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里还藏着这些南京文物

历史课本里还藏着这些南京文物
2024年12月02日 11:53 水韵江苏

2024年秋季学期,位于南京的六朝博物馆登上了新改版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材。这座“很有看头”的博物馆是系统展示六朝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馆内展出的各类遗物遗迹,反映了这个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变化。这些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文物,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更展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今天,让我们跟随收藏于南京博物馆里的众多国宝文物,沿着课本知识点线索,走进那个繁荣发展、充满变革与交融的时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东晋兴亡课本知识点

晋元帝司马睿之所以在江南能建立政权,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王导死后,世家大族与皇帝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并没有改变,相继换了庾氏、谢氏、桓氏等世家大族与司马氏共天下。

东晋初期,南北政权对峙。东晋朝廷多次北伐,与北方政权多次交战,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从西晋末年开始,由于北方战乱,中原地区的世家大族大批南渡避乱,谢鲲便是其中之一。陈郡谢氏原是儒学世家,谢鲲顺应时代思潮,由儒入玄,从而获得众多名士赏识,极高的声誉使得陈郡谢氏家族地位逐步提高,最终成为地位显赫的豪门望族,与琅邪王氏并称“王谢”。

东晋·谢鲲墓志 南京雨花台戚家山M3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谢鲲墓志是迄今所见六朝墓志中年代最早的一方。墓志第二行有「假葬建康县石子罡」,“石子罡”即今南京城南石子岗。“假葬”即借葬之意,非永久安葬之地。志文最末有「旧墓在荧阳」五字,显示谢氏家族祖墓所在,即今天河南郑州荥阳市。“假葬”所表达的正是南渡诸人怀恋故土、归葬中原之心志,是个人、家庭、民族历史大动荡大转折的实证。

东晋·青瓷联珠纹狮形插器 南京大学北大楼后出土 △南京大学博物馆藏

定都于南京的东晋王朝,自公元317年开始,历11帝共103年。据文献记载,东晋早期的元帝、明帝、成帝、哀帝葬于鸡笼山之阳,即如今北极阁到鼓楼岗的南坡。南京大学北园正处于这一区域。1972年,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一座大型墓葬,根据地望、墓葬规模以及出土的陶案、凭几、青瓷鸡首壶、青瓷狮形插器等典型器物,专家确定这座墓葬的年代为东晋时期,墓主身份极高,应为东晋初期“中兴正统”四帝元、明、成、哀的帝陵之一。

南朝宋·晋恭帝墓碣 1960年南京富贵山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志文:宋永初二年太岁辛酉/十一月乙巳朔七日辛亥晋恭皇帝之玄宫)

经过淝水之战,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被解除,但统治阶级内部争斗不断。东晋后期,统治格局发生变化,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北府兵中的将领跃升到上层统治集团行列,刘裕就是其中的代表。元熙元年(419),在刘裕主导下,司马德文被立为新帝。翌年6月,在位仅两年的晋恭帝将皇位禅让给刘裕,东晋至此结束。

政权更迭的南朝

课本知识点

420—589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南朝梁·桂阳王萧融墓志 天监元年(502)十一月一日 1980年南京石油化工厂工地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刘宋时期,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总体比较安定。萧齐是南朝最短命的王朝,从齐武帝开始,宗室内部不断地倾轧和残杀,萧融便是其中的悲剧人物。他是兰陵郡兰陵县人,梁文帝萧顺之第五子,梁武帝萧衍弟。齐时历任豫章王参军、太子洗马等职。齐永元三年,被齐东昏侯萧宝卷毒杀,时年三十岁。南齐末年,其兄长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是为梁武帝。萧衍继位后,于天监元年(502)追赠萧融为散骑常侍、抚军将军、桂阳郡王。萧融墓志对于补充兰陵萧氏家世,揭露南齐末年社会政治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南朝·陈江总碑 2002年南京栖霞寺千佛岩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南京的栖霞山,又名摄山。栖霞名称的由来源自南朝萧齐名士明僧绍,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出自山东青州士族的明僧绍,在摄山结庐隐居,后舍宅为寺,名为“栖霞精舍”,即今栖霞寺,栖霞始得以冠名至今。明僧绍之子明仲璋继承父亲的意愿,在栖霞山开凿石窟、修建佛像。考古出土的江总碑,即记载了齐梁时期开凿佛窟的这段史实。

江总,有陈一朝官至尚书令。江总撰文并由韦霈楷书的《摄山栖霞寺碑铭》,后世多称之为“江总碑”,现仅存碑额和上半约三分之一的碑身残石。这是栖霞寺创建后所立的仅晚于梁元帝《摄山栖霞寺碑铭》的第二块碑版,也是目前仅见的陈朝碑版,为探究栖霞寺建置最为重要的历史文献。2023年7月,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江总碑入选其中。

江南地区开发及海外贸易

课本知识点

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江南地区的手工业也有了快速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南朝时,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都远超前代,并为后世海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南朝·陶牛车及陶牵牛俑 1970年南京栖霞十月村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西晋末年以来,中原战乱,北方人民不断南下至长江流域,南方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提高。南方的晋墓中常出土陶瓷猪圈、羊舍、鸡笼等,说明了这一时期农村家禽的饲养驯化情况,也是当时庄园经济的缩影。牛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畜力,使用牛车历史悠久,南朝时期尤为盛行。

东晋·黑釉鸡首壶(课本第105页展示) 1993年南京上坊M1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农业发展的同时,南方地区的手工业同样成就突出。制瓷业范围有所扩大,如今浙江温州、金华,江苏宜兴,湖北武昌等地皆有瓷器烧造。考古发现的东晋南朝瓷窑、瓷器数量都比较多,以会稽郡的越窑青瓷、德清窑出产的黑瓷品质较佳。如代表性的鸡首壶,始见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东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至唐初。早期鸡首实心不通,是一种装饰。自东晋时期起,鸡首壶的鸡首流变为空心有口,具备壶之流的功能,因此认为实用器具的可能性较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交流频繁,为中外贸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自东晋以后,我国南方与西方陆路交通中断,主要依靠海上贸易。异域文物是当时海外交往活跃的最好例证。

东晋·玻璃杯 1970年南京象山M7出土 △南京市博物总馆藏

魏晋时期将外域进口的玻璃器视为宝物,是上层社会显示身份的珍宝。南京象山东晋墓群M7出土的玻璃杯端庄优美,磨花工艺精湛。据推测M7墓主为东晋丞相王导、大将军王敦的从弟,王羲之的叔父王廙(yì),家世显赫。罗马玻璃杯在南京出土,证明东晋时期的南京已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国际大都会。

穿梭于课本字里行间,

跟随国宝文物,

跨越千年的时空之旅,

沉浸式地走进东晋南朝——

一个多民族政权激荡融合、

地区经济蓬勃发展、

海外贸易通达四海的辉煌时代。

在多元共融中寻求发展,

在开放交流中绽放光彩。

每一件国宝都在静静诉说着

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

融汇着多元文化的积淀起伏。

(来源:博物南京)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