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思 | 如何让基层干部敢于“变通”?

品思 | 如何让基层干部敢于“变通”?
2023年05月27日 20:27 新华日报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面对庞杂琐碎的基层事务,不少基层干部不敢变通、不会变通,言必称“照章办事”,却给群众添了堵。

工作越往基层延伸,干部抓落实的情况就越多样、越复杂,面对大大小小的问题,没有点能动性和灵活性,很难取得进展。但“变通”本身也意味着风险,这份自由裁量权有多大,“变通”到何种程度最恰当,其实存在着某种“模糊空间”。

在这个问题上,为了维护基层治理的规范程度,必要的“过程管控”当然不能少。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为了规范而规范,行事方式稍有逾矩就“问责伺候”,很容易在基层干部心中滋生“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错误观念,总拿既有制度当搪塞群众的借口,导致政策落实走偏走样。

基层干部畏手畏脚,固然有个人担当精神不够的问题,但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也需要重视。事实上,如何有效考核本身也是政策落实的重要内容。基层干部身处田间地头、矛盾前沿,工作必然会受到很多细小、琐碎和偶发的事情影响,很多时候都需要面对面应对、一事一议解决、因时因地灵活处理。

很多问题,此前可能没有先例,制度规定也不详细,恰恰考验着基层干部应急处置、协调资源的能力。一旦没有足够的容错空间托底,向前这一步就很难迈出去。尤其是要求解决某件事,必须专题研究几次、去群众家多少次、拍照留痕多少条,这般“数字落实”更透着典型的形式主义之风,严重压制了基层干部的干事热情。

反对空谈,注重实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如果抓落实的考核机制本身落入了形式主义窠臼,各项落实工作就成了空谈,再好的方针政策到下面也会落空。基层处于行政体系的“终端”和治理体系的“底盘”,直接对应着群众的急难愁盼。

基层干部执行政策效果如何,老百姓最有发言权,考核检查也理应是到实践中观察、到群众中倾听。乡村振兴好不好,除了要看必要的记录、台账,还要算群众的收入账;农村厕改优不优,不能只看式样、材料,更要问大家的实际感受。督查检查考核工作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多与基层干部交流,这根“指挥棒”的质量和效率才能越来越高。

当然,现实中不会变通、不想变通的情况也确实存在,对这类“白饭干部”,依然是要在考核上做好文章,该提醒的果断提醒,该问责的坚决问责。总之,为政贵在“实”,执行从实际出发,考核以实绩评价,这样的务实之风,才会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