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星滥炸》:卡牌游戏的风味与意境

《狂星滥炸》:卡牌游戏的风味与意境
2024年06月25日 13:00 indienova

撰文:Alonso

封面:《狂星滥炸》社区游戏截图

原文:《狂星滥炸》:卡牌游戏的风味与意境

引言

自《杀戮尖塔》一鸣惊人以来,“牌组构筑-类 Rogue”(DBG-Roguelike)游戏逐渐成为中小团队的青睐之选。制作此类游戏无需投入巨量资源打造动作与场景,仅凭卡牌效果的排列组合,便能从极致的随机性中涌现出真实与刺激并存的体验。

然而,随着同类游戏泛滥,想要脱颖而出变得愈发艰难。卡牌游戏基础的围绕护甲与血量的“打出卡牌,结算伤害”框架难有变革式创新,而大胆改变又伴有不小风险。因此,塑造独特的视觉风格与沉浸感成为开发者的稳妥之选。OTA IMON Studios 的新作《狂星滥炸》(Zet Zillions)正是从这两方面发力,力求有所突破。

游戏的漫画风格极为抓眼

游戏伊始,没有任何客套,毫不知情的玩家便被按在“舰长”的宝座上,准备指挥一艘混乱且独特的星际战舰——更确切地说,是一颗完整的“流浪星球”!这颗星球可谓将“垃圾朋克”风格践行到底,能利用的资源除了即用即弃的“志愿者”,便只有无尽的的垃圾海洋。而玩家的对手,同样是一颗颗拥有完整生态的星球。

在基于生命与护盾的传统数值攻防外,游戏进一步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殖民”维度:作为(莫名其妙就)至高无上的舰长,你有权随意将舰上居民投掷到敌方星球,使其人口暴增,最终因不堪重负而陷入晕厥。

仅用“混乱”一词来描述游戏的氛围显然不够充分。更贴切地说,《狂星滥炸》是“火急火燎”“东拼西凑”的“完美”结合。这一点在游戏的核心机制——一套即时卡牌融合系统中得以充分体现。该系统允许玩家将(几乎)任意卡牌“揉”在一起——比如把废料人(用于殖民)和垃圾(生成护甲)揉成一坨肉质炮弹——从而催生出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奇妙效果。

而卡牌融合不过是《狂星滥炸》胆大创新的冰山一角。游戏雄心勃勃,旨在通过深化卡牌玩家的代入感,在市场中突围。而这一发力方向,早在实体卡牌游戏盛行的时代,便已经是业界共同课题。以《万智牌》为例,开发者与玩家社群普遍将这一挑战分解为“风味”和“意境”两大维度。若能对二者展现出游刃有余的掌控力,巧妙融合卡牌机制与故事背景,将会为玩家提供足够沉浸的动态游戏体验。《狂星滥炸》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展示了如何在数字时代重新定义风味与意境的边界和潜力。

风味调制:太空闹剧

所谓“风味”,即是对“凭什么”和“为什么”两个底层问题的回应。“凭什么”这张卡要满足苛刻的条件才能消灭一个生物,而另一张随随便便就能扫荡全场?“为什么”这把剑赋予持有者复生的能力,而那把剑仅是让随从+1/+1?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探究每张卡牌设计的内在逻辑和创意源泉,挖掘出隐藏于规则之下的背景构思。

《万智牌》的首席设计师马克·罗斯维特(Mark Rosewate)曾提出一套精辟的理论,按照心理倾向将卡牌游戏玩家归为三类:Timmy,沉迷于故事叙述与情感共鸣的玩家;Johnny,热衷于发掘复杂战术组合的策略家;以及 Spiky,追求机制效率与胜率的竞技高手。以此为出发点,风味构建的核心使命便是服务于 Timmy 这一群体,满足他们在游戏中寻找角色扮演体验的需求。在游戏的虚构层中,风味致力于编织连贯的叙事线索,在对战中营造沉浸感,并确保游戏世界设定的内在一致性与合理性。

