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学妹的高分课时,从人的行为出发设计了一个抚慰心灵的住宅

天大学妹的高分课时,从人的行为出发设计了一个抚慰心灵的住宅
2024年06月23日 16:48 建筑学院-Archcollege

先来认识一下本期的作者吧!

张抒妍

天津大学  本科

在实验班苦苦挣扎的普通小孩 

专业是吃饭 睡觉 写东西 业余搞设计

喜欢港乐 港剧 港风少女

首先感谢小编的约稿,这个方案是我在大二完成的共享住宅课程设计,在短短八周里,进行了许多方面的探讨和修改,最后呈现出的效果也让自己比较满意。由于设计时间及个人能力有限,方案中尚存不足之处,和同级很多优秀的同学还有很大差距,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实体模型+大图登场!

△模型照片及方案图纸 @张抒妍

01

概念提出

在任务书发布之前年段里也发布了招募实验班同学的通知,虽然在此之前对实验班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重点都还不太了解,但在学长学姐的强烈推(quan)荐(tui)之下,抱着对自己能力的绝对自信(bushi),还是希望能挑战一下自己,提升一下自己。

实验班的任务书与平行班不同,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每一周都会有额外的学习任务,如做特定方向的案例分析,阅读书籍并作读书汇报,做一些大师模型等等,在一个设计的摸索后,我也渐渐意识到这些学习对我做最终设计的帮助。

△实验班的日常练习

这次的设计是做一个从人的行为出发的共享住宅,共享住宅的流行性在当下社会环境中自然不必说,而比设计一个共享住宅更为重要的是,研究人的行为对空间的影响,并且如何从行为的角度出发,去探讨空间的生成。

△任务书概览

在提出概念的前一周,我在偶然之间读到了一本自己很喜欢的小说,里面的男女主人设都是建筑师,在北京,这样人流繁忙,快节奏的大都市里,设计师希望创造一个柔软的建筑,来舒缓人们的疲惫的内心,而这也给了我一点启发,作为一个共享住宅,人们需要的何尝不是一个让人身心放松,柔软下来的住所呢?

△社会现状调研

在对共享住宅做背景调研时,我发现共享住宅的出现是基于某些社会现状,例如供楼压力大,独自租房难以承担租金,以及独居带来孤独等消极的心理感受。

针对这些原因,我对共享住宅的设计提出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共享住宅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过渡是怎样的?可以看到在共享住宅中,人与人因为空间的限制大大增加了交往的几率,如何处理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关系 ,也是处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给出的答案是通过交通空间连接,有个渐进的过渡,是自然而然的,无明显的割裂。可以促进人们多到公共空间和他人发生联系。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通过居住环境,来缓解年轻人的生存压力/工作压力/买房压力?经过调查,我发现大多数年轻人不仅需要的是一个容身之所,更是疲惫生活中的心灵寄托。他们希望住宅是柔软舒适的,让人在一天的疲惫中褪去坚硬的外壳,回归内心最舒适的状态。

△书籍摘录

02

人群选择

设计开始的第一周,我们要做的是学习现有的住宅案例,并从中提取你所感兴趣的建筑要素,分析他们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并绘制轴测图。

△人的行为的关系分析

从“柔软”这样的定义出发,我开始思考概念的转译,到底怎么样才能创造一个让人感到“柔软”的空间呢?这个时候,老师希望我从人的行为出发,先选定目标人群,再对人群的行为进行探讨。

△目标人群的设定

目标人群的选定也经历了很多次的纠结和探讨…一开始,选择了布艺工作者,也希望内部的空间能够多用一点布来营造柔软的氛围。但老师说,布艺是柔软的,布艺工作者的行为好像和柔软并没有什么关系。

于是开始继续在茫茫人海中选择我的目标人群…也考虑了抑郁症患者,视障人群,听障人群等等,但目标人群的特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我的空间设计,经过了几天的苦思冥想,我忽然觉得,当下我,就特别需要一个让我柔软放松下来的住宅,于是我果断把目标人群定为了建筑师。

△行为流线设计

在确定了目标人群后,我还是有点迷茫,像这样看似普通的人群,他们的行为又有什么不同呢?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给出的答案是,每个人的行为特点都不一样,你可以观察一下你的家庭,你,和你的父母,长辈,每个人对空间的需求和行为流线都是不同的。

