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 | 做基层工作要会说“四种话”

静夜思 | 做基层工作要会说“四种话”
2024年06月15日 20:02 新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近年来,在各级党组织的精心培养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80”后已挑起担子,有的已主政一方、一域,“90后”也已经崭露头角。  

一般来说,年轻干部的特点是学历高、视野宽、头脑活,学习和接受新生事物快,但往往因为离开学校时间短,实际工作经验少,而给人以“书生气”重,不接“地气”的感觉。因此,年轻干部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基层工作或与基层群众、干部打交道中,切记要学会“说话”,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走好群众路线,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会说“家常话”。年轻干部在工作中,面对基层群众或到群众家中走访,要学会说“家常话”。比如“家里几口人”“几亩责任田、是水浇地还是旱地”“孩子上什么学、在哪工作”等等,与群众能拉家常,聊到一处,才能了解到真实情况,也才能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从而做好调查研究,把党的方针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如果一推门、一进院,就硬生生地问“户主在没在家”,然后就提要求、讲号召,或者在讲话时卖弄学问“掉书袋”,就会使人感觉官气太重,产生反感甚至抵触。  

会说“贴心话”。面对基层群众、干部或下属,要多做换位思考,以己推人,学会说“贴心话”。特别是当面对一些一时无法满足的诉求时,要讲究说话的艺术,做到“良言一句三冬暖”,使对方感到温暖从而获得理解,而不是感到寒心继而感到失望。比如作为乡镇领导,当面对若干个村在同时申请有限的资金、项目时,要对无法入围的村把政策讲清楚——为什么无法入围,要站在村里的角度为村里“打打算盘理理账”,帮助村里用好可以用的政策和资金,使对方感到自己是真心实意在为他们考虑。还有一种情况是面对下属时,要推心置腹地与其交流,深入了解、掌握他们为什么要提出反对意见或存在计较、攀比等心理的原因,使其感到能跟领导讲心里话,领导也听得进心里话,而不是简单地回绝、漠视其诉求和意见,要求他们无条件服从。  

会说“本地话”。随着干部交流力度的增大,年轻干部也有很多异地任职的情况,想要更快、更深融入当地,做到来了“某某地”,就变“某地人”,与当地群众、干部真正打成一片,就要学会说“本地话”。这里所说的“本地话”不仅是指当地的“方言”,还有一些惯用语和说法,也要掌握和习惯。比如在北京郊区惯用的“挑费”,就是花销、成本的意思,“归了包堆”就是总共、一共的意思,进城不说进城而说“上北京”,等等。听得懂、说得出这些“本地话”,才会让人不觉“外道”,感到可亲,喜欢和你说话,听你说话。万不可觉得“本地话”太“土”,仍然我行我素地坚持用自己的话去和人交流,甚至去纠正本地人的说法,那样就会把自己与大家隔离开来,久而久之变成无水之鱼。  

会说“内行话”。年轻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教导的那样,“要结合工作需要学习,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当好“内行人”,会说“内行话”。如果管农业的不了解当地的农时、作物,管统计的不了解什么是普查、什么是抽样调查,势必当不好领导,乃至被人质疑和笑话。年轻干部不论是主政一地还是分管一域,都要发挥自己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优势,干一行钻一行、干一行精一行,成为行家里手,成为能够胜任岗位的“干将”“帅才”。做到讲话时不讲官话、套话,说出的都是“内行话”,这样才能拥有底气、让人服气,才能做好决策、推动工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