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济学院举办虚体研究机构2022年工作交流汇报会

北大经济学院举办虚体研究机构2022年工作交流汇报会
2023年01月06日 17:04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近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机构2022年工作交流汇报会在线上举行。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王栋教授、向勇教授、基地与机构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刘睿老师,经济学院科研工作委员会、各研究机构负责人等3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由经济学院院长助理赵留彦教授主持。

会议现场

首先,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教授简要介绍了学院现有虚体研究机构和相关负责人情况,并回顾了本年度学院在智库建设、项目申请、论文发表等方面的工作。一直以来,学院高度重视对虚体研究机构的管理工作,支持各中心开展交叉研究,并致力于搭建、完善服务社会的平台。召开本次交流汇报会的主要目的是回顾学院各研究机构在过去一年里的工作情况,促进各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并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张辉在发言中特别感谢社会科学部等学校职能部门对经济学院研究平台的大力支持,以及各研究机构所做的大量工作。

随后,社会科学部副部长王栋在发言中表示,本年度经济学院有22家研究机构参与交流,占全校虚体研究机构总数的近十分之一。虚体研究机构是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政服务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向勇谈到,今年正值经济学院建院(系)110周年,学院各研究机构举办了多场论坛、讲座等学术纪念活动,开展了一系列跨学科、高层次的学术创新项目、智库服务,在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社科部将继续加强对经济学院各研究机构的支持,推动虚体科研机构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与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为加快推动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经济学咨政服务能力作出更大的贡献。社会科学部基地与机构工作办公室负责人刘睿介绍了上一年度虚体研究机构的年检情况。她表示,各虚体研究机构的运行状况在近几年取得了巨大改善,为进一步优化各研究机构的运行,对虚体研究机构的评价结果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增设优秀机构。

此后,各研究机构负责人依次进行工作汇报。

张辉教授代表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做汇报。他介绍了经济研究所的概况和主要研究人员。2022年,经济研究所继续以中国现实经济问题为导向,聚焦实践问题中经济理论的总结与创新,在各领域稳步推进。在科研成果方面,共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共29篇,智库成果26篇,新申请项目7项,获奖8项。在学术交流方面,共举办学术研讨会14场,研讨会主题包括“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教材研讨”、“‘一带一路’协同发展研究丛书研讨”、“四校一所政治经济学工作坊”、“海南自贸港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在管理方式创新方面,经济研究所继续致力于推动学术研究与服务经济建设相结合,依托项目、整合资源,进一步推动高质量成果产出,同时做好智库工作,把经济研究所建设成具有强大学术和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机构。

张亚光长聘副教授代表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做汇报。本年度,中心立足自身实际,发挥学科优势,围绕北京大学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奋斗目标,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交流活动,扎实提升相关领域研究水平。中心调整了领导人员结构,由张越副研究员、石凡奇助理教授担任中心副主任,赵一泠助理教授担任中心秘书长。中心研究人员在本年度共发表中文论文22篇(其中CSSCI收录17篇),英文论文4篇(其中SSCI收录2篇),出版专(译)著2部。石凡奇和赵一泠的论文分别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RANDJEH。张亚光的论文收录在Routledge出版的中欧经济思想史比较论文集,在国际经济思想史学界产生较大影响。中心结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等研究项目,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智库合作,提供了多篇关于全球经济分析的智库建议并被上级采纳。中心将在明年联合欧洲经济思想史学会等机构举办中西方经济思想比较研讨会等学术活动,进一步提升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李博助理教授代表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做汇报。首先,他概述了中心一年来在团队建设、学术研究、课题承担、学术研讨、国际合作四个方面开展的工作。本年度,中心新聘了2名副主任,1名研究员,并吸纳了7名青年学者;中心研究人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5篇;承担国家、地方及企业课题13项;组织RCME学术研讨会11次;组织北大经院“国际组织与全球经济治理系列讲坛”数次,并洽谈合作事宜。随后,李博详细介绍了中心一年来发表的主要研究成果,许多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一流期刊;同时,他对中心承担的课题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最后,李博报告了中心定期开展的RCME学术研讨会的情况,并汇报了邀请世界银行集团等国际组织高层来院开展学术讲座并洽谈合作事宜的最新进展。