△人群流线分析

于是我决定从平常的流线开始研究,我设定了三个人,其中,有一个人的作息时间属于“日夜颠倒”人群,对每个人不同的作息时间和空间需求,我也进行了多次的流线优化和探讨。

△功能气泡图

03

概念转译

基本确定了人群的行为流线后,我就要对自己看起来抽象的概念进行转译成建筑语汇了。

据此我提取出方案的原型,即丝带,它既是纽带,把本不相识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在同一个空间中产生紧密的联系。也营造了空间的流动感,无阻隔感,和自然而然的行进过程。

△纽带原型

据此我对住户的行为流线和生活习惯进行研究,并反馈在住宅的设计中,希望给他们营造一个柔软舒适,真正能让人放松生活的住宅。

我提出了三种方式,一个是在空间构成上创造柔软的建筑语汇,一个是通过光线的影响,营造柔软的空间氛围,一个是人们之间的交互对放松身心的作用:人与人之间视线,声音之间的交互,在空间中如何创造一些人们的交互空间,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和暗示。

平面上,用弧线柔化人们原本被限定为直来直往的行走路径,用弧墙分割限定不同的空间。

立面上,在行进过程中没有尖锐的转角和阻碍,摒弃层级的概念,用缓坡联系起每一个空间。

同时,内部用带有弧度的墙体指引人的行进方向,视线。外部用弧墙柔化建筑边界和行径。

光线上,用丝带状的墙,以及带有弧度的天窗避免大面积的直射,引进柔和的漫反射光线。
根据人的流线,我大概布局了空间功能,产生了许多比较抽象的功能气泡图。

之后,还需要从“柔软”出发,把原来的空间营造得更加柔软。

在使用弧墙的同时,老师提出了一个经常在评图时候被问到的死亡问题:这个墙为什么是这个弧度?这个墙为什么是这样的高度?这个墙为什么有锐角?为什么要开洞?

△人的行为与空间的探讨剖面图

老师的问题把我问得哑口无言,我知道,随意选定的墙体是远远没有说服力的,这时候我需要对墙体的形式做一些探讨,通过改变墙的高度,弧度,交角程度,开洞方式等等,来观察他们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再根据不同功能空间的需求,来选定符合它空间氛围的墙体。

△机器模型探讨弧墙的不同可能性

在设计过程中,我始终都需要手工模型进行方案的探讨和深入,也在一次次简陋的模型中,发现了一些现有方案存在的问题,有时候也能给我一些新的灵感,对柔软的形式有了更进一步的表达。

•实验探究1:•用柔软的绳围合空间 探讨围合的

(弧度/开放程度/连接方式)的可能性

实验探究2:

探讨墙体可能的形式(直墙/斜墙/弧墙)

在一次次手工做模型的过程中,原本不明晰的设计方向也会渐渐清楚起来,问题在不断暴露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偶尔意想不到的变化也能给方案带来更多的两点。曾经不那么爱用手工模型推敲的我也慢慢喜欢做手工模型(一边听歌看剧)啦!

实验探究3:

探讨用弧墙分割内外空间的形式

注入1-3层楼梯连续上升的想法

缺点:弧墙的分割缺少一定的逻辑

层间的概念还是过于割裂 不够贴近柔软的概念

实验探究4:

结合人的行为(视线/私密性的需求/光线/声音)

改变弧墙的高低和开放程度

实验探究5:

根据人的流线生成连续的坡道代替楼梯

消解层间的概念 (通过部分空间下沉解决坡度过高的问题)

问题:空间分布缺乏逻辑

实验探究6:

保留坡道的概念,进一步利用弧墙划分空间:

手工模型探讨过程

实验探究:

基于柔化路径边界的需求改善立面形式。

机器模型探讨弧墙的不同可能性

△最终形体生成过程

04

技术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1-1剖面图
△2-2剖面图
△3D打印模型照片
△3D打印模型照片
△3D打印模型照片
△3D打印模型照片
△3D打印模型照片

05

效果图展示

△外观效果图
△从窗口望向室内
△入口坡道
△可供阅读的休息平台
△卧室一角
△从屋顶看向二层
△卧室一角
△从书房看向坡道
△办公空间
△从办公空间看向坡道

特别感谢郑越老师,孙德龙老师,辛善超老师为这个作品从概念到形式再到功能流线等点滴细节的指导,也感谢赵劲松老师为图纸表达等方面提供的启发。回顾整个八周的设计历程,从最开始构思与勾画一座柔软的共享住宅该有的氛围与意象,到一张张草图推敲人的行为互动、建筑形态等等,再到完整地将它呈现,其中也有过对这座住宅形式的犹豫和怀疑,最终还是在最后一刻顺利提交上了成果,虽然方案中仍需探讨深入的地方还有很多,而不够完美的方案,再之后回顾起来,也算是一份珍贵的回忆吧。方案中尚存的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