻越美军机械化部队的主要装备是M113及M113A1装甲人员输送车。这两种型号的主要区别在于A1型是柴油动力, 而前者则是汽油动力。在美军卷入地面战斗的初期,M113甚至被经常作为轻型坦克的替代品使用,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暴露出了火力不足及机枪手缺乏防护的问题。于是,作为一种权宜之计,M113ACAV骑兵战车应运而生。它为12.7毫米机枪的操纵人员增加了一个组合型的简易防盾炮塔,另在载员舱加装了两挺带防盾的7.62毫米M60机枪。除了M113ACAV外,工厂还制造了一辆原型车,两侧有对外的射孔,称为“XM734”,这种战车也被部署到越南战场测试。在M551来到越南之前,M113、M113A1、M113ACAV以及它们的变形车—喷火战斗车(M132)、装甲指挥车(M577)、后勤运输车(M548)以及30毫米自行高射炮(M163)等都是美国陆军在越南战场上使用最广泛的装甲战斗车辆。

(上图)美国陆军第84炮兵营A连装备的203毫米M110自行榴弹炮及M548弹药运输车。

美国陆军也在越南部署了大量自行火炮。其中敞开式的M107和M110实际上是使用同一底盘的两种亚改型。M107装备有一门175 毫米口径的加农炮而M110则装备有一门203毫米口径的榴弹炮。虽然远程炮战能力出色,炮弹威力巨大,但其结构决定了炮组人员极易受到敌军火箭弹和烟尘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需要提前在阵地上为这些火炮构筑掩体,以保护可能暴露在游击队火力下的炮组人员。相对于工作条件恶劣的M107、M110,拥有全封闭炮塔的155毫米M109A1自行榴弹炮是美军在越南使用更为广泛的自行火炮,然而由于亚热带气候原因,该炮的实际射程往往会下降到15千米左右,这使其不得不尽量靠前部署。

(上图)175毫米M107自行加农炮的一名车组乘员正在享受难得的片刻安宁。

(上图)第25机械化步兵师装备的40毫米M42自行高射炮

此外,陆军的M56与海军陆战队的M50自行反坦克炮也被少量用于越南,然而尽管同样缺乏对炮手的装甲防护,而且采用了同样的底盘,但只安装有一门90毫米反坦克炮的M56在越南没能发挥什么作用,装有多达6门106毫米无后坐力炮的M50却凭借骇人的火力成为了扬威丛林的步兵杀手,并最终以火力支援车的形象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但除了不顶用的M56之外,陆军也并非没有自己的法宝,陆军以40毫米口径的M42自行高射炮起到了类似海军陆战队M50的作用,其高速发射的40毫米榴弹成为了越共士兵的噩梦,在很多丛林防御战斗中,其提供的火力支援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但敞开式的炮塔结构同样限制了这种装备的广泛使用。

本文摘自《太平洋装甲战 1941—1975》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