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张弘:五国欲解禁地雷,欧洲安全与人道博弈激化

【解读】张弘:五国欲解禁地雷,欧洲安全与人道博弈激化
2025年05月06日 17:31 盘古智库

当今世界正面临一个道德选择,以现实威胁为借口重新使用地雷可能意味着潘多拉魔盒的开启。如果一些国家放弃遵守国际条约,那么其他国家很可能会效仿,尽管它们不一定出于防御目的,这将对重获和平后的地区和平民安全造成毁灭性打击。

本文作者系盘古智库特约高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研究员张弘,文章来源于《世界知识》2025年第9期

本文大约3400字,读完约8分钟。

3月18日,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防长联合宣布计划退出《关于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又称《渥太华公约》)。4月1日,芬兰也表示准备退出该条约。这一决定标志着欧洲安全规则的重大转折。五国作为北约东翼的前沿国家,退约理由直接指向俄罗斯的“军事威胁”。

目前,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的政府和议会已经将相关提案作为紧急事项列入审批日程,预计四国将同时退约。芬兰的退约前景还不确定,预计今年夏天可能提交议会讨论。欧洲五国重新生产和使用杀伤人员地雷的可能,无疑增加了各方对欧洲安全政策调整的各种猜想。在美欧跨大西洋联盟关系出现裂痕的外交背景下,在乌克兰危机仍持续发展的安全环境下,欧洲五国有意率先退出多边军控条约,表明“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正在加速重构。

2025年4月8日,乌克兰危机持续,顿涅茨克地区马林卡镇满目疮痍。

试图“两条腿走路”

《渥太华公约》是1997年12月3日由121个国家在加拿大渥太华签署的国际条约,旨在全面禁止杀伤人员地雷的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并要求缔约国销毁现有库存及清除雷区。公约通过国际人道法框架,推动全球排雷合作与受害者援助,显著减少了地雷对平民的威胁。计划退出《渥太华公约》反映出欧洲五国的战略安全自主意识有所加强,对安全政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特朗普重新上任以来,曾威胁称美国要退出北约并削减对乌克兰援助,加剧了欧洲国家的安全焦虑,它们尽管在战略层面希望加强与美国的合作,但又担忧特朗普政府履行北约集体防御承诺的有效性,因此开始“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提高军费,与美国对话,巩固跨大西洋联盟伙伴的内部团结。另一方面,加快战略自主建设,通过区域合作提升安全水平。2023年,芬兰开始在芬俄边界上修筑200公里的边界墙。2024年,波兰斥资100亿兹罗提(约合25.5亿美元)实施“东部盾牌”计划,建设由地雷区、防御塔、反坦克壕沟和反无人机监控网络等组成的防御体系。同年,波罗的海三国联手建设“波罗的海防线”,计划在爱沙尼亚建造约600个加固掩体,并在立陶宛建造18个“反机动阵地”。今年3月,欧洲议会通过了一项修正案,确定“东部盾牌”与“波罗的海防线”为欧盟共同安全的旗舰项目,准备制定统一的边境保护计划。

欧洲五国计划退出《渥太华公约》意味着它们在极端情况下可以使用杀伤人员地雷,这也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它们将利用一切机会加强战略威慑,提高防御政策的安全性。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北约与俄罗斯在欧洲形成新的军事对峙,双方纷纷扩军,导致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陆上接壤五国的安全压力倍增。即便有北约的安全承诺,它们对边境安全的担忧仍然无法消除,建设新的防御工事和提升防御能力已成共识。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芬兰都是欧盟和北约成员国,又都与俄罗斯陆上领土接壤,是欧洲对俄防御体系的核心,它们在安全上与其他成员国有着不同的感受,特别是在乌克兰危机爆发以后,五国安全政策更加同质化,均主张大幅增加军费开支,继续与美国战略绑定,全面支持乌克兰恢复和平。目前,立陶宛已在制定军购计划,准备购买8.5万枚总价值5000万欧元的反坦克地雷,并制定生产杀伤人员地雷计划以提升国防能力。

反步兵地雷又称防步兵地雷或杀伤人员地雷,它会在人员出现、接近或接触时爆炸,使其丧失能力、受伤或死亡。

地雷的作用不容忽视

杀伤人员地雷是现代战争常用的一种武器,因技术简单、价格低廉和作战效果好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有多达1.1亿枚地雷被埋设在全世界约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少是杀伤人员地雷。但是,这种地雷由于对人员的无差别危害和对平民造成的长期伤害,被称为“不人道的武器”。因此,欧洲国家在冷战后从“政治正确”和人道主义原则出发,积极推动《渥太华公约》,欧盟所有成员国都加入了该公约。该公约多年来一直被视为国际社会禁止杀伤人员地雷最重要的人道主义成果之一,成为减少地雷对平民威胁的重要举措。