王熙助理教授代表北京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从研究队伍建设、论文发表、智库成果、学术交流活动等方面进行汇报。他介绍了中心研究队伍的现状和人员调整情况;报告了中心在本年度取得的学术成果,包括学术论文36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材5本,会议论文多篇;智库成果40项(其中24项获重要批示);介绍了中心举办的学术活动,其中 “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行业研究前沿系列讲座”系列讲座邀请学界和业界专家进行学术交流,研究人员出席学术论坛并作主题报告。在未来的工作中,中心将继续加强研究队伍建设,着力研究战略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推动研究成果的综合利用,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构建“横纵结合”的研究平台、“内外结合”的交流平台,为金融学科的发展和金融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

章政教授代表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做汇报。本年度,中心在理论研究、科研项目和学术发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编辑出版了年度信用蓝皮书——《中国信用发展报告2022-2023》,对过去一年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全面分析,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二是承担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区域信用建设部分)的撰写工作,这是信用建设工作首度被收入百科全书,本部分把20多年来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的实践成果和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梳理。三是中心作为牵头单位完成了一部《大数据资产价值评估规范(指南)》,填补了我国大数据资产评估标准交易设计的制度空白。四是举办了一场全国大型学术论坛——2022第16届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该论坛包括一个主论坛、四个平行分论坛、一场全国优秀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和年度信用建设实践经验交流大会,对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新征程进行了深入探讨。五是承接了一系列国家和地方重点研究课题,签约课题经费超过100万元。此外,中心还发表各种学术论文2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8篇。

刘新立副教授代表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做汇报。CCISSR成立于2003年9月,是一个致力于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的学术组织。2022年,CCISSR举办了主题为“共同富裕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第十九届北大赛瑟论坛,举办了“2022中国保险业发展圆桌论坛暨新书发布会”,举办赛瑟双周讨论会和保险系列讲座共19次,撰写报刊专栏“北大保险评论”约40篇,举办北大-清华-人大三校“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经济学工作坊”22次,出版了《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22》、《北大保险时评(2021-2022)》和《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22(电子书)》等著作。同时,CCISSR研究中心研究员在专业领域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Geneva Risk and Insurance Review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积极参与国内外多家学术机构和学术期刊编委会的工作。经过近二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CCISSR研究中心已经成为一个在专业领域广受赞誉的知名学术品牌。

黄昱程研究助理代表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进行汇报。国民经济研究中心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经济学理论、以及中国经济改革实践、转轨经济理论实践等相关前沿课题。本年度,该中心研究成果和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心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包括出版专著2本、发表中文学术论文6篇、中国宏观经济数据预测点评和相关经济专题报告78篇、电子刊物《原富》期刊12期,微信公众号“未名宏观”发送78篇推文。二是中心积极承接各种课题,包括甘肃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2022年度课题《“‘双碳’目标下全省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及现实路径”》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新时代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研究》。三是中心积极参与智库活动,包括参加总理座谈会,为民盟提交2023年经济形势研判分析和政策建议报告。由中心所举办的经济论坛与研讨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可,未来中心将致力于举办形式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完善学术交流平台,为经济学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张辉教授代表北京大学中国都市经济研究基地做汇报。中国都市经济研究基地是与北京市合作设立的第一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致力于都市经济领域的各项研究和智库服务。2022年,在科研成果方面,基地共发表中文论文28篇,英文论文7篇,项目7项,智库成果26篇,获奖8项;在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项目管理方面,结项2项,获得批示并申请结项的项目2项,批准立项的项目1项,均为重点项目;在学术交流方面,共进行学术交流10场,进行北京市情调研6次;同时,基地还开展了定向服务于都市经济研究的都市数据库与基地网站建设。

王曙光教授代表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做汇报。2022年,研究所在学术研究、课题结项、对外合作、学科建设方面继续努力,在疫情特殊时期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继续联合国家发改委和其他央企研究人员联合开展“中国战略与产业发展双周讨论会”,讨论会围绕中国产业链安全与链长制研究、中国金融安全和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等主题展开研讨。二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出版工作:《文化中国——文化自觉和文化产业发展》专著在2022年由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正式出版,对中国文化复兴、文化产业发展尤其是民族文化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文化产业领域引起较大反响。三是研究所课题组在产业领域加强研究,将学术成果汇总为《中国愿景——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与新增长动力》一书,2023年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四是参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全国工商联、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农业农村部等单位组织的学习二十大精神的学术活动,与以上各研究机构和政府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五是研究所负责人继续进行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与举国体制研究”的研究,主要研究课题是中国产业链安全问题、工业互联网问题、中国工业产业园转型问题以及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问题,在核心刊物《改革》《社会科学战线》《学术前沿》等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文章。

