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夫情怀,文物留声。走进江苏省镇江市农科院赵亚夫事迹馆,你会看到这样四件展品——背包、雨伞、剪刀、运动鞋,“亚夫四件宝”正向我们无声讲述着“戴庄经验”的历史与荣光。在戴庄村贫穷艰苦的岁月里,赵亚夫同志随身携带着“四件宝”,奔走田间,扎根乡野,开创了远近闻名的“戴庄经验”,撬开了“科技兴农”的致富密码,托举起“党建引领、科技支撑、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的振兴之路。
一柄雨伞的“重任”,撑起现代农业生态蓝图
位于句容市南端的戴庄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一片红色的沃土。然而,处于丘陵山区的戴庄村,既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一度是镇江市最贫困的村庄之一。
穷则思变,赵亚夫的到来为一筹莫展的村民们送来转型的希望。2001年,退休后的赵亚夫重返乡村一线,经过长期实地考察,他对戴庄村的区位条件做出了综合评估,最终锚定有机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即挖掘已有土地资源,因势利导,以生态循环的立体农业代替以往的传统耕作模式。从此,戴庄村摇身一变,从原来的贫瘠之地成为了各个乡村争相效仿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在常年多雨的丘陵地区,雨伞是赵亚夫下乡的必备之物,然而这把为村民遮挡风雪的雨伞却被赵亚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1990年的某个冬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险些压垮村里的草莓大棚,正是赵亚夫连夜告知种植户,才避免酿成一场悲剧。次日清晨,那个冒着风雪的身影又再一次出现在田地里,赵亚夫前往大棚内,一字一句地指导着村民如何在严寒天气下照料草莓,也因此成为了村民心中的“最美撑伞人”。
有了赵亚夫这种“为民服务”的精神,再厚的积雪也压不垮他扎根乡野的信念,再大的风浪也阻挡不住戴庄村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一把剪刀的“使命”,裁剪“村社合作”富民梦
2001年,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的戴庄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村集体负债80多万元。此时,时任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赵亚夫退休后,决定前往戴庄村推广农业种植技术,解决技术难题,年近六旬的赵老从此一头扎进脱贫致富乡村一线。
从一贫如洗的“落后村”到高效农业示范村,戴庄村为跳出产业发展质量低、土地资源浪费、基础设施落后的发展泥潭,广泛采纳赵亚夫等专家意见,决定成立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从传统耕作模式驶向有机高效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轨道。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这是赵亚夫挂在嘴边的话。行胜于言,在带领村民脱贫的实践中,赵亚夫用一把剪刀,改变了戴庄村全体村民的命运。
这把修枝剪便是赵亚夫传授新技术、实现集体致富的秘密武器。初步推广有机农业时,面临农民的质疑和抵触,赵亚夫并不气馁,而是悉心培养示范户、示范园。为了方便给农民示范,他总是手把手教农户修剪的方法和技巧,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逐步消除村民的顾虑和担忧。现代化技术使桃子卖得了好价钱,大家纷纷尝到了“甜头”。村“两委”顺势引导村民适当调整产业结构,立足有机农业,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数十年如一日,赵亚夫积极参与乡村治理、为基层党建工作建言献策、奔走在农业生产一线,有效整合了集体资源,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带领村集体持续增收。
一双运动鞋的“奔赴”,跑出城乡融合共富路
“要想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当地村民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
下乡指导的水泥路坑坑洼洼,与其他干部不同,赵亚夫从不穿皮鞋,而是一双运动鞋走遍各地。
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要求戴庄村与周边地区形成联动发展,促进实现更大区域的城乡融合。为此,当地政府加快建立健全人才、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促进周边城市的更多要素向乡村流动。
为破解乡村发展困境,赵亚夫主动带领村民们在产业培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谋划应对之策。由赵亚夫担任科技顾问,聘请技术人员到合作社任职,在此过程中,赵亚夫始终强调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的重要性,扎根戴庄村的数十年间,他踩着这双运动鞋跑遍了每一家农户,他为民奔走的足迹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戴庄村的每一寸土地上。此外,为给“新农人”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戴庄村加快构建与江苏大学、镇江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良好合作,不断探索推广信息化、数字化等新技术应用,打造智能化现代农业管理模式。
正是这双跑步鞋,承载了赵亚夫在戴庄村每一步踏实的脚印,见证了这片土地结出累累硕果的艰辛岁月。在不远的将来,这运动鞋将焊在一代代“新农人”的双脚上,延续着赵亚夫“奋斗为民”的步伐,昂首阔步行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万慧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