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一个香港非标商业的10年生长!

深度解读,一个香港非标商业的10年生长!
2024年06月24日 10:35 独角MALL

“说是非标商业,却很‘标准化’,我两个小时就逛完了。”

“终于看到新玩法了!别看小,进去了一天都出不来。”

非标商业常常陷入一个误区,用新鲜猎奇为消费者提供“多巴胺”的短暂快感,这样能引来一波打卡客群,却留不住人。非标商业趋向一致的“标准化”,渐渐令人审美疲劳。

这是日常商业调研过程中,我与同事的对话。所以,当香港元创方PMQ(下文简称元创方)出现在眼前,让我眼前一亮,也看到了非标商业新的可能性。

它虽小,楼面面积1.8万方,却能在螺丝壳里做道场,曾经是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2014年保育更新后,集100+家创意商户、设计师品牌、DIY手工坊、餐饮为一体,既有小型的商业店铺,又有大空间的展览活动场地,成为一个业态复合的商业市集,据元创方的总干事Victor透露,开业一周年,人流量大约为400万。

同时,非标商业另一“深坑”是常常昙花一现,随着“有情怀却无法盈利”主理人品牌离去而夭折。元创方却能保持10年的生命力,靠感性,也一定靠理性。

1.8万方的非标商业,是怎么用「感性」玩出花样?

同时,是怎样「理性」的商业模式,形成10年生命力的良性循环?

主理人品牌

努力又佛系“搞事业”

原本两栋已婚警察宿舍,按道理说,与传统商业空间大相径庭。但是,项目考虑到起步阶段设计师的展示空间与承租能力,看似逼仄的尺寸空间竟然与这些设计师品牌的需求完美契合。

元创方是喜爱设计师品牌、小众独立品牌年轻人的“乌托邦”,虽然场所不大,却有一种莫名让人放松下来的松弛感,与这些主理人品牌的调性息息相关。

一方面,我惊讶于这些主理人慵懒的“佛系”。

如果在内地,进入一家满是耳环、手链的创意配饰零售店,店员一定是身影、目光紧随其后,但是这儿的品牌店主最多只会抬头和你打个招呼,然后继续低头沉浸在自己的银饰品DIY制作。

更有甚者,店主直接来个无人商店,在柜台设个“商品结账或查询,请找隔壁店员协助。”

也有手工坊店主明明在店内,或是还没调整好状态,直接闭门,挂个牌子“请稍后再来。”

对于这些不急扩张的品牌来说,他们的决策自由度更高了。他们摆脱用客单价、档次来定位的单一性,更在意用产品说话,与消费者建立长期关系和陪伴价值。

另一方面,1.8万方的项目,1-5楼的格子间却能汇聚100+各行业的设计师品牌,时尚服装/设计服务/艺术/珠宝/钟表/眼镜/家具品味/创意礼品/皮具、皮鞋及手袋等。

随着一家又一家地逛,我明白了这些主理人“佛系”背后的底气,是他们对创意设计付出持续的“努力”。

CLOCAL MAHJONG:把麻将牌糅合创意设计,定制设计麻将套装、T恤、鞋包、镀金项链、文具、生活用品等,满目的麻将创意产品,让人目不暇接。

Cammie Chan Cheongsam:香港本土长衫品牌,融合香港传统长衫文化与现代元素,例如牛仔布以及时尚的花纹图案,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妥妥的新中式。

长衫文化不仅停留在服饰,也创意地结合在各式各样的包包里。

Alchemist Creation:主理人把日常的易拉罐玩出了花样,制作成手表,并获得了德国“红点设计大奖”。

与此同时,这些品牌主理人把空间利用到极致,原本宿舍外部宽阔的走道,成为了他们产品小型展览空间,也是带领学员创作的场地。

在这里,艺术不再是高高挂起,而是深入日常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同风格、不同领域的品牌主理人跨界+创新,给这样的场地带来更多延展空间与松弛感。

消费者在这样松弛自在的环境下,没有被强行安利的压力,也没有促销满减的繁琐算法,反而增加了对商户的信任感,激发他们探索的渴望,更多地停留在商店里细细挑选商品,购买自然而然地发生。

20-50%租金减免

擅长资源整合

形成良性生态圈

元创方从原先的古建筑到现在成为一个专门去推动香港文化创意的园区、商业市集,拥有10年生命力,除了品牌主理人营造的“感性”场域,更需要可持续的理性“商业模式”,与「政府、设计师、学校、创意产业」置身室内、环环相扣,形成良性生态圈有紧密联系。