当我们考察那些竞技导向的实体卡牌游戏,Johnny 与 Spiky 是毫无疑问的主导力量。毕竟,对于绝大多数玩家来说,胜利永远是 PVP 游戏的至高追求。然而,在单机电子卡牌游戏领域,尤其是那些融入了 Roguelike 元素的 PVE 卡组构筑游戏中,“胜利”已然不再稀缺,Timmy 精神逐渐不可或缺。在这种背景下,卡牌的风味,作为游戏整体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魅力便愈发凸显,成为吸引玩家深入探索,享受胜负之外纯粹乐趣的关键所在。

即使剥离卡牌的功能与效果,视觉形式本身——边框的精致雕琢、扩边扩画的形制创意、字体风格的选择等——亦构成了风味塑造的基石。在这最表面的一层,《狂星滥炸》没有浪费其作为电子游戏的媒介优势,将每一张卡牌设计为大胆的扩画风格:卡牌插画不再受限于边界之内,而是肆意跨越边框,展现出挣脱束缚的自由精神。这种实体卡牌难以复制的激进表现,无疑是游戏“混乱”与“破坏”主题的美妙载体。

然而,真正的风味精髓,往往深植于故事的丰饶土壤之中。卓越的卡牌游戏,无不竭尽全力地去塑造并应用属于自己的宏大世界观。无论是三国史诗、宝可梦世界、鹏洛克的多元宇宙历险,还是艾泽拉斯的种族纷争,这些丰茂的故事背景,为卡牌的效果设计提供了广阔的语义取材空间。功能与背景的统一,即是“风味”最直接的来源。

反观《游戏王》中的怪兽卡,尽管其中有部分凭借强大效果或怀旧情结而广受追捧,但整体而言,大多数怪兽在风味表现上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这些怪兽,或从属的“词条”往往局限于特定的概念框架,诸如生肖、昆虫、星座、职业等。然而,单一概念的内涵深度有限,导致那些小作文般的复杂效果难以与怪兽的形象直观对应。本该塑造语义空间的动画,也更多关注卡组的使用者,缺乏对卡中世界的描摹。相比之下,魔法卡与陷阱卡则展现出了更强的风味,因为它们通常描绘的是具体的行为、事件或场景,能更直观地与效果相匹配。

一只牙齿是琴键的猴子,似乎与“丢弃下降等级”以及“词条检索”没什么必然联系

因此,即使是像《万智牌》这样故事背景深厚的卡牌游戏,近年来也开始积极寻求跨界联动,携手一系列广为人知的故事 IP,如《龙与地下城》《魔戒》《神秘博士》与《辐射》等,以此提升市场影响力,进而提升玩家的沉浸体验。在这些联名系列中,“风味”代替“强度”,成为了吸引玩家的主要卖点,将每一场预组对决转化为一幕幕忠实还原原作精神的小剧场。

以与电子游戏《辐射》的主题联动为例,其中一张名为“V.A.T.S.”的生物去除卡牌,巧妙运用了“转瞬”关键词(这意味着它无法被其它卡牌响应),精准呼应了《辐射》中子弹时间(准确地说,“可变自动目标系统”)的经典设定——敌人行动变得异常缓慢,近乎凝固,方便玩家挑选打击部位进行有效杀伤。同样,另一张名为“库存管理”的卡牌,则象征着玩家打开哔哔小子(物品栏)调整装备的情景,它同样带有“转瞬”,并允许玩家调整场上武器的佩戴情况。

不少卡牌拥有致敬《辐射》游戏界面的特殊边框,风味更加强烈

再如这张“11 号避难所:投票困境”,生动再现了《辐射:新维加斯》中那场居民票选牺牲者的囚徒困境实验。卡牌的首个效果反映了实验早期避难所居民间错综复杂的联盟与猜疑,他们为了在投票中取得人数优势而不断拉拢同伴。后续效果则完美还原了实验的核心:通过投票机制来裁定生物的命运,甚至还融入了原作标志性的黑色幽默结局——如果大家都选择自我牺牲,无人投票,则将触发一个(基本不可能实现的)圆满结局。

作为风味设计的杰出代表,上述三张卡牌推动许多玩家在卡牌预览季期间挖掘、解读并科普卡牌效果与原作故事的紧密联系。通过将故事性元素融入卡牌设计,设计师得以在保留卡效复杂度的同时,确保玩家理解规则的过程既直观又富有趣味;每一次决策与操作也不再是单调乏味的数学计算,而是一场场生动的互动体验。

