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朱兆一:以色列“没收”土地,正成巴以和谈重要障碍

【关注】朱兆一:以色列“没收”土地,正成巴以和谈重要障碍
2024年09月18日 18:40 盘古智库

以色列非政府组织“现在就和平”表示,这是自1993年巴以签署对双方和平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奥斯陆协议》以来,以政府对巴最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新一轮巴以冲突中加沙地带的紧张局势,增加通过“两国方案”解决巴以问题的难度。

本文作者系盘古智库中东研究院执行院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世界经济副研究员、以色列中心主任朱兆一,文章来源于《世界知识》。

本文大约3500字,读完约8分钟。

今年7月,以色列政府宣布将“没收”约旦河西岸12.7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土地,用于未来开发。以色列非政府组织“现在就和平”表示,这是自1993年巴以签署对双方和平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奥斯陆协议》以来,以政府对巴最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新一轮巴以冲突中加沙地带的紧张局势,增加通过“两国方案”解决巴以问题的难度。事实上,此前以政府便已将这片土地列为军事区,并禁止其他地区的巴勒斯坦人进入。巴以问题持续至今已有百余年,以色列在历史上频频“没收”巴勒斯坦土地的行为究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为何是约旦河西岸?

作为以色列极右翼政党“宗教犹太复国主义者党”领导人,现任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对政府的这一“没收”行为表示支持,他称将该土地国有化是“以色列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以色列将以“战略性方式”努力推动定居点建设运动。他的支持并不令国际舆论意外,因为以所有极右翼政党都认为巴勒斯坦不拥有任何约旦河西岸领土,以色列只是需要在合适的时机将整块西岸土地并入本国。

然而,以色列国内对此并非一致赞同。“现在就和平”组织犹太人定居点活动追踪项目主管米兹拉希明确反对该举动,认为此举旨在将巴勒斯坦人驱赶到遭犹太人定居点包围的孤立土地上,令巴勒斯坦无法独立建国。从地图上看,以色列“没收”的这12.7平方公里土地可沿着一条与约旦接壤的关键走廊,将两块现存犹太人定居点连在一起,这将使巴勒斯坦更加难以把遭到分割的巴方土地连接起来,其周边巴居民的生存困境被进一步加大。

一些国际人权组织也加大了对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施行“种族隔离”的谴责,认为此次“没收”土地的举动明显违反国际法。但以政府对所有指责均予以否认,认为这是对以国家合法权益的攻击。算上这一次“没收”的土地,以色列在今年已占据约旦河西岸逾23平方公里土地。联合国亦对这种行为提出批评,认为以正朝错误方向前进,应尽快放弃土地兼并转而寻找扶助巴勒斯坦尽快建国的方案。

2024年3月11日,以色列右翼人士在约旦河西岸一栋废弃建筑上绘制以色列国旗。

“没收”只是前奏,建立定居点才是目的

巴以问题迄今已持续百余年,其本质上是以色列犹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对约旦河西岸到东地中海沿岸约2.5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争夺。从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起,以色列就在巴以对决中牢牢把握了主动权,除在1978年以色列和埃及签署《戴维营协议》实现和解,以方为换取埃及对本国的承认而“吐出”占领了12年的西奈半岛外,以色列在历次中东战争和巴以冲突中都能扩大自己的领土或实际控制区,而巴勒斯坦的领土则被进一步蚕食和碎片化。

在决定现代中东格局的历次战争中,以色列在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据的土地面积最大。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起因是以色列根据1947年联合国决议,于1948年5月14日在特拉维夫正式建国,当时巴尚无完备的武装力量,其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主要是埃及、伊拉克、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向新生的以色列国宣战,并组成联军进入巴勒斯坦。但最后阿拉伯联军输给了以国防军,后者所获地盘反而比联合国决议规划的还要大,近一百万巴原住民只能离开故土,他们中的大部分到现在都还在周边阿拉伯国家流浪,无法返乡。

1967年爆发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日战争),对现代以色列版图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此战以色列先输后赢,在六天不到的时间里,将其南部的埃及军队和北部的叙利亚、黎巴嫩联军彻底击溃。以色列在战后将加沙地带、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含东耶路撒冷)及戈兰高地都并入本国版图,国土面积从1.5万平方公里猛增到约八万平方公里。此战后,以民众,特别是世界各地的犹太新移民,在以政府的支持下开始在上述新占领土地上建立犹太人定居点,此后以建设犹太人定居点的合法性问题便一直争议到现在。

