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目前中国人口形势的严峻性,以及中央对于人口政策的最新调整趋势,《人口略要》系列文章,整体梳理了中国近现代人口发展的脉络,通过对相关数据、政策、社会现象的回顾、总结、分析,从生、老、病、死等人生四个阶段状态着手,提供更多的人口问题解题方案。这是系列文章的第十三篇。文章来源于“毛大庆”微信公众号。
本文大约3000字,读完约7分钟
到底什么是慢病?
慢病通常是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我们先要厘清慢病的整体概念、范围、特点。
慢性疾病的特征是起病缓、病程长、大概率反复发作、治疗效果大概率并不显著,一部分慢性疾病几乎无法根治,其中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慢性骨关节疾病、营养状况相关疾病等,通常指不构成传染、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的总称。
改革开放之后的20年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转变为老年型。作为对比,英国用了80年时间实现这一转变。像中国这样,在两种年龄形态社会的切换时间如此短暂,世界人口史上非常罕见,甚至绝无仅有,这其中的原因,有一部分在前文“生”的部分有过解析,另一部分原因则渗透于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腾飞、国人价值观转变的每一个细节中。
从新中国成立到新世纪来临前的半个世纪,中国老龄人口的增速是世界平均增速的1.5倍。在老龄化过程中可以预见到的种种问题中,慢病负担是最显而易见的问题之一。研究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到2030年,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将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负担至少增加40%。
慢病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年龄是影响老年慢病患病率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医学研究显示,每增加10岁生理年龄,慢病患病几率将大幅提升。
60岁以上年龄组与20—29岁年龄组相比,恶性肿瘤的患病率增加了131倍,高血压患病率增加了115倍,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100倍,脑血管病患病率增加了135倍。
同时,当城市居民进入中老年后,生理年龄每增加5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危险性将增加1.12倍;高龄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丧失的危险性为高龄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白内障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危险性是非患者的1.5倍;中风等脑血管疾病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危险性是非患者的7.8倍;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炎和哮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功能下降的危险性是非患者的1.47倍。
慢病多在中老年发病,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中指出,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已成为中国的头号健康威胁,死亡人数的比例超过80%,国家疾病总负担的比重达到68.6%。
慢性疾病是中国老龄人口最主要的健康问题。早在10年前,我国慢性病发病已确诊患者就高达2.6亿人。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
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
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完成了疾病发病、死亡模式的转变。平均每天有1.3万人死于慢性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70%以上。慢性病已经取代传染病成为中国人健康的头号敌人。
我国总人口慢病的患病率为169.8‰,而老年人口慢病的患病率为540.3‰,老年人口慢病患病率为全国总人口的3.2倍。我国高血压患者超过1.6亿人,肿瘤每年新发160万人,糖尿病人3000多万,脑卒中每年新发150万人,冠心病每年新发75万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老年人群死亡率迅速上升,而老龄化与慢性病的同步发生,导致慢性疾病病程更长,治疗效果更低。
从家庭成员感受度的视角上看,老年慢性病对于家庭整体财务状况的影响是巨大的。
据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约9000万人。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近70%。老年慢性病若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将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老年慢性病可能由环境、行为、心理、遗传等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影响,且存在多种慢性病共存对健康的损害。
有数据显示,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率和发生强度均显著高于老年非慢性病家庭,特别是农村老年慢性病家庭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高达30.57%。
显著影响老年慢性病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因素主要有家庭规模、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有65岁及以上老人、患两种以上慢性病以及老年慢性病患者到各级医疗机构的就医行为等。家庭有65岁及以上老人以及患两种以上慢性病,都将会显著增加城乡老年慢性病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发生概率和强度。
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院士曾表示,如果再不进行有效控制,未来30年,中国将经历慢性病井喷的严峻局面。
中国慢病防治的推广真的很难吗?
人口老龄化不单纯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提升老龄人口的总体健康水平,降低老龄人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以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客观地讲,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总体水平尚不够发达,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剧,医疗服务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
医疗卫生服务技术的软硬件水平亟待提升,同时,对于医护专业人员的储备也要有相应提升,以全面提升预防保健干预措施和手段的技术性要求。
将科技与经济水平进行整体评估后,我认为,在老年慢性病的防治领域,可以从三个方向上进行技术补足和政策推进。
首先,中国应大力推动AI在慢病防治过程中的应用技术。
人工智能已经非常确定地成为未来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和服务工具之一,在医疗科技上,我们相信它有能力从数百万患者的临床数据中获取结果记录,能够进行更细致、更个性化的老年慢性病诊断和治疗,对提高老年慢性病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应用前景。
其次,“治未病”的理念和措施仍不到位。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出,医疗服务模式必须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这与中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理念高度契合。如今,中国的医疗健康服务必须转变重心,在全面评估老年人躯体、功能、心理和社会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全面系统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对老年慢性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控制和康复管理,延缓慢性病的发生,控制慢性病的发展,最大程度减少慢性病对老年人的损害和医疗负担,提高慢性病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减少社会负担,促进健康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强社会发展动力。
第三,应大力推进老年慢性病的延续性护理理念。
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严重时有较高致死风险,在社区家庭医生的普及率仍偏低的现状下,中国各地基层治理机构应向社区大力推广操作便捷、学习难度低的延续性护理技能。从比较广泛的视角看,有以下几种推广渠道:
一是在慢病患者出院返家前的常规指导,要有针对性地对一些患者指标进行科普;二是制定固定的电话随访机制,对老年人的康复功能锻炼、生活方式、药物服用状况以及家庭护理方法进行实时、个性化及专业化的指导,同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改善老年人的心态,并提醒老年人复诊的时间,从而提高老年人的医嘱依从性;三是在电话随访的基础上,通过更便捷的社交软件进行沟通,比如建立微信随访机制,可以做到随时护理、随时答疑;四是通过一些健康类应用程序对老年患者的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化记录,并会推荐合适的饮食和运动。市面上很多商业应用软件具备提醒功能和医生监测功能,极大的满足了患者对于专业医学护理的需要。
健康提示
针对慢性病防大于治的总体原则,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四条健康建议:1、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既不勉强进行高强度运动,也不完全放弃运动。2.重视有氧运动,每周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每周75-150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以获得实质性的健康益处。 3.重视肌肉力量练习:每周进行中等或以上强度的肌肉强化活动,涉及主要肌肉群,每周2天或以上,以获得额外的健康益处。4.适当进行平衡能力和柔韧性锻炼:每周3天或更多的功能平衡训练,强健骨骼肌肉系统,预防跌倒。■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