现如今,持续三年多的乌克兰危机不仅打破了欧洲的地缘安全环境,也改变了欧洲国家对现代战争模式的理解,它们逐渐认识到杀伤人员地雷在大规模地面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现代战争既需要高超音速导弹、战斗机、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等高精尖新式武器,也离不开装甲车、火炮和地雷等传统武器。乌克兰由于已在2005年加入《渥太华公约》,因此在危机之初没有生产和存储地雷,没法使用它们阻击俄军,不得不严重依赖西方援助的反坦克导弹、榴弹炮、海玛斯火箭炮和无人机。

俄罗斯则不是《渥太华公约》签署国,因此在危机中能够使用杀伤人员地雷,给乌军机械化部队造成明显的安全压力,有效地迟滞了乌军的反攻速度。从2022年末开始,俄军在扎波罗热和顿涅茨克前线修筑了“苏罗维金防线”,由杀伤人员地雷、沟堑和反坦克“龙牙”工事组成的多道防线有效地瓦解了乌军2023年的大反攻。

此外,俄军利用苏联遗留的TM-62反坦克地雷和新型POM-3智能地雷,在关键防线布设高密度雷区,例如在顿涅茨克和扎波罗热前线部分区域每平方米布设三至五枚地雷,极大延缓了乌军的推进速度,并迫使其暴露于俄军炮火和无人机打击下。俄军在战略撤退时还布设“受害者触发式”诡雷和遥控地雷,诱使乌军追击后封锁其退路,例如乌军在哈尔科夫地区追击时遭遇俄军火箭布雷,导致退路被切断并遭火力围歼。乌克兰防长列兹尼科夫曾承认,俄罗斯阵地外围的大规模雷区已成为乌克兰反攻的严重障碍。

欧洲安全政策从制度约束转向实用主义

乌克兰危机持续延宕三年多后,欧洲国家坚持的价值观主导型政策不仅未能有效助力乌克兰,反令欧洲深陷“战争疲劳症”。因此,当特朗普赢得2024年美国大选之后,欧洲也开始反思自身的外交和安全政策,究竟是安全优先还是人道优先?

很显然,它们选择了前者。波兰、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国防部长在联合声明中清楚地阐述了新立场:“我们已准备好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保护我们的领土和自由。”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外交政策越来越让欧洲感到意外,西方传统的价值观底线不断被突破。无论是俄总统普京的战略反击还是特朗普的“以实力求和平”都让欧洲国家认识到,有必要在强权逻辑的挤压下作出战略务实调整。

目前,欧盟和北约对五国计划退出《渥太华公约》的反应较为温和,说明即便其他欧洲国家在短期内不效仿,此举也会弱化全球其他国家对该公约的支持,这将进一步削弱全球军控体系的稳定。西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已悄然发生变化,不仅美国和俄罗斯推动国际秩序向现实主义逻辑回归,欧洲内部也在反思以制度主义和多边合作为核心的国际规范。在现实的安全压力之下,由价值观主导的外交政策和人道主义传统被弱化,欧洲安全政策逐步从制度约束转向实用主义。

欧洲五国计划退出《渥太华公约》是主权国家安全需求与人道主义原则间的一次激烈碰撞,反映了乌克兰危机给欧洲地区秩序带来的巨大冲击。这也说明,多边合作方能实现可持续的安全与和平,退出《渥太华公约》只是权宜之策,无法解决欧俄间的安全矛盾。尽管退约可使欧洲获得更多的战术选择,但并不能改变欧洲地区的安全环境,更不可能缓解北约与俄罗斯紧张的安全关系。地雷的使用可能会在心理上缓解这些国家的安全焦虑,但在战略层面难以发挥作用。在核武器、无人机、高超音速武器和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时代,这种针锋相对的安全政策调整只会使欧洲的安全局势更加复杂。

当今世界正面临一个道德选择,以现实威胁为借口重新使用地雷可能意味着潘多拉魔盒的开启。如果一些国家放弃遵守国际条约,那么其他国家很可能会效仿,尽管它们不一定出于防御目的,这将对重获和平后的地区和平民安全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必须清醒认识到,战术层面的权宜之计无法化解结构性安全矛盾,反而可能加剧战略互疑,形成“安全困境—军备竞赛—危机升级”的恶性循环。如何在现实安全需求与国际责任间寻求平衡,将成为后乌克兰危机时代国际秩序重构的核心命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