回到《狂星滥炸》,游戏以其夸张的漫画艺术、无厘头的太空闹剧设定,让玩家扮演非传统的的、穷凶极恶的侵略者角色——先制造哀嚎的废料人,再将他们投放至对方星球,利用对方的人道主义善良挤占其生存空间,最后毫不留情地将原住民和废料人一同毁灭。这一设定新奇、胡闹,却成了游戏“两管独立血条”(人口与生命)创新设定的背景支撑。再辅以冲击力极强的漫画风格呈现,不少玩家对本作的演出情有独钟,高呼其直戳个人审美癖好,世界观与故事已然成为本作吸引玩家的核心魅力。

同时,游戏的核心机制,“卡牌融合”系统,除了能联动多张卡牌外,偶尔也能成为塑造单卡风味的关键。具体而言,一些特殊卡牌(通常表现为载具、小队或材料堆)能通过不断融合而升级——随着次数递增,“垃圾堆”的体积会逐渐膨胀,从而能提供更多护盾;而“登陆舱”内部则愈发人满为患,只需发射一次就能使偌大的敌对星球人口过载。这种升级式融合将卡牌操作与具象化行为相对应,不仅契合游戏的“邪恶”基调,还将独特的故事性深度嵌入玩家的决策过程之中。

游戏设计中的另一处巧思,是将回合结束按钮设计成了一个充满仪式感的拉杆。在经历一系列精心布局与策略调整后,玩家需要果断一推,如同敲响了尘埃落定的钟声,宣告前序行动已完全成为过去式。无论先前的指挥是否得当,推杆动作都意味着玩家已决心放下过去的不完美,继续踏上未知的征途。

综合来看,《狂星滥炸》通过精心雕琢的风味细节,超越了桌面卡牌的传统呈现模式,在故事性与沉浸感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不过,就算单张卡牌的故事背景设计精妙绝伦,但当多张卡牌间的互动成为舞台上的绝对焦点时,游戏是否还依旧能保持这份精致与连贯,避免其它可能的“代入感大崩溃”呢?

左起第三张卡牌即“登陆舱”,右下角即结束回合拉杆

意境裁判:变废为宝

如果说“风味”是将单张卡牌的效果与其背景故事巧妙关联的艺术,那么“意境”则是在多张卡牌组合时,背景故事相互碰撞形成的独特景观。由于设计师难以穷尽所有可能的卡牌搭配,所以并不是每一种组合都能找到合理性解释。这就导致了卡牌游戏中时常出现“老鼠开飞船”或“撒旦在酒吧斗殴中丧命”等匪夷所思的情景。

针对这一现象,万智牌社群中诞生了一种别开生面的二创形式——意境裁判,旨在搜集并分享那些因卡牌风味在组合中失调而产生的不合理,却又极其“幽默”的场景。其中不乏诸如“遮天蔽日的巨兽被严苛的督学留堂查看”“两方玩家手持大桥展开棍棒斗殴”“英雄靠颜值拐跑了城门口的吊桥”等神秘桥段。尽管这类场景能带来一时的新奇与欢笑,但对于追求沉浸式体验的 Timmy 玩家而言,它们无疑破坏了游戏世界的连贯性与逻辑性,可谓灾难。

图片:旅法师营地《万智牌意境裁判的执法记录仪》(22 年 8 月第 2 期)原作:推特账号@flavorjudgedraw

面对这一挑战,《狂星滥炸》从机器学习产业那里领悟到了“先进的”力大砖飞理念。原始,但有效。开发者遍历了将近 1500 种有意义的卡牌组合,为由此诞生的 100 多种输出结果绘制了全新的插画。更重要的是,卡牌效果的融合并非是对原有效果简单粗暴的缝合,而是根据原卡牌的风味,将卡面故事有机融合,构建出带有全新效果的、合乎逻辑的新卡牌。

游戏中的卡牌融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首先便是上文提及的“升级融合”。不过,这种融合不会在字面意义上产生新卡牌,只是聚焦于已有卡牌的强化与升级。

