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过留声,水过留痕。历史风云变迁,总会给城市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建昌古城这座历经风霜的老城池,早已将自己融于西昌这片热土,融于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站在古城墙之上,你依旧能够找到这座城市繁衍生息的蛛丝马迹,循着历史根脉,找到孕育这座城市的文明之源。
历经风霜 威赫城池今犹在
水郭山垣绕建城,关门锁钥自天生。要知山水清佳处,二百年来享太平。
——清代西昌举人杨学述记建昌古城
自古以来,西昌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而建昌古城,被称为西昌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数百年来,各种重大历史事件无不在古城留下痕迹。
建昌古城始建于138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清嘉庆版《宁远府志》载,建昌卫旧城,“明洪武中建土城,宣德二年砌以砖石,高三丈,周围九里三分,计一千六百七十四丈。后据北山,前临邛海,左带怀远河,右潆宁远河。四门:东曰安定,南曰大通,西曰宁远,北曰建平。”建昌古城旧址位于西昌市区东北部,北与北山相结,西临西河,东有东河,东南为开阔平坝,与邛海相距5公里。明代建城时的北墙和西墙,完全重筑在唐嶲州城墙上,其走向亦相同。只是后来城墙东南角因遭东河水溢之灾,几经培修,边角略成弧形,故有人把建昌古城形容为一把展开的折扇。
考古实测表明,建昌古城在明代时为正方形,四墙各为1200米长,占地面积144万平方米。城为砖石建造,以条石垫底再砌以青砖,城墙底部最厚处达20余米,高11米。城门年款为:“洪武贰拾年四月吉日立。”城墙上的纪年砖有万历、大顺、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
目前,建昌古城尚存面积约130万平方米,城内以四牌楼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其北称北街,其南称南街,其西为仓街,其东为府街,四条街道呈“十”字形交叉而建。城开有四门,南北东西相互对称,除西段城墙和宁远门早年被毁之外,大通、安定、建平三座城门尚存。城内九条主要街道与二十余条小巷相连,构成四通八达的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建昌古城文物分布多达2400余处,古遗址、古墓群、古石刻、岩画、古建筑遍及全城。明代文学家杨升庵、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清侍郎查俭堂以及近现代教育家黄炎培等都曾在建昌古城留下墨迹。
一座城池,护一方安宁。建昌古城见证了西昌六百年风云变幻,它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是这座城市的根脉,是萦绕不去的乡愁和情怀。曾经的商贾云集、夜不罢市,也在一代代西昌人的繁衍生息中,愈加繁荣璀璨。
一朝嬗变 盛世重光自此始
今日的建昌古城,承接悠悠千年岁月,已然开启崭新篇章。
随着文旅融合的推进,2021年下半年,西昌全面启动建昌古城保护更新项目,整体性推进建昌古城复原建造。项目遵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街区规划,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街区功能,运用多种方式,使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及其环境既保持风貌特色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
按照《西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新总体规划》,古城保护更新项目占地面积228亩,分两期打造。一期项目共涉及9个子项目,包括“三门二街一楼一墙一园一中心”(三门:建平门、安定门、大通门;二街:涌泉街、十字大街;一楼:四牌楼;一墙:城墙二中段;一园:城墙遗址公园;一中心:游客中心)。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一期项目于2021年9月动工,已建设完毕。
建设过程中,针对古城内中涉及的12处不可移动文物点和17处历史建筑,施工方下足了“绣花功夫”进行文物修缮,严格保留现存文物建筑的基本特征,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历史信息。对建昌古城留存的建平门遗址、四牌楼遗址、300余米古城墙遗址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修复,对8口古井、287株古树和万余件老物件进行了标记、收集和保护,古城的历史肌理、历史街巷、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
目前,“新生”的古城完成了沿街墙面、屋面、门窗等风貌的整治,还原了明清时代建筑的原有特色。以“修旧如故,活化更新”的理念,在保留原住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引进了多种商业业态入驻,使古镇业态整体实现良性循环,成为环境优美、业态丰富、文化多元的全新“文旅街区”。
城门、十字大街、四牌楼、古戏台映衬昔日繁华;古城老字号、特色商街、精巧门店,充满现代气息。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璀璨又华丽的灯光荧火勾勒出一个雅致安然的梦幻古城。人们穿街过巷、言笑晏晏,手掌拂过的每一处深浅不一的砖瓦,都是一次寻觅西昌文化脉络的体验。
一砖一瓦皆故事,一步一景见历史。斗转星移、大江东去,历经百年洗礼,从风雨沧桑中苏醒的建昌古城已在今日的西昌“涅槃重生”,见证着这座城市发展新的历史。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