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元基金固收“数字游戏”:光鲜背后倒数第一

鑫元基金固收“数字游戏”:光鲜背后倒数第一
2025年02月10日 15:52 智谷趋势

近年来,鑫元基金凭借固收领域的频繁营销和短期业绩榜单,给投资者制造了固收优势突出的形象。

然而,这却是一出只看绝对不看相对的障眼法。根据海通证券的数据,2024年鑫元基金整体固收超额收益率是-3%,在14家固收中型公司排名垫底,再跟18家固收大型公司相比排名也是倒数第一

每个基金都有一个业绩比较基准。就像一个评估基金业绩及不及格的评分线,超过业绩比较基准的部分就被视为超额收益。

营销话术构建的"固收堡垒"

鑫元基金的营销策略堪称精准:持续突出近二年、三年维度少数业绩。2024年末,其固收类基金近三年绝对收益排名市场前18%,旗下9只债券型产品曾获海通证券三年期五星评级;鑫元广利、鑫元中短债A等明星产品在多个周期内排名同类前10% 。

在2024年债市牛陡行情中,公司固收规模年中一度突破2000亿元,非货币基金排名跃升11位至全市场第34名。

这种"榜单驱动"的营销策略具有双重迷惑效果:

其一,选择性地放大优势时段。如鑫元合丰纯债A自2014年成立以来年化收益仅3%-4%,近3年收益率还跑输上证国债4个点,但宣传中强调其"连续五年获五星评级";

其二,利用债市Beta行情掩饰主动管理缺陷。2022-2024年利率下行周期中,中债综合财富指数累计上涨16%,而同期鑫元固收产品超额收益率为-4.6%,在14家中型公司中垫底 。

据统计,近3年,鑫元基金的固收超额收益率都是亏损的,而且细化到每一年,也都是负收益。这也说明了,从2022年到2024年,这三年鑫元基金固收整体收益都没有跑赢业绩比较基准。

超额收益塌陷的十年困局

穿透短期营销泡沫,鑫元基金的固收业务呈现出触目惊心的长期败绩:

近十年固收超额收益率-17.08%,中型公司倒数第一;近三年超额连续亏损,2022-2024年超额收益率一二三年期分别为-3.00%、-3.74%、-4.62%。成为极少连续三年跑输基准的中大型固收机构。

成立超十年的四只产品分别是鑫元恒鑫收益增强C超额收益-54.62%、鑫元聚鑫收益增强C-49.61%、鑫元鸿利A-12.62%、鑫元稳利-14.91%。(根据海通证券数据)

不管是混合债还是纯债,这四只元老级的产品十年期全部跑输业绩基准,在业绩长跑中集体溃败。

就算拉短周期,以"固收+"产品鑫元恒鑫收益增强C为例,其2022-2024年相对基准的年均跑输幅度达12.6个百分点,超低于同类均值水平。

而公司固收产品管理费普遍为0.3%-0.8%,叠加托管费及交易成本,十年间仅管理费即可吞噬超5%收益。

以规模1370亿元的债券型基金计算,如今年管理费收入超4亿元,与-17%的超额收益形成讽刺对照。费用侵蚀成为一个隐蔽陷阱。

作为"债市黄埔军校"南京银行控股的基金公司,鑫元基金过度依赖银行间市场资源,其前五大持仓债券中政策性金融债占比长期超4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种"类通道"业务模式,使其在信用研究、利率预判等主动管理能力建设上严重滞后 。

固收团队人才流失存隐忧

梳理十年期产品发现,这四只基金十年间都更换过多位基金经理,如鑫元恒鑫收益增强前后有过5位历任基金经理,其它4位如今已不在公司,其中2位转投其它基金公司。

年内鑫元基金固收团队又损失两员大将。2024年9月,固收部副总经理赵慧因个人原因卸任全部10只基金(规模合计847亿元)。

同年8月,另一位固收干将陈浩离职并加盟财通资管。陈浩此前管理规模达242亿元,其负责的债券基金在2023年市场波动中表现稳健,离职前仍被视为固收团队的中坚力量 。

此外,2023年固收部总监罗杰的转型失败与最终离任(尽管其后期转向权益投资),也进一步削弱了团队凝聚力。

鑫元基金固收业务的短期光环,掩盖了长期超额收益不足的隐忧。若不能摆脱对纯债和市场Beta的依赖,在债券指数化和利率下行面前,业绩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警惕“榜单泡沫”,回归对风险收益比的理性评估。毕竟,真正的“稳健”,从来不是一场数字游戏。

数据来源:Choice,时间截止:2024年底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