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LUE
去年年末播出的《清明上河图密码》于昨日会员收官,这部剧曾是备受期待的S+古装探案剧,不论是原著小说的精巧构思和书粉底盘,还是张颂文自《狂飙》飞升之后积累的粉丝号召力,又或是燃烧着巨额经费的华丽美术场景,都让人们觉得这会是一部年末的大爆剧。
但随着剧情的高开、中间不温不火的进展和后期的逐渐崩坏,《清明上河图密码》的热度和口碑都双双陨落,如今的播出效果远未达到预期,不仅优酷站内热度自破万后就持续走低,到如今站内热度只有8667,豆瓣开分也只有6.6分,很多观众都对结局大失所望,感觉潦草敷衍,缺乏逻辑,对张颂文的演技也抱有质疑态度。
这个结果,似乎反映了他的扛剧能力并非如大家想象得那么强,也反映了小人物历史剧这种类型经过多年演变之后初显的颓势。
缺少金手指带来的爽感
小人物历史剧,指的是以那些在正史中被忽略的小人物为主角,用一个独特的小人物叙事视角,来观察整个历史洪流在人们身上留下的痕迹。
自从《长安十二时辰》开创性地打造出了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小人物历史剧,剧集市场就刮起了小人物历史剧的风潮,从2019年以来,以马伯庸为主力的小说家、编剧,一改历史剧从朝堂之争着眼,以真实历史人物改编的风格,转而聚焦于每个时代里的基层小人物,展现他们被时代裹挟的命运,如《风起陇西》《风起洛阳》《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繁城之下》等都是这种类型的代表。
这些小人物历史剧有着以小见大的内容优势,但也因为切口过小,小人物能施展的行动很有限,对于历史和时代的困境,单凭个人之力无法更改,也无法深入体制看见深层的社会矛盾,所以小人物历史剧往往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缺乏金手指带来的爽感,这点在《清明上河图密码》里体现得尤为明显。
《清明上河图密码》的主角是底层小人物赵不尤,他是个会探案的大理寺帖书小吏,而他的一家人也各有神奇的技能傍身,开伞铺的老婆会武功,妹妹是仵作,弟弟会科研,老爹更是个隐藏的皇亲国戚。凭借着一家人的超强技能,和开封府顾巡史的帮助,赵不尤能够不断顺利破案,护得家人周全。但是随着一桩桩案件的破解,并没有给观众带来受害者沉冤得雪的爽感,反而给人的观感是悲凉和无奈。
比如《帽妖案》中的苦命鸳鸯孙勃和武翘,《科考案》中被迫替考的宋齐愈,《樊楼案》中被当成性奴的绣娘们,在这个官官相护的时代里,他们根本指望不上官府的正义,只能通过反杀恶人的方式才能活下来。更别提赵不尤他们一家这样的小人物了,他们并没有实权,只能借助开封府的势力和反派高官邹勉斗争。但每一次的斗争,他们都难以拯救出被压迫的小人物,反而看到了更多的受害者蒙冤死去,所以主角团破案的过程中,很难让观众产生爽感。
而结尾部分,明明应该是全剧最爽的部分,但却让许多观众感到莫名其妙,爽不起来。赵不尤和父亲赵离用假冒皇帝的方式,秘密抓来反派邹勉,在瓦子里当着开封府府尹和许多百姓公开审判,在人证物证不足的情况下,邹勉竟然自己认罪了。这样的结局处理未免太过敷衍潦草,主角突然变强,反派突然降智,这并不符合观众理性认知的历史逻辑。
一个号称“东南小朝廷”的高官,怎么可能被一个小人物用这么简单的方式扳倒呢?即便赵不尤的父亲是皇帝的堂弟,这部剧也缺乏足够的前期铺垫,证明这一切的背后是有皇帝的授意。这就是《清明上河图密码》的失败之处,它既想刻画小人物身处底层被压迫的困境,又想给小人物一个大团圆的结局,但发现如果不给小人物开金手指,就没办法真正扳倒反派大BOSS,但这个金手指开的未免也太晚、太随意了,既没有在主角身上增加升级打怪的爽感,又欠缺足够的铺垫和合理性,反而造成了结局的烂尾。
其实小人物历史剧《清明上河图密码》和大男主架空历史爽剧《庆余年》看似截然不同,但价值观很相似,都是小人物想要伸张正义改变世界,两者的世界观也都处在黑暗混乱的世界中。小人物想要改变世界不光要有本事,更要有金手指,否则连活下来都难。相比于《清明上河图密码》蜻蜓点水的金手指,《庆余年》是给主角范闲大开金手指的,范闲有五个爹,想死都死不了,也有资本改变世界,更能让观众充分体会到主角是如何变强,伸张正义的。
《庆余年》原著作者猫腻曾在访谈中说过,“写一部爆款书,一定要有安全感。安全感的来源就是大背景、金手指,这是最常见的两条路。”而小人物历史剧对于金手指和大背景的少用或不用,一方面增加了小人物生活的现实感,但另一方面也缺少了主角成长的爽感,所以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爆款。
除此以外,《清明上河图密码》还存在类型杂糅,既要又要的问题。这部剧是一部古装探案剧,说明悬疑是主类型,但剧情中夹杂了太多家庭剧情,赵不尤和妻子的感情戏,弟弟妹妹和家庭的矛盾,一家人的分分合合等等这种家庭情节有些过多了,甚至盖过了探案部分的高光,导致探案部分显得过于拖沓,剪辑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悬疑剧稳稳逼近的节奏感。尤其是第二个案子帽妖案,一家人花了七集时间才把案子弄明白,其中一半的篇幅都是赵不尤和温悦夫妻的感情戏,关键是张颂文和白百何也没有CP感,所以会让观众感到无聊又无语。