以色列在所占土地或争议土地上建设犹太人定居点的一般步骤是:先驱赶拟开发地区的巴原住民,随后对该地区实施军事控制、建立军事管理机构,此后再在该地区建立具有容纳犹太新移民功能的军事据点,最后将该据点逐渐发展为民用社区,政府通过提供经济激励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鼓励犹太人迁入这些地区。1977年,以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在梅纳赫姆·贝京的领导下上台执政,此后定居点建设被进一步加快。贝京政府认为,建设定居点是确保以安全和巩固其对约旦河西岸地区控制的重要手段。

为了让以色列对约旦河西岸的开发更加有法可依,以色列政府连续出台多部法案来推动定居点建设。1980年,以通过《耶路撒冷法》,宣布之前由约旦政府托管的东耶路撒冷为以“完整和统一的首都”的一部分。该法案虽主要涉及耶路撒冷,但也反映出以加速在西岸扩张的政策意愿。次年,以又迅速通过《市镇法》,允许在西岸建立市镇委员会,负责管理定居点。该法案的出台使以对定居点的管理更加系统化、正式化,也便利了更多犹太人进入西岸居住。

1981年,以色列国会通过《戈兰高地法》,正式将戈兰高地纳入以色列的法律和行政管辖范围。此后,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戈兰高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包括发展农业、旅游业和住宅建设等产业。虽然该法案直接涉及的是戈兰高地,但它的通过标志着以政府意欲正式吞并所占领土的政策倾向。虽然以未颁布任何宣布吞并约旦河西岸的法案,但以已开始在西岸开发越来越多的被占土地。不过,国际社会普遍不承认其举动,联合国安理会还在当年通过了第497号决议,宣布该法案“无效且不具国际法律效力”。

尽管1993年签署的《奥斯陆协议》启动了以巴和平进程,但以色列在签署协议后并未停止定居点建设。相反,其定居点总数和规模仍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在约旦河西岸,这导致西岸领土被进一步碎片化。2005年,考虑到本国在加沙的定居点频繁遭受来自巴武装组织袭击,以政府认为继续维持这些定居点的安全代价与财政成本过高,同时美国和欧盟也长期呼吁以自部分被占巴领土撤离,来推动巴以和平进程,因此以决定从加沙撤军,并拆除了加沙所有犹太人定居点。然而,此后以政府反而将更多关注和资源投入发展在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上。

为推动更多犹太人到争议领土定居点居住,以色列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惠民举措。以政府对定居点的广泛支持包括财政补贴、基础设施建设和法律保护等。对于民众最关心的安全问题,以国防军在约旦河西岸设有专门的军事单位保护定居点。定居点周围通常也有安全围栏和检查站,以国防军常年定期巡逻,并在发生冲突时迅速反应。一些较大的定居点还有自己的民兵组织,配合以国防军进行防卫工作。在房屋产权方面,定居点的房屋通常归定居者个人或定居点社区所有,但土地产权较为复杂。

落实“两国方案”的重要障碍

截至目前,约旦河西岸共有超过150个正式的犹太人定居点,及大约100个未经授权的具有定居点雏形的前哨站。约旦河西岸的总面积约为5655平方公里,以色列定居点及相关基础设施已占用该地区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外,以还在西岸建设了大量安全隔离墙,将定居点与巴社区隔离开来,从而进一步控制该地区土地。从人口规模上看,西岸定居点共居住着约46万~48万犹太人,占西岸总人口的约15%,占以色列总人口的约6%。

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有一些重要定居点,通常位于战略要位。其中最重要的名为马阿勒阿杜明,位于耶路撒冷以东约七公里处,属于耶路撒冷近郊,该定居点已扩展成一个规模较大的社区,居住人口约四万。以政府认为该定居点对耶路撒冷的安全保障和以东部防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不打算在任何和平协议中放弃该定居点。其他重要定居点还有位于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之间的莫迪因伊利特,居住人口约7.5万,它已成为一座人口快速增长、正统犹太教徒哈瑞迪派人士聚集的小型城市。

综上所述,如今定居点问题已成推进巴以和平进程的重要障碍之一。巴勒斯坦人认为以不断扩展定居点建设严重威胁他们建立独立国家的愿望,因此在任何巴以和平协议中巴方都需要解决定居点问题,可能的解决方式是土地交换或以方自定居点撤离等。以“没收”约旦河西岸土地、建设定居点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上无疑具有高度争议。尽管以称“没收”土地是依据其国内法案和“历史性权利”,但国际社会普遍不承认其行为的合法性。该问题对本轮巴以冲突的未来走向也有深远影响,正成为双方和谈的重要障碍之一。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