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易鹏 | 算力崛起,电力先行:人工智能时代的能源挑战

【聚焦】易鹏 | 算力崛起,电力先行:人工智能时代的能源挑战
2024年03月13日 17:35 盘古智库

盘古智库不断建言“两力一体化”,从政策导向、路径规划、模式设计、项目落地考量,只有全面统筹算力与电力融合发展,才能协调“两力”矛盾,发挥出我国基础设施和资源优势,夯实全国算力一体化体系建设的能源根基。

本文作者系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盘古智库研究员徐成元。文字首发于“钛媒体”APP。

本文大约2200字,读完约5分钟。

科技的新大航海时代每天都充斥着对于技术突破热血的期待。同时,科技脱钩、芯片限制,算力基础设施的不足成为必然短板,让国内科技与产业界弥漫着“掉队”的焦虑。从“东数西算”到“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再到“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算力作为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的底座,重要性愈加凸显,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算力产业是当前最具确定性的产业。根据《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2023年)》,2022年全球计算设备算力总规模达到906EFlops,并在持续高速增长。我国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而根据2023年10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到2025年,算力规模超过300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东西部算力平衡协调发展。中国算力产业正驶入增长新周期。

全球范围内算力比拼离不开水、电等资源要素的支撑。近期全球科技巨头纷纷聚焦能源对的算力影响,让“光伏+储能”领域备受市场关注。OpenAI CEO萨姆·奥特曼公开表示,“人工智能行业正在走向能源危机”,并在2015年和2021年投资了可控核聚变企业Helion Energy;埃隆·马斯克更是直言“人类处在有史以来最大的技术革命边缘,算力芯片紧缺之后,最迟明年将会出现电力的短缺”。 

算力爆发式增长,其瓶颈归根到底还是电力。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全球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可能从2022年的460太瓦时(TWh)飙升至2026年的1050太瓦时(1太瓦时相当于10亿千瓦时),在4年内翻一番,与目前日本全国的耗电量相当。如果按照黄仁勋所言“未来10年,深度学习计算能力将提高100万倍”计算,届时电力将成为制约算力发展的第一因素。同时,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也在快速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2年全国数据中心耗电量达到2700亿千瓦时,为同期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1036.49亿千瓦时的两倍以上,占全社会用电量约3%。按照当前AI发展趋势,盘古智库预计2035—2040年间中国用于智算中心的电力将远超全社会用电量的十分之一,实际耗电量将超过16000亿千瓦时。

算力中心的运营成本中约一半是用电成本,电力供给的降本增效是获得低价算力的关键所在。解决算力增长和电力消耗矛盾,推动电力和算力两网协同发展是必由路径。盘古智库不断建言“两力一体化”,从政策导向、路径规划、模式设计、项目落地考量,只有全面统筹算力与电力融合发展,才能协调“两力”矛盾,发挥出我国基础设施和资源优势,夯实全国算力一体化体系建设的能源根基。

从电力层面,重点在于充分发挥我国绿电供给优势。我们在算力、算法、优质数据等方面没有优势,因此要在能源供给上为算力跨越提前做好应对。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05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82.7%,占全球新增装机的一半,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近3万亿千瓦时,接近全社会用电量的1/3。做好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结构优化,提高绿电占比,既能有效填补土地财政转型空白,更能为科技发展提供低价的电力支持。新能源发电技术、储能技术还需要不断发展,推动前瞻性、跨越式创新,促进电力供给成本持续降低。同时,地区能源结构调优需要与算力发展充分结合:一方面、围绕算力等未来产业来推动“源网荷储”、新能源就地消纳,鼓励企业到绿电优势地区发展算力;另一方面,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虚拟电厂等电力信息技术领域不断实现突破,把分布式发电、储能和用电侧聚合起来,实现电力的弹性调整组合,提升用电效能。

从算力层面,重点是因势利导实现局部创新。我国算力产业受到芯片制约这一整体格局短期内不会变化,但是算力中心的投资、建设、运营质量有足够的局部文章可以研究。政策方面,建议优化调整算力枢纽节点,综合地区经济贡献、运载成本、环境影响等因素建立评价机制,在全国算力一体化框架下适时调整和增加供给效能更好的枢纽节点;相关城市应建立与算力发展相配套的电力供给政策,鼓励出台智能算力保障性电价。技术层面,要紧跟世界先进潮流,据目前的信息判断,浸没式液冷技术将是未来散热领域的关键,因此主推液冷服务器并持续创新、降低算力中心PUE、生产绿色算力是科技突破的重要方向;鼓励新型储能配套,利用波峰波谷电价差降低算力成本,保障稳定供电。从投资端,要丰富两力一体化项目投资组成,发挥央企、当地国资优势因素,降低产业端融资成本,保障项目经济效益和可持续运营。

最后,拓展对外合作新格局。芯片进不来,就让电力走出去,配合科技企业出海,建立大厂出海先行先试的合作示范,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发展算力产业,配套国央企及有能力的民资企业参与当地电力基础设施、特别是新能源电力设施的建设。企业从长远出发要布局未来,立足眼前更要算好经营账,不管多大的惊涛骇浪只会成为新一代弄潮者乘风破浪的机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