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梁启东:无限量量化宽松能让美国走出当前经济窘境吗?

【解读】梁启东:无限量量化宽松能让美国走出当前经济窘境吗?
2020年03月28日 17:00 盘古智库

本文大约4100字,读完约13分钟

美联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始料不及的超大剂量,出台最激进的大招——开启无限量量化宽松(QE)大门,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这是一种无限量、无限续杯式的量化宽松,直到达到稳定金融市场流动性和经济的目的。同时,美联储还将为最近被大幅抛售的企业债创设两个流动性支持工具。既要从金融角度找症结,更要从非金融视角找出路。

本文作者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文章来源于“腾讯财经”。

3月23日,美股再经历了“黑色星期一”后,面对疫情快速升级导致的经济损失,面对由于杠杆交易踩踏和金融机构挤兑引发的流动性危机,美联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始料不及的超大剂量,出台最激进的大招——开启无限量量化宽松(QE)大门,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

无限量QE意味着什么?美联储宣布采取广泛新措施来支持经济,将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支持市场平稳运行,不设额度上限,相当于开放式的量化宽松政策。同时,美联储还宣布将扩大货币市场流动性便利规模。美联储在一份声明中说,将购买“必要规模的”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支持市场平稳运行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并将把机构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纳入购买范畴。美联储采取了开放式的资产购买计划,即本周每天都将购买750亿美元国债和500亿美元机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是一种无限量、无限续杯式的量化宽松,直到达到稳定金融市场流动性和经济的目的。同时,美联储还将为最近被大幅抛售的企业债创设两个流动性支持工具。

无限量量化宽松能否将美股从暴跌中拯救出来?美国和全球市场能不能买账?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殷鉴不远,我们可以从近些年来量化宽松的历史得到一些启示。

量化宽松即QE(Quantitative Easing),近年来在国际金融界非常流行的,实际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经济学词汇。其中量化指的是扩大一定数量的货币发行,宽松就是减少银行储备必须注资的压力。作为一种政策,如果更简单地理解,那就是“印钱”。

量化宽松最早在2001年由日本央行提出。在2001年到2006年间,为了应对国内经济持续下滑和衰退,日本央行在利率极低的情况下,通过大量持续购买公债以及长期债券的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使利率始终维持在近于零的水平。通过对银行体系注入流动性,迫使银行在较低的贷款利率下对外放贷,进而增加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给,刺激投资与经济的恢复增长。

量化宽松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名气,是被美国推起的。从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美联储推出了四轮量化宽松政策。第一轮量化宽松(QE1)在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倒闭后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QE2)于2010年11月启动,第三轮量化宽松(QE3)自2012年9月起推出,第四轮量化宽松(QE4)2012年12月推出。

与正常情况下央行的利率杠杆调控完全不同,面对经济低迷,量化宽松更多地用于经济危机时的经济刺激计划。量化宽松调控目标为长期低利率,国家央行持续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向市场投放大量货币。央行的货币政策不是微调,而是一剂猛药。鉴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通过量化宽松,实质上是向全球征收铸币税,其在为美国扩大财政支出、维持赤字政策提供支持的同时,也导致美元持续贬值,全球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美国外债的市场价值也因此大幅度缩水。

量化宽松这一剪全世界的“羊毛”的政策,当然对美国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是即便对美国经济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一非常规政策措施,通过非常规货币政策推高金融资产价格,实际上对降低市场利率及促进信贷市场恢复的作用并不明显,随着资产价格膨胀,央行政策的主要后果发生逆转,资本运作将失去效果。特别是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作用甚微,因为多数企业主要是用钱来回购股票,而不是投资于产能。

央行向经济注入大量流动性,导致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极易带来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美联储量化宽松通过流动性的转移,会对其他国家产生比较大的冲击。如果各国都采取竞相贬值的办法,各人自扫门前雪,那么会极大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实际上近年来出现了的保护主义政策,就是这一政策的反映。

12年前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就是虚拟经济盲目扩张的恶果,虚拟经济的过度化、空心化,导致与实体经济的脱节。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虚拟经济以几何级数增长,规模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欧美虚拟经济祸水的外溢,2008年金融危机何尝不是?12年来,美国金融衍生品等组成的虚拟经济的扩张并非始终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步。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纵观后金融危机12年的历史,作为应对经济危机的举措,实际是用虚拟经济的办法制止虚拟经济、用泡沫化的办法应对经济泡沫。量化宽松的着力点不在于实体经济本身,而在于通过资本运作应对金融危机,成就经济增长。量化宽松政策却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全球经济的波动;本意是刺激经济增长的计划,却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制造了通货膨胀和资本泡沫,甚至转化为新一轮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