1、最开始是非牟利的创意平台,“政府土地+民间资金”官民合作的活化方式。

一般而言,保育项目,由政府注资补贴,将旧的建筑物活化后再开放公众,元创方不同之处在于,政府除了批出土地和进行原址的基本结构及屋宇装备工程,主要的活化及营运元创方资金则来自同心教育文化慈善基金捐赠的一亿一千万港元,用于项目推行及活化场地的日常运作,之后元创方就自负盈亏。

25%的地方以市价出租,20%的地方是公共空间,55%的区域租给设计师,给予租金减免以支持他们的创作,扶持香港的创意产业。

有了初始资金的加持,项目起跑的动力更足,也给有想法的初始设计师品牌更多的租金“包容性”

2、项目为本地初创设计师行业提供20-50%租金减免,聚集大量创意性品牌。

根据元创方官网,具体帮扶政策则主要是在HKD18000的单元月租金基础上,为本地初创行业提供20%-50%的租金减免,其他类型的企业除特批之外,均无租金减免。

初创设计师品牌租金减免:

1)拥有超过1间零售店/分店/办事处,或在过去2个财政年度,年均营业额达300万美元或以上

2)知名设计师品牌:自己的品牌/名称被设计行业/公众广泛认可

租金减免的优惠力度,减轻设计师们的经济负担,吸引创意性品牌而来。虽然短期内会减少收入,但从长远来看,培育设计师与他们一起成长,为项目带来更稳定的租户基础和长久发展。

3、能输血也能造血,一方面,孵化设计师从“学生”抓起,联动多所大学,提供平台让他们成立创意工作室,另一方面为成熟的设计师开拓门路,让他们在更大的舞台上“露脸”。

元创方联动香港理工大学、香港设计中心和职业训练局辖下的香港知专设计学院,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习机会、展示平台,元创方几乎每一层楼都有两到三间的小型展览,让公众提前了解这些学生们的创意作品,实现“双赢”。

另一方面,作品成熟的设计师品牌,在新闻稿宣传、包装方面,并不擅长,这些由元创方协助,把他们推向外国大型展销会和时装周等海外舞台。

发展创意品牌需要时间,就像是养育生命,元创方提供了养育生命的场所与时间。

由此可以看出,元创方的商业模式是自洽的,通过资源整合,「政府、设计师、学校、创意产业」始终在场,形成协同效应,项目打造了本土品牌持续孵化与创生的平台,让香港本土品牌可以从这里,走向世界。

比市场快半步

日更的工作坊、活动

聚拢忠实粉丝,形成强圈层认同感

长久运营的商业,一定是懂市场,更要比真实市场“快半步”。

项目走得太快,市场与消费者跟不上,无法盈利就会沦为“自嗨”,走得太慢自然会被市场淘汰,走得刚刚好又没有强吸引力,只能称得上及格的“满足需求”。

快半步的“创造需求”,才能成为项目兴旺的“不二法门”。

从商业模式的创新性、项目品牌呈现的“与众不同”,已经可见项目比市场“快半步”的洞见,能够预见未来的市场趋势,即消费者对原创设计和文化产品的需求增长,并提前布局。

另一方面,为了商户品牌的盈利,项目高频次地举办活动与工作坊,更是与旅游局合作,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

刚刚是下午3点,现场啤酒节就聚拢了很多外国人,举起啤酒畅饮,在这样chill的氛围下人自然也跟着氛围放松下来。

据元创方官网显示,6月份有9场展览活动,展出新一代创意展览-展出入读伦敦艺术大学(UAL)的天献学校艺术设计基础/预科课程毕业生之作品、KNOWING ME,KNOWING YOU 2024展览;

展览设有多场公众导赏团、工作坊和设计师分享会,不定期带领参观者游走区内历史建筑,感受香港新旧交融的文化。

仅6月就有8个快闪工作坊,30+长期手工工作坊,包括蓝染体验、法式编织工作坊、天然水晶手工工作坊、田宫迷你四驱车SIEM工作坊等等。

项目鼓励大众共同参与设计创作,现场有一对情侣在蓝染工作坊,准备手工体验,走廊外成为了艺术创作的画廊,一个女学生在设计师指导下沉浸式绘画。

高频次的创意性活动,已经聚拢了一批忠实的摊主和粉丝,自带号召力,也自带高忠诚度的流量。元创方的“快半步”也体现在,它的公共空间,不再停留在链接人与物,而是链接人与生活方式,与这些品牌一起创造独特的商业内容,让消费者去需要你,去跟随你。

元创方,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却做出了大体量商业做不到的“走心”,也让我们看到非标商业的另一种可能性。

今日话题 | TOPIC

你认为,元创方值得内地非标商业“抄作业”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