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避雷”指南,定投也用得上

双十一“避雷”指南,定投也用得上
2024年11月11日 08:38 融通基金

传统的双十一已到,各大电商平台、带货主播、包括线下实体店早已开始各种大促。

虽然近些年双十一没有往年热闹,但很多小伙伴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在优惠、满减、凑单、赠品等等诱惑下,乖乖买单。

其实,双十一玩得最溜的是心理学,刺激到大家的内心,容易买到对自己并不那么实用的物件。

投资理财同样如此。要想做好投资,也得绕过一些心理误区,战胜人性的弱点。

以定投为例。

优惠力度那么大——

“占便宜”的安慰心理

基于此,双十一时许多商品都会有一个原价和折扣价。

当我们以较高的原价作为“锚”时,折扣价就会看起来异常划算,认为自己“占了便宜”。

这种的“划算”,常常使我们做出非理性的购买判断。

投资理财也有锚定效应。

不论股票还是基金,大家都习惯于把某个价格当成“锚”。

比如,股票A,从10元涨到20元的时候,很多人“恐高”不敢买;后来涨到50元再跌回20元时,很多人就愿意冲进去“抄底”。

你心中的“锚”有多大,偏差可能就有多大。

做定投时,特别是定投早期要记住“心中有定投,眼里无净值”。天天盯着净值看,会造成投资心理波动,反而容易扰乱定投节奏。

正确的定投姿势是,有明确的计划——定投XX年、目标收益率XX%,然后严格按计划执行,不被心中的“锚”所迷惑。

这可是双十一啊——

不买点啥没有参与感

双十一已经成为一个符号,标记着一个全民购物的时点。

各种广告、推送、软文、段子铺天盖地,旁边的人也在不停地谈论,这些都在提醒着你——双十一来了。

大家都在买买买,真的很划算,我不参与好像错过了什么……

很多人在这样的思维下花了钱,冷静之后才觉得这钱花得冤枉。

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利空利好,不断出现在我们眼前。

很多人被舆论裹挟,被每天的涨跌左右,缺乏独立思考,一会儿买一会儿卖,钱没有赚到,手续费倒是贡献不少。

但对定投的人而言,这些大多属于“穿林打叶”的杂音。

定投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

决定定投最终收益的是5年、8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的股市表现,所以定投早期不必纠结于眼前的股市涨跌,不用理会不断出现在眼前的各种信息。

要有“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定力、信心和勇气,方能在定投这场长跑中胜出。

零点秒杀——

你以为你是幸运的

双十一很多商家都有这样的套路:秒杀竞争。

时间一到,盯着秒杀屏幕的你,活脱脱就是名斗士,活成了商家最爱的模样。

商家有意通过这场看似数量有限、先到先得、不是所有人都能抢购成功的秒杀,引起买家之间的竞购行为,引发麦克斯韦尔定律。

秒杀成功的买家,会有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而秒不成功的买家也无所谓,反正还有下一场秒杀……

很多人做定投,却不安于定期扣款,总想“优化”。

今天跌得多?那就今天扣款

今天涨上去了?那就暂停扣款。

这些人觉得自己能抓住低点,将自己扣款的效益最大化。然而,今天跌得多,说不定明天跌得更多,今天涨了,明天可能继续涨。

实际上,越优化越像炒股,“佛系”才是定投的“精髓”。每天盯着市场涨跌才决定扣不扣款,与定投“省心省力”的初衷本末倒置。

分期付款——

四舍五入等于不要钱啊

种草的东西太贵下不去手?

“没有什么事情是分期不能解决的,如果有,就多分几期。”

分期把购买的门槛降低,让很多人在不自觉中越买越多,甚至买了很多平时不会考虑的高价物品。

分期一时爽,还款……

所谓的“拿铁因子”,指的是生活中的非必要开销,比如每天午后的一杯拿铁咖啡,这类开支看似不大,但经年累月下来,数目不可小觑。多来一些“拿铁因子”,足以掏空我们的荷包。

如果你想攒钱娶老婆、攒钱给孩子读书、攒钱养老,不妨砍除一些“拿铁因子”。

但是,这样做就够了吗?

其实还有一种理财方法:用“拿铁因子”的钱去定投。

在工作等收入中,拿出一小部分不影响日常生活的钱做定投,争取跑赢通胀、助力实现养老等中长期理财目标。

我购物我快乐——

近在眼前的满足感

有研究发现,购物会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启动大脑内部的奖赏回路,给人带来强烈的快感。

人们都喜欢近在眼前的满足感:跑步很好,但躺在沙发上更舒服;读书很好,但玩游戏更炫酷;存钱很好,但买买买更满足。

长远的“效益”很美好,但被人的大脑一“贴现”,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定投要在一个不短的时间内持续投入,却很有可能没有收益甚至发生亏损,实现不了“近在眼前的满足感”。

所以很多人说“定投好”,但真正做定投的人却很少。

如果时间拉长,在考虑将来的时候,或许更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这个实验给了我们启发——定投的钱,宜用未来的现金流入,比如月工资收入的一部分。

这笔未来的钱,无法即刻产生收益,提供不了“近在眼前的满足感”,可能就会多一点耐心,多一点等待,或许会有更大的收获。

最后分享一个“省钱秘笈”:

国外有个名词叫“CPW”(Cost Per Wear),它的计算公式是CPW=P/N。

比如,当你看到一件衣服时,你可以把它的价值(P)除以你会穿这件衣服的次数(N),得到的数字就是这件衣服每次穿着时的花费(CPW)。

一件300元的衣服,你穿10次,每次的穿着成本就是30元;而一件200元的大衣,你穿1次,那每次的穿着成本是200元。

这样的算法不仅限于衣服,你可以把它推广到其他商品,由此你就可以知道这件东西是不是你真的需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