接下来,海量的基础融合配方,是本作卡组构筑玩法当之无愧的骨架。除了能将生成护盾的金属建材与殖民志愿者揉成“大肉弹”来造成伤害之外,玩家还能将各种废料通过“粉碎机”磨成一罐不可名状的“力量圣水”,喝下即可增加行动点;此外,还可以用有毒物质谋杀船员产生“尸体”,向敌星投放即可穿透护盾,对其造成真伤。这类基础融合对素材要求并不严苛,产物效果也相对简明,但其覆盖范围相当广泛——从伤害输出到资源调配,展现出一种贯穿全程的“变废为宝”思维模式。玩家甚至可以想象,你的混乱飞船上有一台巨大的废品回收装置,不遗余力地把各种废弃物(草率地)研磨混合。

更重要的是,这种基于废物利用的融合模式,巧妙呼应了游戏设定中资源匮乏的主题。作为两眼一抹黑就走马上任的新任舰长,身边围绕的偏偏又是一群“身怀绝技”的船员,你会发现,飞船上的基础设施与人力堪堪仅够自保。想要践行“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就必须大胆断舍离,在手头有限的资源中进行艰难的重组抉择。而这恰好与卡牌游戏玩家面临的情境如出一辙:并非每一次抽牌都能获得理想结果,更多时候必须根据发牌员的脸色做出最佳决策。《狂星滥炸》正是捕捉到了这一共同之处,使卡牌融合“变废为宝”的意境与太空海盗“垃圾朋克”的叙事同频共振,成为沉浸体验的另一大亮点。

当然,游戏中最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环节,当属最后那一系列令人发狂的“强力融合”。它们如同点石成金的魔法,能将两张看似不起眼的卡牌瞬间转变成足以颠覆战场态势的超级武器,诸如“吸血鬼宇宙殖民群”“潮汐引力灾难”等,威力惊人。这类融合不仅视觉冲击力十足,更对卡牌融合的素材提出了高要求。与基础配方只需模糊匹配卡牌类型不同,强力融合往往需要特定单卡的精确组合。考虑到游戏中卡牌数量浩如烟海,要在一局短小精悍的 Roguelike 流程中集齐多套强力融合素材,无疑是对策略与运气的双重考验。

然而,这恰恰是开发者的高明之处。如此设定既满足了追求直觉快感的 Timmy 型玩家,又兼顾了热衷于探索卡牌之间潜在联系的 Johnny 型玩家(而 Spiky 们对胜利的追求则能在 Roguelike 流程中被反复满足),用意境串联了游戏的娱乐性与深度。每当一张新卡牌入手,玩家不仅会细细品味其本身效果,更会不由自主展开遐想——这张卡牌能否与其它卡牌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触发一场精彩绝伦的连锁反应?如果真有此可能,那么另一个融合素材与最终的融合产物又将描绘着怎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疯狂故事呢?

瑕疵

的确,《狂星滥炸》凭借卡牌融合机制这一核心卖点,试图在同类游戏中脱颖而出。但在机制引导和数值平衡方面,却略显力不从心,玩家能极为轻易地构筑出一套完全无需依赖融合机制即可顺利过关的牌组。同时,游戏中近 1500 种的融合配方,要求玩家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才能逐一解锁并录入图鉴。这导致在游戏初期,玩家往往无法做出有效的融合,更无从意识到融合系统的潜力,如此一来,本应带来惊艳的巧思从游戏伊始就被边缘化,着实有些遗憾。

此外,游戏独创的星球“人口值”系统,同样受制于数值设计上的缺陷,未达到预期效果。玩家费尽心机填满人口槽,所获得的奖励仅仅是让敌人陷入一个回合的短暂眩晕,稍显鸡肋的效果难以激起玩家围绕人口值玩法构筑策略的热情。相比之下,直接采取猛烈攻势,似乎成为了更实际的选择,但同时也削弱了与故事背景的协同性。

在设计者原本的构想中,融合机制与游戏美术、世界观并驾齐驱,共同构建游戏的竞争力,但实际效果却有些“跛脚”——仅依赖视觉与叙事支撑,给某些玩家留下了“尖塔换皮”的第一印象。不过,数值之瑕始终难以掩去创新之瑜,目前本作在 Steam 稳定的“特别好评”便是最佳佐证。正如评论区所言——你的下一款尖塔何必是尖塔呢?

图片:如无特别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游戏截图* 本文内容系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 indienova 立场。未经授权允许,请勿转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