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看落实 话振兴 | “天路”连古村,织就好光景

走基层 看落实 话振兴 | “天路”连古村,织就好光景
2024年04月18日 18:01 新华日报
于家村村景。车婧 摄

蜿蜒曲折的“太行天路”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内,全长60.4公里,宛如一条飘动的玉带,带火了沿线27个传统古村落的乡村旅游。这条“玉带”是井陉县先后召开了15场“循历史文化根脉,建两山实践基地”干群夜谈会的产物。座谈会上,县里优先选定了7个古村落,重点发展特色民宿,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于家乡的于家村便是其中之一。

于家村四面环山、地势隐蔽,素有“不到村口不见村”之说,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直系后裔的繁衍之地,也是河北省唯一一处被整村纳入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中国传统村落”。500多年来,于家村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石街石巷、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一块块石头见证着村庄的百年历史和乡村振兴带来的幸福光景。

4月10日,记者来到于家村。“哎——嗨!”进村没走多远,记者就被一声高亢的歌声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的戏台之上,红伞开合、手绢飞旋、绿扇绽放,3名演员正在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像这样的戏台村里有6座,这座是高跷、拉花等活动的表演场所。于家村还有社火、龙灯、九曲黄河阵等民俗活动。逢年过节,村里人都会积极参与,相当热闹。”村党支部书记于辉告诉记者,“这些表演每天都有,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丰富了文娱生活,还提振了村里的精气神,更吸引了一批批外来游客。”

离开戏台,沿着青石路拾级而上,秀才院、老书记院、双门院、丁香院……一座座充满古韵的石头民居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在于家村,坚硬的石头不单是一种建材,更象征着祖先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的风骨,还有数百年来当地村民不畏困难谋发展的拼劲。

“以前交通不便,村子‘藏在深闺人未识’,但我们不甘落后。”于辉边走边说,“‘太行天路’修通后,游客多了,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要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遗产,这也是全村人的共识。在县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争取古村落修缮资金1500万元,坚持修旧如旧,修复了于氏宗祠、古戏台、古民居等20处古建筑。”

就这样,一个地处深山、曾经无人问津的石头村,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变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随着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愿意住下来体验“诗和远方”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如何点石成金,实现“游客流”变“现金流”?村里探索了“党建+古村落保护性开发+集体增收”模式,从两方面入手:引入河北太陉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采取“保底+分红”模式,对整村开发运营,实现村集体年增收45万元;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成立井陉县美合农宅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房屋面积、庭院建筑价值等,以租金形式,统一收回闲置古民居48处,精心打造后,再以村集体名义与户主签订租金加运营分红协议,又为村集体带来15万元的增收。目前,村里近一半的农户进入乡村旅游产业链,户均年收入6万元。

蝶变中的古村落,如何在发展中守护文化之“魂”?于家村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记者注意到,村里家家户户的门头上都保留着一副耐人寻味的楹联——“修身如执玉,种德胜遗金”“梅兰竹菊能养性,琴棋书画可陶情”“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因为这些楹联,村里随处可见的坚硬石头仿佛也有了柔软的光泽,于家村人的品行追求和治家之道变得更加具象。

“下一步,我们将会在村里培育咖啡水吧、户外露营等更多新业态,争取让古村落焕发更多新生机。”于辉笑着对记者说,“无论怎么发展,我们都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在过去与未来的时光隧道中找到落脚点。”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