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周牧之:日本失去30年启示之错失科创企业时代

【解读】周牧之:日本失去30年启示之错失科创企业时代
2023年10月08日 18:45 盘古智库

在过去三十年,企业竞技场的逻辑已经完全改变,经历过“L”型发展期的科创企业这个新物种成为了领导和改变世界的最强者。L型发展得经历相当痛苦的试错期,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前方有美好的未来,但不知道这个未来什么时候能够到来,这就是煎熬,需要有坚韧的耐力。无论是特斯拉,比亚迪,还是英伟达,抑或是奈飞……,这些实现了L型发展的成功案例都无一例外地经历了这种煎熬。

本文大约3800字,读完约9分钟。

1 摩尔定律驱动时代

我主攻经济学,然而我的学术背景却源自工科领域。本科阶段,我深入学习了自动控制专业,其中摩尔定律成为了我理解的基石。回溯至上世纪80年代初,那是我进入大学求学的时光,当时我曾沉浸在阿尔文·托夫勒所著的《第三次浪潮》中,激荡着内心的涟漪。书中勾勒出了许多关于未来信息社会的场景,而托夫勒更是以“未来学者”的自居。托夫勒之所以有如此大胆的自我称谓,乃因其预测建基于充实的依据,而其想象力之源源不断则源自于摩尔定律的助推。如今数十载过去,托夫勒当初的预言大多已成现实。

1965年发表的摩尔定律认为每18个月半导体的晶体管数量能翻一倍,半导体的价格可以下降一半。这个趋势能够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

自1970年以后,半导体技术按照摩尔定律的引领,不断演进,催生出了无数产品和服务的蓬勃发展。从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iPad等硬件设备,到电子邮件、网页、搜索引擎等网络应用,乃至Facebook、微信、Twitter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及YouTube、Netflix、TikTok等流媒体娱乐,再到iTunes、亚马逊、淘宝、Temu、SHEIN等网络购物平台,抑或是比特币等数字货币,还有ChatGPT、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应用……如此繁多的产品和服务,均为过去所未有,而且它们还在持续不断地进一步演化着。

值得注意的是,提供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大多是科创企业,正是这些新生企业引领了全球这三四十年变革性的大发展,我把这一段半导体驱动社会进化的人类发展阶段定义为“摩尔定律驱动时代”。

2 L型发展模式

近期,英伟达的股价急剧上涨,其市值已超越英特尔和台积电,一举跻身全球前十大公司之列。这种市值变化就像一个水平180度翻转的“L”字,宛如英伟达在经历了长时间的低股价期后,突飞猛进。我们或许可以将这种发展轨迹形象地称之为“L型发展”。

英伟达之所以能够坚持走过如此长久的历程并未放弃,创始人黄仁勋表明,这要归因于摩尔定律。他深知自己的GPU技术会日益提速,成本会逐步降低,虽然当下可能缺乏客户,但他坚信未来将涌现巨大的市场机遇。

想象力是科创企业的一个共同特质,可以说L型发展就是建立在这种对未来想象力之上的。

作为个体抑或企业,欲在摩尔定律引领的时代巨变中脱颖而出,必定需拥有独到的想象力。而一个国家若欲成为赢家,亦需具备更为广阔的宏观想象力。然而,试图从经营中剔除一切不可预测因素,以求消除风险,却恰恰抑制了想象的蓬勃发展。在摩尔定律引导下,扼杀风险的企图可能导致想象力的丧失,而这或许就意味着错失机会的风险。

强调去风险可以讲是岛国日本的一个自带毒素。日本社会注重稳定和传统,对风险的防范意识特别强,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很难成就L型发展。集体的去风险思维与摩尔定律驱动下世界的快速变化是一个时代错位。

3 L型发展三大要素

在2020年,东京经济大学迎来了其创校120周年校庆,为此举办了一场学术研讨会,以此纪念这一重要时刻。东京经济大学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纽带,创始人大仓喜八郎曾是辛亥革命的资金支持者,而同盟会则是在该校创立的。这次校庆论坛上,我有幸邀请到了TBS电视台的董事长武田信二以及日本移动的创始人之一铃木正俊,三人一同展开了一场关于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精彩讨论。

我们深入探讨了一个现象,即被英文称为OTT的流媒体对电影电视产业所带来的冲击。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迫使电影院暂时关闭,字节跳动以惊人的速度将原本计划在春节档上映的大片《囧妈》迁移到了流媒体平台上。这一举动在商业模式创新领域中成为了中国的标志性案例,一部大片仅在电影院上映一天便被转移到了流媒体平台,彰显了中国人的敏锐商业嗅觉和创新能力。

在同一年,迪士尼投入了2亿美元制作的电影《花木兰》以及制作成本同样高达2亿美元的《信条》,均在尝试在院线上映后,由于疫情的影响最终选择了流媒体发行。这两部投资巨大的影片竟然直接在流媒体平台上播放,显示出摩尔定律推动下网络的演进已经让流媒体具备了接收和传播超级大片的能力。短短三年后的今天,这种重大制作电影直接上流媒体平台的现象已经变得普遍。

