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罕见抛出橄榄枝,中国的反应世界称赞

美国罕见抛出橄榄枝,中国的反应世界称赞
2021年12月15日 23:52 智谷趋势

作者丨图图

七普数据惹人担忧、全球供应链频频受阻,教培地产纷纷暴雷、变种病毒源源不断……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这是黑天鹅事件频发的一年。

如果说2021年有什么事情能给人们带来确定性、稳定感,那就是国际不断加强的气候合作,以及中国向绿色转型所做的不懈努力。

在刚过去不久的格拉斯哥COP26会议上,中方重申了“碳中和”“碳达峰”目标,中美还共同发布了《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

与此同时,中国的金融体系不断向绿色环保行业释放利好,金融将与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领域更加紧密结合。

10月24日,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要“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业领域碳达峰、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碳达峰十大行动”。

一切都表明,绿色低碳转型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最近,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上刊文,提出要“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深度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想必大家都知道这篇文章的分量。它意味着我国在顶层设计上把气候变化摆在了核心位置,将其视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尤其是“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几个词几乎囊括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想象空间极大:绿色低碳转型,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而要达到这种效果,离不开千千万万的企业和社会组织。作为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它们对气候变化所隐含的风险是最为敏感的。

在《中国平安2020气候风险管理报告》中,平安集团分析了气候变化给企业带来的两大类风险——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

物理风险方面,长期的气候变化以及剧烈的气候灾害,已经对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了肉眼可见的影响,也让许多行业意识到自身处境的危急。

尤其是最近几年,气候灾害似乎愈加频繁。

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监测,仅在今年10月,全球范围内就有不下12处重大的气候异常现象:七大洲都报告了异常的气温,南、北极冰川面积严重减少,飓风、强降水袭扰北美……

把时间拉长来看,近二十年的全球气温也显著高于20世纪的平均值,其中2016年、2020年的高温最为反常。2021年,全球平均气温也比上个世纪升高了约0.8摄氏度。

数字看起来可能平平淡淡,但许多行业已经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农业首当其冲。据报道,因春寒、夏涝,今年法国的葡萄酒产量将同比下降29%,法国农业部长Julien Denormandie惊呼“这是21世纪上半叶最大的农业灾难”。

近来全球“缺芯”潮背后,也有气候异常的踪影。这两年,台岛面临严重的干旱,扰乱了全球的芯片供应,继而让智能手机、电动汽车等制造业产品的交付出现了困难。自然灾害愈加不可预测,全球供应链时不时就会被吓得手忙脚乱。

而面对气候风险,金融行业的转型调整似乎更为迅速:与“风险”打交道最多的保险行业,正在积极思考气候变化意味着什么。

在今年7月中旬的河南特大强降雨中,郑州、新乡、鹤壁等16市受灾严重。中国平安第一时间启动I级重大灾害响应,火速开展相关客户排查,建立绿色理赔通道,简化理赔流程。截至7月23日,平安产险共接到灾情相关报案46585笔。

除了做好气候灾害后的保险理赔工作,中国平安还在加强灾害识别、灾害监测、灾害预测、巨灾管理四项能力,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前发现风险,切实做好防灾减损。这意味着,应对物理风险的思路已经从灾后赔付转向灾前管理。

转型风险则存在于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当气候政策、技术、市场情绪发生变化,企业会面临一系列的金融风险。

有趣的是,在当下,“转型风险”毋宁说是“不转型的风险”。

过去一年,全球政府纷纷宣布将制定相关的政策、指南、法律,用以要求企业进行气候信息披露。从英国开始,瑞士、巴西、欧盟、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相继做出了类似的制度安排。

图源:TCFD.

在中国,人民银行及其他监管部门也在多个场合提出要建立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披露了气候信息,下一步就要让金融系统发挥作用:通过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央行开展了最新一轮的大放水,金融资源正在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

抓住了金融这条线,就抓住了企业发展的命脉,也抓住了产业结构转型的方向。不能及时低碳转型的企业,会面临更加不利的生存环境。

物理风险给了企业内在动力,转型风险给了企业外部推力。二者的指向,皆是绿色转型。

眼下,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行业形态重构的推动力。

在未来,这股力量只会越来越强。

去年,咨询机构麦肯锡预测,到2050年,全球各地区的平均气温有可能上升1.5~5摄氏度。

今年,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进一步调高了全球升温的预期。它认为有90%的可能性,人类有记录以来最炎热的一年会在2021-2025年间出现。

往深了一步说,气候异常即将成为地球的“新常态”。每一个经济体、每一家企业都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气候挑战:

麦肯锡认为,气候变化将对五个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直接影响:宜居性、粮食系统、有形资产、基础设施服务和自然生态。此外,人均GDP较低的经济体通常面临的风险更大。

投资机构施罗德研究了一万多家上市公司面临的物理风险,预计气候变化可能会使能源和公用事业部门的企业价值将分别下跌4%和8%,房地产公司可能遭受的损失高达9%,而技术和金融类实体资产很少的企业仅会损失0.5%。

《中国平安2020气候风险管理报告》则进一步指出:伴随着经济复杂性上升,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危险规模从简单累计风险转变为复合型系统风险。同一强度的灾害,现在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会呈指数型增长。

可以说,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种种不祥之兆,人类社会所做的准备还远远不够。

但好在,未来也不全然悲观,我们仍有许多能够做到且将要做到的事情。

在中国平安的环境与气候战略中,我们看到了一家中国企业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提出的独特解法。