胡涛副教授代表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做汇报。2022年,该中心发表了CSSCI学术论文6篇,覆盖主题主要包括数字经济、金融科技、资本市场、共同富裕、新发展理念与全国统一大市场;一个国家社科基金后续资助项目和一个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持续推进实施。冯科作为评审专家参与中国证券报组织的“第六届中国股权投资金牛奖”评选。冯科组织举办小型学术研讨会共计48场,主题包括数字经济、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应用、资本市场、企业投融资决策、家族企业管理、监管科技化等。何小锋在主题为“新格局下的股权投资发展新机遇”的“2022全球PE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王大树在第七届劳动经济学会年会(2022)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推进共同富裕”研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季曦长聘副教授代表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做汇报。2022年,机构人员对我国当前改革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显著。中心机构人员发表了《世界向何处去?—-从工业化历史和发展角度看世界走向》、《制造业中心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区域辐射作用分析:1988-2018》、《历史和哲学中国的政治经济内涵》、《中国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总量和结构变化了吗?》、“Does Legislation improvement alleviate the decoupling between welfare and wealth in China?”、“Global value chain participation and trade-induced energy inequality”、“Reconsider Policy Allocation Strategies: A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Instruments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GE Model”等文章;同时,中心机构人员受邀发表“中国多维扶贫研究”、“中外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多维扶贫实践研究”、“Fighting Poverty in China”、“稳态经济及其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启示”等演讲;此外,中心机构副主任季曦申请社科重大专项成功获批,获聘担任Ecological Economics期刊编辑,Structru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和Economia Politica副编辑。今后,中心将继续加强学术研究,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的人类发展研究,同时致力于促进国际国内在人类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周建波教授代表北京大学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做汇报。研究所致力于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的研究,目前研究人员10人,行政秘书1人。2022年,该研究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术成果方面,在经济史研究的国际顶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篇,在CSSCI发表论文6篇,其他论文发表6篇,中心出版著作4部,其中英文著作收入Palgrave Macmillan经济史丛书系列;学术交流方面,举办6次学术论坛(其中3次获得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举办了第六届暑期讲习班,在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受邀参加21次学术论坛,主办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21讲;宣传方面,北大经济史学微信公众号发挥宣传主阵地作用,在全国经济史学界已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王一鸣教授代表北京大学金融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做汇报。2022年度,中心成员主持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10项,特别是结合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展开数据要素市场化相关科研项目。通过探索中国金融改革、金融创新与发展相关研究,为我国金融及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支撑。中心成员在国内外优质期刊共发表论文25篇,形成学术报告成果1本。中心共组织“金融市场与机构实务”、“金工首席谈”、“问道华尔街”、“对话投资总监”、“金融数据分析培训”、“金融午餐讨论会”等系列讲座论坛36次。中心协助学院在金融工程实验室进行教学科研开发建设,陆续建设完善了金融工程实验室数据库平台、教学科研平台,应用于《量化投资交易》、《实证金融分析》、《金融市场与机构实务》等课程,为学院师生学习实践、教学科研提供更多养分与工具。

陈凯副教授代表北京大学中国精算发展研究中心做汇报。该中心致力于精算领域的各项研究与事业发展。本年度,在保险科技方向开展了较多工作,与蚂蚁金服、爱选科技、商涌科技等公司展开了多角度合作,其中新承接横向课题项目2个,出版研究报告1份。中心协同北京大学精算校友会开展多次学术交流论坛,探讨中国保险精算的学术发展和行业热点。中心老师参加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CCISSR论坛,亚太风险与保险协会(APRIA)年会,美国风险与保险协会(ARIA)年会等活动并发表演讲。2022年,中心还合办了“PKU-CAS精算活动月”学术活动,协助学生社团“北大风保学社”举办保险公司参访活动和精算行业茶话会。在中心老师的推动下,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人民大学三校的风险管理保险学系强强联合,一起开设了风险管理与保险青春系友联合系列讲座。

