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fuck that”
在所有流行文化中,美剧或许是对“突破尺度”这件事最不介意的一种类型。很多情况下,剧中的性和暴力甚至是吸引观众的卖点。
不过,裸露的器官、飞溅的血浆只是一时的感官刺激,美剧最具挑战性的地方,在于不惜用超多细节和超长篇幅去塑造一个满嘴谎言的黑帮老大、一个背刺同僚的警察、或是一个偷奸耍滑的律师。
(以上例子分别是《黑道家族》、《盾牌》、《风骚律师》的主角)
这些角色在道德上都有明显的缺陷,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的性格问题也被渐渐放大,而观众则对故事愈加沉迷。因为好与坏、善与恶的边界本就模糊,在其中挣扎、摇摆既有戏剧性,也是更为真实的人性。
而这种“隔着玻璃凝视深渊”的体验,大卫·西蒙在制作他的第一部美剧时,就亲身经历了一回。
1999年,结束了《情理法的春天》的工作后,主创之一的汤姆·方塔纳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他在1997年为HBO打造的《监狱风云》一剧上。此时,《监狱风云》已经和98年推出的《欲望都市》成为HBO的两大台柱。
常言道良禽择木而栖,西蒙在《情理法的春天》剧组时,曾多蒙方塔纳指导,便也打算在HBO做一部电视剧,这部剧就是根据西蒙的第二本书《街角》翻拍的同名美剧。
海报上对这部剧的简介(上图红框内容)是:“在美国毒品战争的前线,一个家庭在交火中生活。”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街角》(无论是书或还是电视剧)的情节,毒品战争也是贯穿整个《火线》的主要内容。
不过,西蒙一开始并不想拍这部剧,他认为《街角》里所反映的黑人社区的悲惨生活,其实是毒品战争的余烬。作为前记者,西蒙想讲的不只是这场战争的结果,而是它的来龙去脉。
因此,西蒙最初向HBO提的,其实是《火线》第一季的雏形:一个警察和毒贩交锋的故事。但HBO的工作人员很快否定了他的提案,并明确告诉西蒙,他们就想让他把《街角》翻拍成一部六集的迷你剧。
对于这个决定,西蒙也没有太多不满,HBO不可能无条件地采纳一个新人的原创剧本,何况电视剧也能帮他宣传新书。他和HBO的人开了几次会,确定了主创团队。
这个阵容里的绝大部分人,后来都参与了《火线》的拍摄,唯一缺席的是《街角》的导演查尔斯·达顿(以下简称达顿)。而他的人生经历,恰恰是对这部剧最好的注脚。
(查尔斯·达顿)
达顿出生于1951年,是地地道道的巴尔的摩人。他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西蒙笔下的那些街角少年别无二致:在一个贫穷的社区长大,多年以后仍能记得那些饿着肚子捱过的夜晚,他很小就加入了当地帮派,还开始打黑拳,七年级便辍学,十几岁的时候进过少管所。他的罪行从小偷小摸逐渐升级,十七岁那年他和别人打架时,失手弄死了对方。
1969年,达顿因过失杀人罪入狱,被判了三年。72年出狱后,他只在外面待了九个月,便又因持有致命武器和袭击罪二进宫。在狱中,他因殴打白人警卫导致刑期被再次延长,并且关押时间比之前的都要多。
达顿把那段日子描述为“无限循环的暴力和自我毁灭”,如果他是《街角》或《火线》里的角色,恐怕这辈子都很难摆脱这种恶性循环。但生活不是剧本,在一次长达六天的单独监禁中,达顿接触到了一本黑人剧作家的选集。
达顿本来也不是爱读书的人,但关禁闭时实在无事可做,只好拿起手头的书翻看。哪知读完后,他竟惊喜地发现,自己对演戏很感兴趣。找到了人生目标后,达顿仿佛变了个人。在典狱长的批准下,他在监狱里成立了戏剧小组,还努力学习,通过了GED考试,获得了相当于美国普通高中的学历。
重获自由后,达顿到马里兰州的陶森大学攻读戏剧——此时,当年和他一起在街头奔跑打闹的人们,要么已经死了,要么被判终身监禁,剩下的则无一例外地沉溺于酒精和毒品。
从陶森大学毕业后,达顿又到耶鲁大学去念了硕士。这时他已经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在百老汇的舞台、电视屏幕和电影荧幕上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达顿在《异形3》中也有参演)
