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程实:金融赋能,激发消费内生动力

【观点】程实:金融赋能,激发消费内生动力
2025年04月03日 17:31 盘古智库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首要工作。可以预见,2025年中国经济将因内需的强大动能而行稳致远,金融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也将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增添更坚实的底气和更蓬勃的生机。

本文作者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文章来源于《中国银行保险报》。

本文大约2800字,读完约7分钟。

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政府工作报告已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首要工作。站在新征程的起点,金融对消费的赋能作用进一步凸显出来。无论是宏观层面的政策引导,还是微观层面的产品创新,抑或是制度层面的风险把控,金融正在全方位为扩大内需保驾护航。通过发挥利率杠杆撬动消费,财政货币同频共振释放政策红利,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催生消费蓝海,金融服务体系契合居民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中国正努力把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需求增长,以高质量的金融供给激发消费的内生动力。在积极审慎的监管呵护下,一个规范透明、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消费金融生态正在形成。可以预见,2025年中国经济将因内需的强大动能而行稳致远,金融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也将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增添更坚实的底气和更蓬勃的生机。

宏观政策同频共振,助力金融工具激活消费潜力。为系统推进扩大内需、激发消费潜力,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方案从城乡居民增收、消费能力保障、服务消费提质、大宗消费升级等多个方面,构建起立体化、系统化的促消费政策框架。其中多项内容涉及财政补贴、金融支持、基础设施投资、信贷贴息等工具,明确强调要“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金融在其中不仅承担着资金支持的角色,更成为贯穿消费链条、优化消费环境的关键力量。

一方面,银行业积极扩大个人消费信贷投放,对居民购车、装修、旅游等多元化需求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差异化的授信管理和利率定价,更多金融资源向中低收入群体和新生代消费群体倾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鼓励银行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消费信贷投放力度,灵活调整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配置,提高消费者“敢消费、能消费”的信心。

与此同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配合则发挥了乘数效应。政府真金白银投入消费领域,通过财政政策撬动金融支持,实现“1+1>2”的效果。例如,中央财政2024年向地方下达15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汽车、家电、家装等商品销售额超1.3万亿元。2025年这一资金规模翻番至3000亿元,并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纳入补贴范围。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补贴发放和配套服务。一方面,银行利用自身网络和技术优势协助政府将消费补贴直达个人。另一方面,支付机构和电商平台也进一步加强合作,让消费者领取和使用补贴更加方便快捷。金融工具与财政政策同频共振,从资金供给和支付渠道两端共同激活了消费潜力。

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发展,催生新型消费动能增长。金融的创新发展为释放新型消费潜力提供了强大动力,尤其体现在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和数字金融领域。

首先,面向更广大的城乡居民和中小微主体,为其提供更加便利可及的金融服务,既能直接拉动消费,又能通过增收惠民进一步间接提振消费。各地金融机构积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扶贫小额信贷等普惠金融政策,为居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提供了资金支撑。这些普惠金融的举措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和预期,激发了消费的内生动力。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3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6%,比全部贷款增速高7个百分点。金融“毛细血管”的畅通,居民的钱包鼓起来了,消费信心自然水涨船高。其次,服务绿色消费和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又契合“双碳”目标。各大银行纷纷推出针对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等产品的专项信贷支持和优惠政策,在金融助力下,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等绿色消费市场持续升温,为内需扩张注入了可持续的增长点。最后,以金融科技手段赋能消费全链条,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支付和信贷服务。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移动支付用户规模庞大,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不断扩大,新型消费模式层出不穷。金融监管部门强调要“不断强化数字赋能,增强消费金融服务的适配性和便利度”,着力疏通消费金融服务中的堵点难点。一方面,银行等利用大数据精准定位客户需求,开发场景化、定制化的消费金融产品。另一方面,支付领域的数字化升级让消费更加便利、顺畅。围绕居民“衣、食、住、行、游”等各类消费场景,金融机构不断推进支付便捷化建设。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打通消费的“最后一公里”,从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消费场景建设到实时高效的支付结算网络,都在潜移默化地提升着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消费意愿。

金融服务顺应消费结构演变,满足多元化热点需求。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持续升级,也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金融服务唯有顺应这种演变,才能更好地扮演促进消费的催化剂角色。

居民消费正从以商品为主向商品与服务并重转变,新兴消费热点层出不穷。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体育健身、医疗养老等服务型消费占比持续提高,个性化、体验式的消费成为潮流。金融机构需要敏锐捕捉这些趋势,开发契合新场景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金融需求,并及时参与新兴消费产业链的构建,不仅可以支持企业扩产提质,也有助于保障消费市场的新品供给,让消费者有更丰富的选择。例如,银发经济的兴起反映了老年群体消费需求的增长,养老养生、康养旅游、适老改造等成为消费新蓝海。银行业也不断优化针对老年客户的金融服务,降低银发群体使用数字金融的门槛。在金融助力下,消费者的“钱袋子”与“心愿单”实现了同频共振。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末,全国居民消费性贷款(不含按揭房贷)余额达21.01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全年新增1.24万亿元。金融服务的延伸与多元消费需求的交汇,正悄然推动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落地生根。

风险防控与规范发展双管齐下,筑牢消费金融的安全底线。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的同时,必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金融支持消费既要敢于“铺路”,也要善于“设防”,做到发展与监管双管齐下、平衡推进。目前,监管部门已强化对消费金融业务的风险监测和规范引导。针对消费信贷领域可能出现的过度借贷和违规滥用问题,金融管理部门频频发声、及时出手。这要求金融机构在展业时严守合规红线,要加强对贷款资金用途的审查。可以预见,2025年监管部门将在促进消费金融创新的同时,继续完善宏观审慎框架和消费者保护机制,加强对相关公司的监管,促进行业公平竞争和稳健经营。唯有为消费金融发展筑牢安全网,才能行稳致远,让消费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