管汉晖长聘副教授代表北京大学量化历史研究所做汇报。本年度,研究所在科学研究和服务国家决策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果。例如,平新乔教授的文章《努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论农业生产托管与土地流转》发表于《经济科学》,《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认识》发表于《经济学动态》,管汉晖副教授参加Economic History Society Annual Meeting和World Economic History Conference并陈述论文。郝煜副教授的多篇论文发表于Journal of Eonomic History,Economic History Review等经济史领域国际顶级期刊。赵一泠助理教授参加Economic History Association Meeting并陈述论文“Dissertation Summary: Culture, Norms, and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in the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History”,该论文于2022年发表于Journal of Eonomic History,赵一泠助理教授的论文“Sectarian Competition and the Market Provision of Human Capital”被Journal of Eonomic History接受。量化历史研究所的相关研究课题“我国历史上的长期经济绩效”、“中国的工业化:过去、现在与未来”,“近代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历史外债研究”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陈仪副教授代表北京大学-中国银行欧盟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做汇报。2021年底和2022年底,中心先后举办两场多位专家参与的线下课题论证、评审会;组织或参与组织讲座4场、工作坊10场;由中国银行资助的两项课题《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欧盟市场营商环境分析及促进中欧经贸合作政策建议》与《欧盟绿色新政与中欧绿色合作》正式结项,新课题有望在近期内启动;2022年,中心在册研究人员发表学术论文、专著、教材等共计50余篇/本;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王跃生率队拜访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王跃生等参加欧盟中国商会2022年度旗舰报告讨论会和新闻发布会、接受欧盟中国商会及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联合专访,吴侨玲出席欧盟驻华代表团2022年欧洲日招待会;队伍建设方面,1名博士后正式入站。

崔小勇副教授代表北京大学中国财税研究中心做汇报。中心研究人员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税务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China & World Economy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3篇。研究主题包括个人所得税改革、增值税分享和留抵退税、数据交易、计量实证方法、资源错配、社会保险与收入分配等。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4项,其中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立项资助(1项)、财政部课题(1项)。中心获奖情况:蒋云赟、袁诚、刘冲获得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刘冲获聘2022年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特优结题、研究成果《交通基础设施、市场可达性与企业生产率——基于竞争和资源配置的视角》获得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论文三等奖、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在智库建设方面,《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全面筑牢基层“三保”防线》获得国办采纳,《陕西省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对策研究》被陕西省省委采纳。

李虹教授代表北京大学国家资源经济研究中心做汇报。中心成立于2013年9月,秉承学术研究服务发展实践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广义范畴的新资源经济展开理论、政策与实践研究。本年度,中心的科研成果和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持课题:2022年结项课题3项,在研课题3项,涵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课题;完成课题申报并获批项目3项,分别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课题1项、相关碳中和领域课题2项。二是报告和论文发表:本年度中心继续完成年度系列指数报告,以及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三是学术交流:2022年中心完成自身品牌会议,主办北京大学第六届国家资源经济论坛、城市转型与发展论坛与知行论坛暨第三届北京大学“科创中国”科技金融沙龙:“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主办北京大学“科创中国”系列专题讨论会和50场国内外小型学术研讨会。同时,中心在本年度邀请了数十位专家做专题报告。四是社会服务:中心参与执笔的多项政策提案,获得相关领导批示,或作为年度重点提案。

随后,王栋代表社会科学部对各研究机构在学术研究、团队建设、国际交流、智库建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了衷心祝贺。他表示,经济学院各研究机构的分享很精彩,各研究机构硕果累累,取得了诸多成绩。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着重大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的学术阐释有着重要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推进咨政服务的能力提升,是下一阶段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中国经济学科的学术重镇和高地,王栋希望学院再接再厉,在已经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排头兵和先锋队的姿态,推进“双一流”建设,为下一个百年的新征程作出新的贡献。社会科学部将会继续在经济学学科建设方面做好服务,在推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与各研究机构携手,共同贡献力量。

最后,赵留彦作总结发言。他表示经济学院各个研究机构在教学、科研、智库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社会科学部等学校职能部门的支持。在未来的工作中,希望各研究机构能够充分利用平台,通过交叉研究,形成前沿学术成果,同时能够更好的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责编:量子、初夏、禾雨、予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