1991年,达顿主演了一部由HBO推出的、关于工人阶级的情景喜剧,这部剧为他赢得了大量好评和名气。巧的是,这部剧的名字《Roc》,正是他年少打黑拳时的绰号。
后来,达顿也在《情理法的春天》和《监狱风云》中饰演过两个角色——联系到他的前半生,这更像是本色出演。
(《Roc》)
从过失杀人犯到演员,再到“演而优则导”,达顿的故事恐怕连编剧都不敢这么写。然而,尽管已经出人头地、走上了一条贫民窟的黑小子们未曾设想的道路,达顿其人却依然如他当年的绰号所代表的意思“岩石”(Rock)一样。
他虽不再暴力,但仍不改强硬的本性,也还保持愤怒。
他的愤怒源于过去在监狱里,殴打白人狱警所受到的处罚,比错杀黑人的刑期还要长;也源于他出走半生,归来发现故乡的贫民区街头,仍站着和他家境相仿的少年,仍上演着他曾目睹过的种种悲剧。他对白人和中上层阶级毫无好感,而在《街角》的主创里,他也是唯一的黑人。
因此,《街角》开拍没多久,达顿便在片场闹得沸反盈天。他要求HBO增加演职人员中的黑人数量。《街角》是部迷你剧,HBO本就没打算投多少钱,当然不同意。
达顿多次请求无果,很是生气,但他现在也知道“要文斗,不要武斗”,倒没有动手打人。
在演艺圈混迹多年,他也积累了一些人脉,便把此事告诉《纽约时报》的记者詹妮·斯科特。不久,詹妮在《纽约时报》的头版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工作中种族问题的文章,其中直接点名《街角》和HBO的相关负责人。
(这位詹妮·斯科特绝非泛泛之辈,她2001年获得过普利策奖,后来还为奥巴马的母亲写了一本传记《特立独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件事里,达顿从头到尾都没有找过曾是记者、现为同事的西蒙。因为他不喜欢《街角》,觉得它削弱了很多现实性。
对此,西蒙也表示理解,毕竟他笔下的那些片段,是像达顿这样的人每天都在亲历的生活。而且站在记者的角度,西蒙认为詹妮的报道写得很好,虽然此文一出,差点让HBO的负责人下课。
达顿的行为放到现在多半会引起争议,但他的确是想为黑人争取权利。日后看来,他的抗争其实也造福了《火线》,因为《街角》里的很多黑人演职人员,后来都加入了《火线》。
达顿不单会来事,在拍摄时也颇有想法。为了增强《街角》的写实性,他在第一集的开头亲自出镜,简短地介绍了这部剧的主题,这种做法像是一个记者在电视节目前讲的开场白。
在后面的好几集里,达顿也真的好像在做随机采访一样,让演员面对着摄像机、处在画面正中,回答镜头后面自己提的问题,这更为《街角》平添了几分真实。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五集)
此外,达顿还打算把这些类似采访的段落,在后期全部做成黑白画面——这个主意也得到了西蒙的赞同,然而HBO却不想让达顿再次如愿,只回了他一句:“fuck that”。
达顿仍据理力争,最终,《街角》的片尾由一组黑白照片构成。
达顿的努力被西蒙等人看在眼里,他们开始理解并欣赏他的才华,而随着合作的深入,达顿也解开了对西蒙的心结。在《街角》即将杀青时,两人成为了朋友。
《街角》于2000年的四月播出,完结之时西蒙刚过不惑之年,而他的人生似乎才刚开始。除了在新的事业上牛刀小试,西蒙在这年的夏天还走了桃花运,他开始和作家劳拉·李普曼约会,不久后喜结连理。这段婚姻对两人来说都是第二次,且持续至今。
(西蒙和劳拉)
婚后,劳拉笔耕不辍,创作了好几部小说(其中包括最近的美剧《湖中女人》的原著),还对《火线》的创作帮助良多。关于这点,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详述。
(美剧《湖中女人》)
如今,《街角》在豆瓣和imdb上标记的人数比他后来拍的其他剧都少,但它对西蒙的影响却很大:他第一次全程参与了一部剧的拍摄,和达顿的交流也让他更深刻地认识到美国街头的问题所在。
最关键的是,《街角》本身相当成功,它获得了当年的19项提名,最终拿了14个。其中包括艾美奖、皮博迪奖、电视评论家协会奖等多个有分量的奖项,这让西蒙有资本、也有底气向HBO再次提出《火线》的企划。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