流媒体播放平台的代表奈飞公司(Netflix),从租赁DVD到流媒体,再到内容制作,也是一家典型的L型发展企业,股票经历了漫长的低迷期后一飞冲天。

L型发展需要有三个很重要的要素,第一是要有想象力,第二是要有领导力,第三是要有团队力。没有这三条,那么长时期的痛苦煎熬不可能挺得过来。这三条在已经官僚化的大公司都很难做到,实现L型发展的绝大多数都是科创公司。只有具备一定科技含量的创业公司才有可能兼具想象力、领导力和团队力。

4 科创企业时代日本的失落

回顾1989年,当日本企业达到巅峰时,全球市值前十名企业的名单上并没有出现一家科技创新公司。其中最为科技先进的是成立于1911年、享有盛誉的IBM,那时已经近百年历程。然而,现如今观察全球市值前十名的排行榜,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英伟达、特斯拉、脸书、台积电等科技创新公司占据了其中的8个位置。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年限最为久远的是于1975年创立的微软,而最年轻的则是2004年创立的脸书。

在过去三十年,企业竞技场的逻辑已经完全改变,科创企业这个新物种成为了领导和改变世界的最强者。

再看今天日本市值排名前30的榜单,竟然找不到一家科创公司。30家公司的平均创业期是1919年,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百岁。1980年代以后创业的只有一家软银,这家公司虽然投资科创企业,但自身很难定义成为科创公司。包括软银在内,1960年代以后创业的企业只有5家。

这些高龄的日本大公司,大多已经严重地官僚化,很难产生出具有强烈个性和远见的领导。

与美国企业不一样,日本企业不雇用职业经理人来经营企业,而是在企业内部从下至上地培养经营者。能够从普通员工爬到CEO的往往不是干出了什么惊天动地伟业的,而是在每个职业阶段都没有犯错的人。这样的人执掌企业,当然是不会去冒风险的。

没有强人领导的老企业不要说去冒险投资新事业,即使在陷入困境时,也没有人愿意去干精兵简政这样的“脏活”。当年日产汽车陷入经营危机时,如果不是空降了卡洛斯·戈恩这么一位外资背景的外国人大刀阔斧裁员的话,是不可能起死回生的。

5 电子王国的崩溃与汽车大国的严峻

我在十多年前做过两个预测,一个是日本的电子王国将会崩溃,另一个是日本的汽车大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日本是摩尔定律最早的受益者,曾经是电子产业最发达的国家。曾几何时,日本的电子产品风靡全球,日本也把自己定位成电子王国。2009年我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步入云时代》一书,里面收录了一篇为新华社《环球》杂志撰写的专栏,题目就是《日本:电子王国的崩溃》。

这个预言今天不幸成为了现实,半导体、家电、电脑、手机、液晶、太阳能面板……,这些过去都是全球第一的日本产业大都已经势微甚至消失。如今几乎没有人还记得,日本曾经是世界第一的半导体大国。

2010年3月,我在《环球》杂志上还写了一篇题为《丰田真正的危机》的专栏,明确指出在旧的产业环境和生产模式下冲到顶峰的丰田,将会受到来自特斯拉、比亚迪等异军突起的电动汽车新势力的冲击,如何应对电动汽车时代是决定丰田存亡的挑战。

显而易见,丰田在应对这一局面上表现出的不足,如今陷入了相当被动的境地。回溯至2020年7月,特斯拉的市值超过了丰田,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汽车制造商。当时,特斯拉的汽车销售量仅为丰田的三十分之一,销售额亦只有丰田的十一分之一。丰田不仅在汽车销售量上位居全球首位,利润也相当可观。然而,尽管如此,丰田的市值却被特斯拉超越。这引发了一个令日本人颇感费解且不愿正视的问题。

早在探索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年代,我就曾提出过一种观点,认为汽车制造终将转变为模块化生产供应链的一部分。当时有些日本学者并未认同这一观点,认为汽车制造与电子产品制造不同,需要更多时间的磨合,必须建立在高度的信任基础上,要求资本交汇,人员长期交流。总之,他们认为日本式的金字塔式梯队最适合汽车制造。然而,摩尔定律是毫不留情的,随着半导体计算能力的发展,汽车制造也逐渐演变为模块化生产的典型代表,而电动汽车的普及更加推动了这一进程。

与丰田相比,特斯拉是一种异类,经历了漫长的挣扎,终于迎来了长期发展的机会,实现了L型发展的转折。如今,特斯拉的市值已远超过丰田,成为业界的翘楚。

L型发展得经历相当痛苦的试错期,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前方有美好的未来,但不知道这个未来什么时候能够到来,这就是煎熬,需要有坚韧的耐力。无论是特斯拉,比亚迪,还是英伟达,抑或是奈飞……,这些实现了L型发展的成功案例都无一例外地经历了这种煎熬。

然而,日本的社会环境和企业逻辑却很难胜任这样的艰巨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要在日本实现成功的L型发展模式的科技创新企业几乎是难以为继的。

作为L型发展的潜在力量,日本的独角兽企业却相对较少。在全球范围内的1,678家独角兽企业中,日本仅占据6家。这一数字与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显然不相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