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发展在乡间丨谢格太:在黑陶中“淘金”

文化传承发展在乡间丨谢格太:在黑陶中“淘金”
2024年05月20日 20:03 新华日报
谢格太和徒弟们切磋黑陶技艺。才让 摄
谢格太在制作黑陶作品。才让 摄

在青海省班玛县,有一位把泥土当宝贝、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的手艺人,他就是谢格太。作为一位出生于黑陶世家的孩子,他从小就在班玛县灯塔乡老家跟随父亲旦正杰学习黑陶、泥塑、面具制作。

2014年3月,谢格太创立班玛县黑陶旅游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想要把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黑陶制作工艺传承下去,带领更多人一起奔富。

他说,当时,由于技术工人少,生产能力不足,公司创立初期大量订单不敢接、不能接,令人惋惜。他也曾经招收过几十名学徒,但是不少年轻人因为坐不住凳子、耐不住寂寞,不屑与泥水、刻刀打交道,公司发展一度陷入瓶颈。

为了确保订单能够完成,他总是一个人工作到深夜,一天睡觉不到4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努力,公司的黑陶师傅逐渐增加,一些学徒也能够独立完成工作,班玛黑陶也逐渐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黑陶以精美的器型、生动的纹饰、丰富的寓意而受到人们喜爱。谢格太始终坚持在守正中不断创新,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坚持让黑陶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让黑陶更贴近时代与市场的需求,用灵巧的双手为一件件黑陶作品赋予了生命。

传统黑陶工艺的要求比较高,传统黑陶烧制温度在600°C到900°C之间,导致黑陶制作的茶具在倒入水后,会出现泛碱的现象,陶体表面也会渗出白色碱渍。如果提高烧制温度,陶泥则会在炉中塌陷下来,无法保持最初形态。

为此,谢格太不断试验,多次外出学习先进制作工艺。他根据黑陶自身物理属性,结合班玛县陶土的特点,增加陶泥中的石英含量。经过数千次实验和1万多个小时的烧制,最终成功研发出班玛新黑陶,不仅保留了黑陶外观的美,还提高了黑陶的硬度,解决了遇水泛碱的问题。

传承“班玛黑陶”的同时,他坚持以“企业+生产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广大农户一起“黑”中淘金。2018年以来,他帮扶打卡乡、灯塔乡贫困户24户,当年贫困户发放慰问金2.4万元,给两乡贫困学生每人给予500元助学金。近几年,他支付给10名贫困户工人工资100多万元。此外,公司还为公益事业花费14万余元,包括贫困户家庭补助、孤寡老人慰问等。

这些年,班玛县灯塔乡要什道村33岁的村民琼周一直在谢格太的公司制作黑陶。此前,琼周一个人在村里带4个孩子,日子过得艰苦。后来,琼周一家作为生态移民搬迁到县城,因没有技能,生活拮据。谢格太将她收在门下,教授黑陶制作技艺,并留在公司工作。如今,琼周每个月能挣2000多元。她高兴地说:“现在生活有了保障,孩子们也都长大上学。”

谢格太是青海省省级“班玛黑陶”非遗传承人、州级和县级“面具”非遗传承人,这些年,他还先后获得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班玛青年创业导师、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他表示,未来他会一直坚守,尽全力把黑陶技艺传承下去,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闯出新路。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