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云新闻】85后河南“水库移民”决定重返淅川之后……

【津云新闻】85后河南“水库移民”决定重返淅川之后……
2024年12月13日 08:52 南阳声速看点

11月30日午后,阳光正浓,将双层游船缓缓停在丹江口水库的“小太平洋”上,35岁的船老板徐良穿过客舱,在船尾游客们的簇拥下,将没入水下的透明桶拉了出来。在“南水北调”水源地,喝上一口清澈纯净的丹江水,让第一次来到淅川县的人们欢欣雀跃,伴着耳边一声声对水质的赞美,徐良返回驾驶室,脸上也不由得挂上了笑容。

10年前,澄澈甘甜的“南水”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奔涌而出,一路北上,惠及京津冀豫4省市的上亿百姓。“南水北调”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也是淅川县数十万“水库移民”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

2010年,作为“水库移民”的徐良和家人,忍着心痛和不舍,流着泪搬到了新家,2014年因为对这片水的眷恋,徐良决定返回淅川,从养鱼到游船旅游生意,在丹江口水库边的10年里,他渐渐找到了一条新的致富路。

全村“移民”180多公里外

淅川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淅川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移民,成为全国水利移民第一大县。

徐良是土生土长的淅川县人,移民前,他的家就在盛湾镇王庄村。因为父亲经营着捕鱼生意,徐良一家算是村里过得相对富裕的,可即便如此,他们当时居住的两层砖房也是又老又旧,一侧院墙码得红砖,都是参差不齐、大小各异的。

徐良(左)和外公

徐良说,并不是他们不想建好房子,而是为了保护水质和节约资源,库区群众自觉执行“停建令”,房屋不能盖,道路不能修,工厂不能建,许多移民的房屋破烂不堪,为了避免倒塌,他们用木棍顶着,用铁丝拴着,用石棉瓦搭着,“很多人家是土坯房,村里都是坑洼的土路,甚至来过的外地人都不会相信,这个年代怎么还能有这样的村庄。”

徐良家经历的是南水北调的第二次移民。2005年9月,随着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工,大坝从162米加高至176.6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淅川县增加淹没面积143.9平方公里,淹没涉及11个乡镇,徐良家的王庄村就在其中。

移民前徐良结婚时和家人们的合影

“我们是2008年前后收到的移民通知,当时心情特别难受。我们几代人生活在这里,那是根,谁都不想离开,可是能怎么办呢……”2010年2月,赶在移民搬迁之前,徐良在老房子里结了婚。婚礼结束后,他们和亲戚一共20多口人,在老房门前拍了一张合影,“当年的8月份我们开始搬迁,政府给每家每户都派了大货车,还有政府工作人员帮忙一起搬。”

王庄村是整村移民,即便过去已经十几年,徐良还记得当时的场景。不懂事的孩子们围着车笑盈盈地跑来跑去;忙着往车上搬运家具的男子偷偷抹眼泪;妇女、邻居彼此拉着手泣不成声;老人哭得需要有人搀扶……一切家当装上车后,全村一起出发,一长串的货车在盘山路上开过,目的地是他们的新家——180多公里外的唐河县龙潭镇。

离不开故土的执念

2009年,盛湾镇渔关村部分旧址上,开始筹建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教育基地。如今,在这处基地里,56座“移民丰碑”上刻着十几万为水库而移民的村民名字。基地负责人李军说,“建设丰碑,我们用了一年多,我们想给移民们在故土留个根。逢年过节,他们回到淅川,也会来这里看看,有的还会带一捧土离开。”

徐良在“移民丰碑”上找到了自己和家人的名字

当年搬去龙潭镇没多久,徐良便决定和家人回到淅川,“龙潭镇那边其实挺好的,都是平原,不像淅川是山路。我外公他们喜欢那边,因为出门更方便。但我父亲一辈子和水打交道,我也从小生活在水边,我们离不开这片丹江水。”徐良说。

在移民之前,徐良父亲曾在盛湾镇旁边的马蹬镇余沟村,买了一块地,建了一处房子。2014年,一家人决定回到余沟村,不仅养鱼,还开起了垂钓场,“我家养鱼最多时有一百多个网箱,钓鱼场也有不少垂钓爱好者。”没过两年,随着当地对丹江口水质和生态的保护和管理,徐良的垂钓场需要关闭,与此同时,养鱼的利润也越来越少,徐良开始考虑转行。

徐良家旁边的“小三峡”

徐良在余沟村的家紧邻着水库边,那一片水域被大家叫作“小三峡”。站在他家的院里,抬眼望向丹江口水库,两侧的山峦高低起伏、连绵不断,一库碧水波光荡漾,向远处延伸,渐渐消失在山的转弯处。乘船转过这片山,便是一处特别宽大的水面,那水面是整个丹江口水库最大的一处,当地人称作“小太平洋”,风景很不错。

“南水北调”带来的新机遇

“这么好的景色,搞旅游前景一定不错。”2016年,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和父亲考了船舶驾驶证,前往湖南花了40多万元买了一艘游船,“在我们之前,其实也有人做游船生意,但不是很多。”

有了游船后,为了找客源,性格多少有些内向、少言的徐良,逢人便会说起自己的游船生意,甚至还壮着胆子,去附近的景点找旅游团联动。第一次接待旅游团队,虽然是其他“船老板”的游船不够,找他临时帮忙的,但看到满船的游客,还是让他激动不已。

徐良开着游船

辛苦推销“游船”半年后,徐良终于打开了市场,每周有了固定的客源,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船不够用了,“我把自己家的钱都拿出来,又找亲戚借了三四十万,去湖南花了180多万,又买了艘2层的游船。”

随着“南水北调”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淅川县,丹江口水库乘船游也成了不少游客必打卡项目。徐良说,目前,在淅川做游船生意的已经有30多家,“船老板”大部分都是水库移民。

近两年,为了两个儿子上学,徐良和媳妇在淅川县城买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房子。媳妇和孩子们住在县城,他和父母住在余沟村水库边。从余沟村到县城,开车个把小时,游船生意不忙时,他一个月还能回去四五次,可到了旺季,一两个月也回不去一次。现在,徐良的游船每个月能够接待1000多人,有团队,也有散客,月平均收入2万元左右。

中共丹江口市委党校教师陈华平是水库移民的记录者和见证者,10多年里,他拍摄了数十万张照片,记录了水库移民的搬迁和生活,在徐良的身上,陈华平看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移民目标正在一一实现,“顾全大局,舍己为公,自强不息,他们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与担当,汇聚成了移民精神的核心,很令人钦佩。”

11月30日下午4点来钟,按照游客们的要求,徐良行驶着游船从“小太平洋”返航。伴着船舱里悠扬的背景音乐,徐良的手指在船舵上轻轻敲击着,当被问到未来有什么规划时,他停下了手上的节奏,侧仰着头想了几秒钟,然后朴实地笑着说:“多挣钱,过更好的生活……”

来源:津云新闻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