而且作为一部悬疑剧,《清明上河图密码》并没有专注于社会派推理,或者本格推理,而是呈现出两者杂糅的风格。第一个案子整体是偏向于本格推理风格,赵墨儿用科研的方式推导出了梅船消失案的真相,而后面三个案子都比较偏向于社会派推理风格,侧重于批判地产的不公、科考的不公和奸臣对底层女性的剥削,但是批判得不够深刻,往往是主角刚刚探明真相,悲惨的受害者就死了,他们的惨剧只是成为了主角一家人成长过程中的陪衬,编剧并不是真的关心那些小人物的命运。这些都是《清明上河园密码》越往后播,越无人在意的原因。
小人物历史剧的通病
除了不够爽以外,小人物历史剧还有一个通病——就是重“历史感画面”,却轻“历史感内容”。
小人物历史剧的画面往往非常精美,服化道考究,美术布景更是高度还原了历史古城中的人文氛围和烟火气息,比如《清明上河图密码》搭建了占地146亩的宋朝建筑外景地,还原了《清明上河图》中的经典场景。
而开创了小人物历史剧的《长安十二时辰》,在美术上更是用心,不仅场景搭建占地70亩,还费时8个月制作9600多个特效镜头打造大唐长安盛景。该剧播火之后,更是拉动了西安的文旅产业。而《风起洛阳》作为《长安十二时辰》的姐妹篇,也是爱奇艺打造“华夏古城宇宙系列”里的首发作,洛阳文保集团参与了联合出品。这部剧通过精美的布景展现了一个鲜活的洛阳城,主演王一博也是洛阳人,更能通过画面和主角来宣传洛阳的历史文化,从而促进洛阳的文旅消费。
小人物历史剧重“历史感画面”的优势在于,可以在剧中加入大量的文化细节,描绘出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态,展现了一幅全景式的历史画卷。但如果剧集过于侧重描绘这些社会生态的细枝末节,也会干扰到主线剧情的发展。而《长安十二时辰》相对来说平衡得比较好,这部剧在叙事结构上加入了时间锁的妙计,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长安的24小时内,主人公必须要在这个时间内完成反恐任务,抓住凶手,整体叙事节奏很快,没有闲笔,同时又在主人公的行动线中自然带出了长安的风土人情。
而小人物历史剧的轻“历史感内容”则体现在对于历史的细枝末节刻画得很到位,但对于宏观历史背景的刻画却过于浅薄,脑洞虽大开了,合理性却不够。
比如《风起洛阳》中最大反派组织春秋道的权谋过于低幼,反派教主武攸决作为内卫奉御郎,想要通过发粮赈灾的方式为自己赚得口碑,然后炸死武圣人自己登基,这种想法缺乏历史真实感,更像是现代人凭空开的脑洞。而且这部剧的内容题材有些类似于《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但是历史真实感完全比不上后者的宏大与深刻。还有《风起陇西》把朝堂上的权力之争简化为了普通打工人的职场竞争,整体观感更像是一部司闻曹内部的职场斗争剧,却不像是一部贯穿了宏大历史背景的剧,缺乏了历史厚重感。
相比之下,《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是马伯庸这些小人物历史作品里切口准确「」历史真实感拿捏到位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通过一个小人物想要改变一项不公平的税收政策,从而揭露了明朝官场、赋税制度、民生疾苦等问题。这部小人物历史剧虽然短,但却反映了一个与当下共鸣的现代命题——那就是困在系统里的小人物。而它的历史感也来自于,原著并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部纪实文学。
综合近五年播出的小人物历史剧来看,小人物历史剧既有对大历史剧的独特创新之处,但也有小切口人物故事类型所带来的浅薄困境。而且小人物历史剧从播放热度上来看,其实是逐年降低的,除了有大流量扛起数据的前几部开山之作,大都在剧集市场掀不起太大水花,走的都是小众口碑剧路线,这说明小人物历史剧的受众并不如传统历史剧那么大,忠实的受众群体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而且小人物历史剧可改编的IP数量较少,基本都是马伯庸的作品扛起了小人物历史剧的半壁江山,这样也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和叙事重复的感受。小人物历史剧想要长足发展下去,还需要挖掘更多的原创IP,增添内容活力。
不过今年还有一些小人物历史剧值得期待,首当其冲的就是改编马伯庸原著的《长安的荔枝》,这部剧由雷佳音担任主演,讲述的是一个长安小吏要在十一天内完成为贵妃运送新鲜荔枝的艰巨使命,这部剧同样有着《长安十二时辰》的时间锁技巧,让观众充满了紧张和期待。也许这部剧能够再现《长安十二时辰》的辉煌,让小人物历史剧重燃活力。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