在产品战略上,这个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正在探索可持续保险产品的开发。平安持续研究和监控全球气候变化风险,不断进行绿色保险产品创新。

截至2021上半年,平安产险累计开发了439种可持续保险产品,涵盖与环境生态相关的环责险、巨灾险、野生动物保护险等险种,与社会民生相关的大型工程险、食品安全险、医疗相关事故险等险种,以及面向小微企业、 农业工作者和特殊人群的普惠保险。

在投资和金融领域,平安提出了责任投资战略和绿色金融战略,将ESG要素纳入投资与经营决策中,并充分发挥绿色保险、绿色投资和绿色信贷作用,积极支持实体经济低碳、绿色发展。

比如,平安银行为某风电项目提供了绿色信贷支持,快速审批并投放了近10亿元,实现产能150MW。据估算,该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33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539.1吨。

截至2021年9月末,中国平安集团绿色投资规模达2088.86亿元,绿色信贷规模达532.78亿元,前三季度绿色保险保费收入251.09亿元。平安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绿色投资+信贷规模余额4000亿元、绿色保险保费总额2500亿元的总体目标。

而在运营管理中,平安则大力推动近零发展:在自身运营和资产组合层面实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近零排放,以不晚于国家目标实现碳中和。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先将LEED绿色建筑认证作为重要建设指标的超高层建筑之一,通过采用“免费制冷”系统、热回收系统、高性能立面设计、能源再生电梯等前沿技术,能够节省高达46%的能耗。而位于北京的丽泽平安金融中心,建筑节能率更是高达65%。

气候风险预测平台Jupiter Intelligence的总裁Rich Sorkin认为:“十年后,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任何大型企业都不能忽视气候风险。消费者、股东和员工都在盯着企业会怎么做。”

绿色转型的大潮汹涌而来。许多人还在驻足观望之时,一些人却已跑了很远。

作为中国经济大棋局中的一个行动主体,中国平安绘制了自己的碳中和路线图。

它提出了两大气候行动目标:运营层面2030年前实现碳中和、投融资组合层面开展近零排放探索。

要实现如此远大的目标,企业就必须将环境与气候理念融入企业的治理架构中,反映在其日常工作的机制上。

为此,中国平安建立了从L1~L4四个层级的ESG和气候变化治理架构,董事会(L1)和集团执行委员会(L2)行使统领全局、制定计划的权责,集团ESG办公室和各职能单元(L3、L4)则是ESG工作的落实主力。

其中,董事会全面监督ESG事宜,负责ESG战略规划、风险管理、政策制定等相应工作。这表明平安集团是站在很高的层次来认识气候变化之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过去的一年,全球的大小企业都面临更加不确定的市场环境,盲目地扩张不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收效,许多企业开始思考如何修炼内功,提升自身的经济韧性,为迎接更高层次的考验做好准备。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平安集团加快了ESG生态建设的步伐:

  • 2021年初,平安成立了集团绿色金融委员会,负责绿色金融战略、规划、制度等的制定与审议;

  • 2021年起,平安证券研究以两周一次的频率发布碳中和系列研究成果,涉及风电、光伏等绿色产业的发展,以及钢铁、煤炭、水泥等传统高碳行业的转型;

  • 3月,平安银行总行决定建立能源金融及绿色金融部;7月起,平安银行开始按照新的政策和规划拓展绿色金融业务……

在这一系列治理架构和工作机制调整的背后,是中国平安对发展趋势的精准判断:“双碳”目标已定,推动运营和业务低碳转型、把握低碳发展机遇具有十足的紧迫性。

无论将气候变化视为最大挑战还是难得的机遇,现在都是中国企业行动起来的时候。

结语

一个越来越清晰的信号是,气候问题将成为未来国际社会的重要议题。

最近几年,许多经济事件告诉我们,中国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普遍面临两种困境:一个是透明度不够,一个是国际化不足。它们常常让中国企业不得不将国际话语权拱手让给他人。

而中国平安恰恰有效地处理了这两种困境:

作为有社会责任的综合金融集团,中国平安在2019年首次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提出的框架披露环境信息,也是国内首家开展TCFD信息披露的金融机构。

近年来,平安集团还不断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先后加入或签署了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UN PRI)、“气候行动100+”倡议、“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UNEP FI)可持续保险原则(PSI)等。

《经济学人》曾撰文称,经济的绿色转型存在许多风险,但也提供了大量机会:开发新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向消费者提供真正的绿色产品。“比竞争对手更早抓住这些机会的企业将获得最大的收益。或许同时,它们也帮忙拯救了地球。”

从很多层面来讲,抓住了气候变化这个主要矛盾,就抓住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机遇。

参考资料:

Climate risk and response: Physical hazards and socioeconomic impacts. McKinsey Sustainability. 2020-01-16.

A grim outlook: How worse weather will disrupt businesses and their supply chains. The Economist. 2020-09-17.

New climate predictions increase likelihood of temporarily reaching 1.5 °C in next 5 years. WMO. 2021-05-27.

Climate change tastes bitter to winemakers. FT. 2021-09-10.

How Climate Change Affected Thirsty Chipmakers. MSCI. 2021-11-09.

Global Climate Report - October 2021. NOAA. 2021-11-13.

2021 Status Report. TCFD. 2021-10-14.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