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评 | 城市的“大格局”离不开“小细节”

瞭望评 | 城市的“大格局”离不开“小细节”
2024年07月03日 19:13 新华日报

于普通人而言,我们大把大把的日子都在围着衣食住行转。

最近,关于出行,公安部交管部门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新举措。其中一项很有意思,就是优化城市路口非机动车交通组织措施,重点推广城市路口慢行一体化设计方式。具体来说,就是采取拓展非机动车等候空间、科学设置隔离设施等办法,让非机动车有序等候、顺畅通过。

发生在路口的“小小”改革,或许并不起眼,事关的却也是“天大的小事”。

我们都知道,道路一般分为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两者本来是各行其道,谁也不干扰谁的关系,但随着汽车、电动自行车数量剧增,矛盾也凸显出来。汽车认为电动自行车占用机动车道行驶,电动自行车说汽车停车占了非机动车道,尤其是红绿灯路口处,电动自行车等候的空间十分有限,机动车、非机动车堆在一块,可能导致拥堵不说,不安全也是个大问题。

此前,各地已经想了一些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有的地方从安全至上的角度提出电动自行车二次过街的要求,左转得过两个红绿灯。有的地方是把城管路长请来路桩“站岗”,监督大家各行其道;有的地方在斑马线旁增设非机动车“专属通道”……此次公安部推行的新举措中,要求对具备条件的路口,推广非机动车左转一次过街措施,目的都是为了优化人车通行秩序,让大家通行有路可走,舒适便捷出行。

而这些持续发生在路口的改变,其背后也透着管理部门的巧思,展现一座城市的温度。

在大多数老百姓看来,在各类设施日趋完善的城市,真正影响体验的多是方方面面的各种细节。就拿交通出行来说,顺畅、安全、便捷是大目标,但落到现实生活中,就是信号灯、车道、斑马线等设施的合理规划和相互配合。

由此,联想到南京“大号”的红绿灯。南京城区各交通路口又大又亮的交通信号指示灯,曾引发众多网友持续热议和点赞。它的走红,不仅因其成为了城市空间的“显眼包”,更折射的是城市公共服务的态度“走不走心”,服务水平到不到位。

说到底,城市治理的“大格局”和“小细节”是相互成就的两个维度。而每一个细节里,都隐藏着大学问。比如拓展非机动车等候空间,多长多宽合适、标识如何设定、要不要搭建遮阳篷,等等,将这些细节琢磨得多一些、处理得更周全一些,使用感受就会大不相同。

对于相关管理部门来说,这个精益求精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加压、主动向前,需要更多地站在群众需求的角度去考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城市的便与不便,或者从大数据中挖掘潜在诉求,在细节处主动向前一步,不断将“精细”二字落到城市治理的每一个角角落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