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毛大庆 | 人口略要之九:人口略要之九:弥补养老金缺口的必由之路

【关注】毛大庆 | 人口略要之九:人口略要之九:弥补养老金缺口的必由之路
2024年04月29日 20:12 盘古智库

鉴于目前中国人口形势的严峻性,以及中央对于人口政策的最新调整趋势,《人口略要》系列文章,整体梳理了中国近现代人口发展的脉络,通过对相关数据、政策、社会现象的回顾、总结、分析,从生、老、病、死等人生四个阶段状态着手,提供更多的人口问题解题方案。这是系列文章的第七篇。

本文大约3000字,读完约7分钟

鉴于目前中国人口形势的严峻性,以及中央对于人口政策的最新调整趋势,《人口略要》系列文章,整体梳理了中国近现代人口发展的脉络,通过对相关数据、政策、社会现象的回顾、总结、分析,从生、老、病、死等人生四个阶段状态着手,提供更多的人口问题解题方案。这是系列文章的第九篇。  

回顾中国的老龄化战略演变,我国之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具有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的思维,但缺乏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领域的网状连接式战略体系。

故此,所谓正视老龄化问题,中国至少需要在三个大方向上给出明确的政策支持:

在生育端,通过政策鼓励与支持育龄人群;

在养老端,积极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布局养老产业和社会福利体系,为家庭赡养减轻负担。

与此同时,应该充分利用数量庞大的低龄老年人口,积极发展银发经济,进一步用创新驱动思想,让低龄老年人口发挥更多的能力,以抵消老龄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作用。

上一篇文章中,我简要梳理了中国老龄化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而老龄化带来的最现实也是最紧迫的一个问题就是:养老金缺口。

现实:养老金三大支柱严重失衡

202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97亿,占全国人口的21.1%,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在可以预见的老龄化社会中,有太多亟待破解的课题迫在眉睫,而这其中最棘手的一个,就是养老金缺口。

一个沉重的现实是,中国基本养老金的支付压力正在逐年不断提升。

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提出养老金当期收入呈现快速增加趋势。保留现在财政补贴机制情况下,到2028年养老金当期收支出现缺口,随着时间推移,缺口逐渐放大。

养老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给予退休劳动者一定的经济补偿,使之在退休后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这一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基金筹集与运用保持平衡的问题。

1951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中国现行退休年龄规定的起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也是以该条例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包括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商业储蓄性养老保险。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养老金保障体系都由三个支柱组成: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采取个人缴费、单位缴费或政府补贴的模式强制实行,提供基础保障;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或称职业年金,是企业自愿为员工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第三支柱是个人自愿购买的个人养老金。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经过多次修订调整,从80年代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完善措施。

说起养老金的三大支柱所占比例,在很多国家是相对平均的,但中国的第一支柱占比过大。

中国目前实行的政府、企业、个人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与世界通行的模式类似,但第一支柱起着主导作用,由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组成的政府管理体系。企业层面的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缓慢,个人养老金仍处于起步阶段。退休人群的养老金仍普遍依赖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

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国内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覆盖人数超过7000万,仅是第一支柱10.6亿的参保人数的零头,差距过大。而这也与中国企业的劳动保护机制不健全有关,一些企业缺乏企业年金的搭建意识。

而在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方面,占比不足1%。

寻根:个人养老金是最大突破口

一方面是劳动力人口的持续减少,另一方面是老龄人口的持续增加,对于国家的养老负担是巨大挑战。   

与此同时,在可见的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趋低,一直以来,退休后养老金与退休前收入之比被用来衡量养老金能否满足退休后生活需求。根据世界银行给出的建议,这一比例至少达到70%,才能让老人维持原有生活质量,而根据一些学术机构的测算,中国这一比例仅为40%。

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66亿人,同比增加1336万人,基金运行总体平稳。

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发展迅速,基金收入与基金结余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表面上的运行状况良好。但是,一个必须注意的细节是,中国养老基金总收入中包含政府补贴,总结余是当前养老基金余额,它还包含了未来一段时间里需要支付的养老金。

根据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养老金资产规模累计达到15.01万亿,占GDP的12%,远低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共38个成员国,其中大部分成员国为经济发达国家,)占GDP总量80%左右的平均水平。

另一个问题在于,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压力逐年扩大,累计结存规模在2020年首次下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的占比从2012年的76.56%上升到2020年的115.61%。   

2020年,基本养老保险首次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出现近七千亿元的收支缺口。

同时,2020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金结余较2019年下降6306.7亿元,即便加总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的小幅增长,这基本养老保险年末结余总额仍出现首次下降,从2019年的6.3万亿元下降至2020年的5.8万亿元,同比下降7.9%。

此后几年,随着中央财政的补贴、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发展,以及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管理等措施,近几年基金收支状况得到有效改善。

截至2023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已达近6万亿元。

即便如此,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速,养老金缺口的问题必将逐年被放大,总体来看,我国养老体系第一支柱财政压力大且替代率逐年下降,第二支柱覆盖范围相对有限,因此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是当下“重中之重”。

破局:喜忧参半的个人养老保险制度

总体来讲,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没有明显改变的大前提下,要想破解养老金缺口的问题,必须要从两个方面做出具体改变。

一是通过延迟退休的方式尽量推后养老金结余被耗尽的时间节点;

二是加大推动养老体系的二三支柱的发展,而这其中,第二支柱的发展空间有限,毕竟,企业年金制度是依托于企业运营状况的,就当前我国大量中小企业的生存状态而言,客观条件尚不具备,因此,大力发展个人养老保险制度,几乎成为一个必选项。   

人社部“十四五”规划中已经明确了要推进两项重要改革方向,一是延迟退休,二是个人养老保险。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22年4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在即。个人养老金由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个人养老金账户是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知情人士透露,每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可能为12000元。

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意见》,意见指出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不再采用产品制,转而采取账户制运行模式,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个人养老金的缴费、投资以及领取阶段也做出了更详细的规定。

2022年11月,36个城市试点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在银行开户,最高每年缴纳1.2万元养老金,自主购买个人养老金产品,同时享受一定额度个税减免。

在经过一系列有效政策的推动下,个人养老金呈现加速推广的趋势。

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人数突破5000万人,缴存人数占开户人数的22%,但另一个数据则不容乐观:人均缴存金额仅约2000元,开户热,但是投资冷,整体缴存意愿不高,仍是个人养老金亟待破解的难点。

一个好的消息是,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将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