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群众能“复制粘贴”的好路子——记全国人大代表、广西阳朔县金宝乡久大村党总支书记王光宁

寻找群众能“复制粘贴”的好路子——记全国人大代表、广西阳朔县金宝乡久大村党总支书记王光宁
2024年06月25日 21:03 新华日报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阳朔县金宝乡久大村党总支书记王光宁近来有些忙,村里正在筹备成立强乡公司,看场地、填材料、找人员,桩桩件件都需要落实到位。一通采访,时间一推再推,最终在晚上9点才开始。“从担任村书记开始,这样的忙碌就成为常态。虽然忙了点,但很充实。”电话那头,王光宁的语调欢快,听不出疲累。

搞产业,小金桔变身“金元宝”

王光宁(左二)查看村民果树收成情况。(金宝乡人民政府供图)

2002年,王光宁结束了军旅生涯。此后,他自主创业的足迹遍布多个行业,从网吧经营到砖厂、竹床厂,再到餐饮店,事业越做越大。

变化,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2015年春节返乡,王光宁看着荒废的土地、落后的村庄,心痛不已。“部队的经历教给我鲜明的集体荣辱观,再加上时任村书记也找我聊起这事,希望能带着村民一起致富,深思熟虑之后我答应了。”王光宁告诉记者,2017年,他回到村里工作,每个月工资只有1400元。

工资少,王光宁并不在乎,他在意的,是村庄近乎停滞的产业状况。久大村坐落于群山之间,又地处架桥岭自然保护区,村民们的产业发展本就艰难。2008年,为了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村里对污染较高的竹制品加工产业整体外迁,一直到2017年,久大村的产业都处于空窗期。

村子没产业,村民咋致富?为了摆脱产业困境,王光宁多次外出考察,寻找破题思路。随着调研深入,王光宁了解到阳朔金桔外脆里嫩、鲜甜多汁,当时已经在广西打出了名号,拥有巨大的市场前景,而久大村地处阳朔西南部,气候和土壤条件也适合金桔生长。于是,从没摸过锄头的王光宁,第一次搞起了农业。他通过流转土地,在久大村种起了110亩柑桔。“一开始我连杂草都不知道怎么除,后面天天去地里面摸索,很快就把细节弄通了。”

“经验我来找,群众‘复制粘贴’就好。”随着产业稳定发展,管理技术不断成熟,王光宁决定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村民,带领村民一起投身于金桔产业的发展大潮。如今,久大村金桔种植面积已达3500亩,年产值达6000万元,人均增收超2000元,村民盖起了新楼房,日子越过越顺心。“我们现在也在积极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引进罗汉果种植,另一方面在筹备强乡公司,让村庄产业更多元。”王光宁满怀信心地说。

通道路,村内道路户户通

王光宁(左)查看河道清淤工程进度。(金宝乡人民政府供图)

交通不畅曾是制约村庄发展的一大阻碍。有村民骑着三轮车,载着满满一车的金桔拉去市场售卖。由于车速过快加上道路崎岖不平,三轮车在转弯处突然失控,发生了侧翻。人虽未受重伤,但村民的辛勤付出却因这一意外化为泡影。

“山里大量的金桔要靠人力挑才能运出去,徒增人力成本。”“因为村里的路烂,很多收购商都不愿意来,咱酒香也怕巷子深啊!”随着金桔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这片“金黄的田野”,在最偏僻的杉木界屯,村民要徒步2.4公里才能把柑橘挑到公路上,来不及采摘的果子只能烂在地里。

王光宁立志要打破金桔销售的“交通瓶颈”。他带着村民们自筹资金,出工出力。修路现场,大家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有的挥动铁锹、舞动锄头,将道路两侧杂草清理干净;有的抡着大锤将大石块砸成小石块,用小石块将塌陷、坑洼的路段填平,再铺上细砂石。经过王光宁和村民们的努力,一条崭新的道路出现在大家面前。

维修的是道路,通达的是民心。随着道路逐渐深入村子腹地,农民们亲身体会到了修路带来的便捷与实惠,也感受到了王光宁的真诚与用心。于是,越来越多创业青年、个体工商户、老党员、群众响应号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共同推动久大村产业道路的建设进程。截至目前,久大村已累计争取资金500万元,完成了8个屯1.1万米的道路修建,即便是村里最远的柑桔园也都实现了通车,解放了村民的“双肩”。“果园通车以来,过去半天的活儿,现在2小时就能搞定!”果农陈永军笑着说道。

寻水源,汩汩清泉润民心

“您在村里的工作都是围绕金桔展开的吗?”记者好奇询问。

“当然不是,我还做了一件大事,也是我最自豪的一件事。”王光宁笑着回答。

久大村是水库移民村,环绕着波光粼粼的久大水库依山而建,三条河流宛如丝带般穿村而过。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水源丰沛的地方,仍然有部分屯的日常用水无法正常供给。“林家厂屯和白泥塘屯,由于坐落于半山坡上,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水源十分不稳定,停水几乎是村民生活的常态。”王光宁说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光宁带着技术人员一遍遍实地勘察,寻找水源,并向上级汇报解决方案。“这么多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你的方法可行吗?”“万一重新修缮后水还是通不上来,这不是浪费钱吗?”面对质疑,王光宁拍着胸脯保证:“要是不成功,这钱我出!”

山高林密,乱石堆下脚都困难,王光宁却和技术人员在其中来回穿梭,一路上崴脚是常态。不过,他的付出没有白费。经过测算,他重新找到了一处水源地,海拔高于村庄,理论上说可以实现供水。“山路陡峭,但大家还是用人抬马背的方式,耗时几个月,把水管、水桶和净水设备安装好了。当时我心里压力也很大,很担心大家做了一场‘无用功’。”

春节前夕,林家厂屯和白泥塘屯第一次通了“自来水”,87户349人的村落终于告别了生活用水的困扰,过上了放心年。村民刘炳麟感慨地说:“每家每户的老人和孩子都在自家小院等待着,通水的那一刻,大家欢欣鼓舞、相互庆贺。我还记得,那天拧开水龙头,看着清冽的山泉水哗哗流出,我连喝了好几杯哩。”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久大村就是我的‘新战场’。我会一直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挥洒汗水,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续写军人的荣耀与担当。”挂断电话后,王光宁给记者发送了这条短信,寥寥数语,却蕴含着坚定的信念。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