12年前的金融危机是一场金融海啸,被称作“百年不遇”的经济衰退。目前,由于新冠疫情“天灾”,同时又有“石油价格战”“贸易战”这些“人祸”的影响,世界经济又进入新一轮衰退周期。甚至有人预测2020年世界经济为负增长。为了应对次贷危机,长期量化宽松的政策导致目前的全球债务水平和杠杆率高企,导致政府和市场的杠杆率都处于高位,而各国政府对风险的应对能力没有提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公告显示,2016年全球债务达164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225%;到2018年,这个数字是188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约2.3倍。由于美联储在过去十多年里通过“零利率”环境支撑美国的经济“繁荣”,最终债务水平进一步恶化,目前美国目前的债务水平是前所未有的。根据有关机构计算,目前美国的联邦债务从30年前的3万亿美元上升至今天的23万亿美元!2018年,美国每天支付的利息约为15亿美元,2019年平均每天支付20亿美元的利息。而美国家庭债务水平创2000年以来新高,已经超过2008年水平;企业的债务总额从2007年的近4.9万亿美元激增至如今10万亿美元。

反思后危机12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可以看出,量化宽松是一把“双刃剑”。各个国家面对经济波动、投资衰退,对此手段当慎用。确实,应对金融危机,应该采取金融的手段。比如金融业链条长,市场信息不对称,价值实现过程曲折,又易受外部因素干扰,面对经济周期波动和社会预期变化快等情况,作为新兴经济体,要增强风险意识,尽量避免热钱大进大出或者快进快出,积极对冲短期资本流动对国内基础货币供给的冲击,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稳定和金融市场稳定;要增强忧患意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审慎管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决不能不能掉以轻心;要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不断规范金融秩序,管住货币信贷“总闸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加强风险源头管控;要深化金融改革,堵住体制机制漏洞,加强监管协调,补齐监管短板,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切实筑牢安全防线,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要有序扩大金融对外开放,鼓励区域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主动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和市场竞争。

当前,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的空间已经没有多少了。美股11年牛市的盛宴基本结束了,推动多年来美股上涨的多种因素正在悄悄地改变。从现实情况看,最近的这次紧急降息是为了提振市场信心,但是并没有改变原来的预想,市场给出的反应却是接连的暴跌;疫情的扩散,美国政府的应对政策,叠加原油大跌的影响,更打击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使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情绪濒临崩溃,下一步体现在市场上的反应将更加显现。从基本面上讲,美股的崩塌是必然的事件。

现在看来,金融业链条长,市场信息不对称,价值实现过程曲折,既有“黑天鹅”的骚扰,也有“灰犀牛”的攻击,各类风险苗头很多。过度举债,货币放水,达摩克利斯之剑在世界各国高悬。这次全球“股灾”是疫情的恐慌和石油战的不确定性预期交织的结果,对未来的影响不会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下一步是否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现在还不敢妄论;但全球性经济低迷,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衰退,是大概率的事件,因为无法承受的债务积累,无法激发实体经济内生动力,金融市场再次陷入大水漫灌——危机——放水——危机的死循环,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在不断积累、不断加大,也许美国正处于一场可能拖累全世界经济的重大货币危机的边缘。

面对当前市场窘境,我们思考:货币政策是灵丹妙药吗?制造业外迁、产业空心化、股市泡沫、企业高债务杠杆、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分化等,这些正是过去长期货币超发埋下的风险。无限量量化宽松再次饮鸩止渴,能不能进入恶性循环?现在美国股市11年的“长牛”盛宴已经结束了,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态势。再大的“大招”,也是于事无补。因为支撑“长牛”的经济基本面已经动摇了、倾斜了,在疫情的扩散、油价大跌等叠加因素的影响之下,投资者不仅只听“忽悠”,更要看抗疫的效果和经济的业绩。在严重的疫情面前,投资者本来已经十分脆弱的神经濒临崩溃,下一步体现在市场上的反应将更加显现。从基本面上讲,美股的崩塌是必然的事件,美国经济的衰退也是必然的事件,也许全球性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已经发生了。

当然,我们从金融危机12周年量化宽松的历史,更多地吸取教训,得到启示。这其中最大的启示在于,仅靠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法解决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既要从金融角度找症结,更要从非金融视角找出路。在这里,要深刻理解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我国是靠实体经济发展起来的,也必须依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任何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基石。金融和实体经济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金融的本分。要让金融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把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创新,要在需求端发力的同时,更多地在供给侧下功夫,更加注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创造价值,靠竞争力吃饭,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于“腾讯财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