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猛了!1月中国印钞机狂转大放水,背后有三大隐秘信号

太猛了!1月中国印钞机狂转大放水,背后有三大隐秘信号
2023年02月14日 07:07 智谷趋势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震谷子

中国的印钞机已经轰鸣着转起来了。

1月份的金融数据出炉。各个关键指标大超预期,创了新高。

人民币贷款创下历史上最高的单月纪录(4.9万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创史上第二高(新增5.98万亿元)。

货币供应量(M2)创2016年5月以来的新高(12.6%)。

天量信贷,它又又又回来了!

然而,如果一层一层剥开数据背后的现实就会发现,总体数据越是超乎预期,现实的分化和背离就越严重。

印钞机又再响起轰鸣,但这次不一样。

一般来说,每年的第一个月,社会融资规模都会创下天量数据。因为银行有充足的额度,也愿意提前放贷,打响经济“开门红”。

但政策放开后的这个1月份,数据实在是太惊人了。

社融数据中最核心的一个分项,新增的4.9万亿元人民币贷款,比上一个月暴增了2.5倍,同时也打破了此前的单月新增记录。

遥想去年4月份,新增的人民币贷款,仅有6454亿元。走出大门,恍惚间一切都换了模样。

至于货币供应量M2,仍然在高速增长的轨道上狂飙。我之前在文章中提到,2022年中国M2的余额为266.43万亿元,全年增长了28万亿。而根据央行的数据,1月末的M2余额为273.81万亿元,比上一个月多了7.38万亿。

也就是说,今年第一个月新增的货币供给,就已经是去年全年增量的四分之一!!到年末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光景啊!

数据超越了季节性的变化,因为背后发生了两件不同寻常的事。

首先,央行开始动手了。

1月底,高层亲赴央行和外汇局考察,提到“稳定的预期是市场经济的‘硬通货’”,并要求“进一步发挥金融支持宏观经济稳定作用”。

在随后的2月份第一周,代表银行间短期拆借成本的隔夜利率飙涨到过去两年来的新高。这说明贷款需求上升,银行之间的流动性告别了去年的过剩状态,出现了紧缩。

央行紧急出手,通过逆回购操作在三天之内向金融系统灌入了1万亿元的资金,缓解了流动性紧缩的问题。

这个小插曲,引发了人们对于央行今年是否继续放水的猜测,但也客观上表明,拼经济是今年唯一重要的主题,央行已经在行动。

接着,温和通胀提供了行动的空间。

中国统计局上周五公布,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升至2.1%,比去年12月份1.8%的同比增速加快,且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通胀来到了去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1%,但总体仍算温和。

但另一方面,因为海外需求下降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工业通胀却在下降。1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0.8%,比去年12月份进一步萎缩。

主要由春节假期带来的食品价格上涨拉动的消费通胀,以及工业通缩,都意味着中国的通胀并不算太高,未来在两会后或者二季度进行降息或降准的可能性仍然不小。

其实,如果你读懂了中国的政策周期,就会明白,这些种种的变化早有端倪。

在两会前,最重要的政策观察窗口就是上一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而在去年底的那次会议上,明确提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所以至少对于2023年的中国经济而言,为了恢复合理的经济增速,不管是M2还是社融,增长都会继续超出预期。

中国印钞机,一开年就快速地转了起来。

然而,与印钞的狂热队伍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提前还贷的队伍挤爆了银行柜台。

新年过后,银行里最火爆的业务不是定期存款,也不是房贷申请,而是提前还贷。背后是不断下调的房贷利率和煽风从众的社会情绪。

杭州一位女士,拿着120万,绞尽脑汁想要提前还贷。先是给信贷经理打了十几个电话,各种软磨硬泡,后来直接杀到线下网点窗口。

这种巨大反差背后也许说明,发出轰鸣的印钞机,不一定对应着同样红火的现实。

把金融数据掰碎了再细嚼,一些有趣的事实才会褪去神秘的面纱。

一是企业撑起了绝大部分的信贷。

1月份,企业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分别新增1.51万亿和3.50万亿,双双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住户贷款仅增加2572亿元。企业贷款占总新增贷款的比例已经达到了95.5%

而根据华创证券的梳理,民企投资目前仍然是同比为负,说明现在跟去年一样,主要是国企在加杠杆。再结合开年各地密集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动不动都是些上百亿的项目,也许新的贷款大部分都流向了这里。

二是住户存款还在创造新的纪录。

1月份,住户存款突破6万亿,达到了6.2万亿元!

这个数据,已经占到了当月新增人民币存款的90%,同时也是去年全年住户存款17万亿的近乎三分之一!

进入2023年,人们预防性存钱的趋势非但没有消失,反而还在加速。这开年第一个月,住户就贡献了九成新增存款,新增贷款占比却不到5%。存贷款的比例分化越来越夸张。

根据@任博宏观论道的梳理,新增居民存贷差从2021年12月以来连续14个月上升,已经从19万亿左右暴涨至如今的近40万亿,比原有的周期性峰值还要多出13万亿元。

(图源:任博宏观论道)

在中国央行的统计当中,广义货币(M2)= 流通中的现金+活期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定期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其他存款。

从这个结构来看,既然预防性存钱的趋势不降反升,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M2还在狂飙了。

存款和贷款之间截然不同的画风,一方面说明房地产的元气依旧没有完全恢复,市场并不像中介们刻画的那么火热,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同样没有全面恢复。

三是新增加的货币很难再拉动起跟以往同等规模的经济增量了。这也是未来最值得注意的地方之一。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去年中国M2增长了28万亿,对应的却只是6万亿的GDP增量。“转化”比例为21.7%,是过去30年里第二低。

今年这笔钱,大概率是要超过28万亿的。但最终能否提高这个“转化”比例,还是个未知数。

一边是狂飙的印钞机,另一边是不够丰满的现实。

未来这些政策退潮之后会怎么样呢?

不久前,房企融资“三支箭”统统射了出去。第一支箭支持信贷,第二支箭聚焦债券,第三支箭放开股权。

人们期待着房地产企业快速回血,自己房子的价格也能跟着市场回暖涨一涨。

但事情似乎没有这么简单。就从这开年来看,信贷融资仍然占社会融资的大头,房企债务融资仍不显著。而从住户贷款的情况来看,房地产的需求也确实不像宣传的那么火热。

提前还贷潮更是撕掉了最后一块遮羞布。人们借钱的目的,本质来说就是希望获取更高的收益。当人们的理财收益低于负债利率,便会导致我们上文提到的一切——

资产配置向存款转移,同时提前还清债务。

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资产负债表收缩。这是经济学家辜朝明在《大衰退》里提出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经济体系中失去了借款人。

中国要避免跌入曾经的负循环,今年这个关键之年一定要用尽一切办法把社会的信贷信心拉回来,让人们敢于加杠杆去投资和消费。

许多人没有留意到,2023年1月起,央行将消费金融公司、理财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三类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纳入了金融统计范围。

要有足够多的数据,统计才有意义。在这些金融机构被纳入统计的背后,更多的刺激动作,也许已经在路上。

参考资料:

任博宏观论道:勿妄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