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知松柏:一条不一样的投资道路

岁寒知松柏:一条不一样的投资道路
2023年09月21日 09:56 点拾投资

岁寒知松柏:一条不一样的投资道路

导读:相信许多朋友都听过“岁寒知松柏”这个网名,他是很早一代的雪球大V,也是一名与众不同的私募基金经理。他出身草根,只有中专文凭,做了13年会计才转型做投资。由于对投资的强烈兴趣,他在2008年就开始写一些投资博客,并且因为在2012年6月分析了雨润食品的财务粉饰,而被许多人熟知。那时候的岁寒知松柏(以下简称岁寒)是一名财务专家,但还没有成为今天的投资专家。

事实上,他早期的投资并不成功,一度在港股涡轮上亏得只剩下几百元。痛定思痛后,开始大量学习和读书,并且在2016年9月发行了自己的第一个私募产品。不同于大部分私募基金经理,这时候的岁寒既没有钱,也没有什么客户,更没有证明过自己的业绩。

我是十年前的雪球上就认识他的,后来也加了微信有些联系。客观来说,我确实从未见过岁寒本人,但我知道在十几年的交往过程中,他是一个底层价值观很正的人,也是一个对投资充满热情的人。当然,他也是我身边少数能成功从草根走向职业的投资者。

所以说,这可能是我们这么多年最特别的一次访谈,是我们访谈的第一个草根出身的基金经理。在此次访谈中,岁寒从自己过往的经历开始,和我们交流了他如何形成自己今天的框架,他对逆向投资的理解,以及他为何能在这些年弱势的市场中连续5年取得绝对正收益。

在访谈之前,我们也看过他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没有对投资真正的热爱,是完全无法坚持走下来的。当然,岁寒也是幸运的,遇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让他的才华逐渐被大家看到,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草根到职业投资的蜕变。更重要的是,他对价值观的理解、对声誉的重视,都和我们有着同样的底层思维。

以下,我们先分享一些来自岁寒的投资“金句”:

1. “岁寒知松柏”是我的网名,我用它警戒自己的虚荣与浮躁,磨炼我的毅力和斗志,塑造自强不息、坚守本心、包容化育的强势人格

2. 许多人是在行业顺势的时候赚了很多,我很多钱是在行业逆势的时候赚到的

3. 我觉得市场在绝大多数时间是有效的,但是一个投资者要长期超越市场,就一定不能从众

4. 我与其在宏观上投入精力,不如把这一块研究放弃掉,节省下来的时间精力做个股研究,效率能更高

5. 我把管理层放在第一位,任何一个行业和公司,创造长期价值的还是好的管理

6. 什么是好的价格?就是绝对估值一眼看上去很便宜能有安全之际,相对估值有想象空间能产生超额收益;

7. 其实实体企业和基金投资我觉得长期更看重相对的竞争力,只要行业不是全部被消灭那么只需要比竞争对手好一些就行;

8. 我比较注重长期相对的竞争力和收益,承认自己无知,结硬寨打呆仗只挣看得懂的钱。

一条不一样的投资之路

朱昂:你的网名叫“岁寒知松柏”,先谈谈这句话背后有什么寓意吧?

岁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大意是要到天气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凋谢的道理。

“岁寒知松柏”是我的网名,我用它警戒自己的虚荣与浮躁,磨炼我的毅力和斗志,塑造自强不息、坚守本心、包容化育的强势人格。它也是我的座佑铭,或许它还是我人生的写照。

朱昂:你的经历和许多人不同,是不是投资这条路上也和大家不一样?

岁寒在投资这条路上,我确实走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和大部分人科班出身的投研人员不同,我只有中专毕业,学历不像大家那么高。最初我在网上小有名气的时候,也不是因为我赚了很多钱,而是亏掉了很多钱。那时候做港股涡轮把钱都亏光了,很惨都不想活了,写了一个帖子被许多人看到。

许多人发私募基金的时候,个人已经有些钱了。我在2016年9月正式发自己的私募产品时,个人也没什么钱。我的业绩也不算在市场上证明过自己,其中A股年化可能也就是20%多的水平,在个人投资者中算比较普通的。

还有一个不同是,大部分个人投资者管了产品后,收益率会出现比较大幅度的下滑。我却是相反的,管了正式产品后业绩比个人账户更好了,压力也没有那么大。

我的收益来源也和大家不同。许多人是在行业顺势的时候赚了很多,我很多钱是在行业逆势的时候赚到的。比如说2019年后,我赚钱最多的行业是房地产,在大部分地产股跌了80%的情况下,我累计赚了好几倍。

长期要超越市场就不能从众

朱昂:那么你是如何做投资的?

岁寒首先,我有一个重要的底层价值观:做的每一个事情,一定要双赢或者多赢的。我不会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无论是做投资还是为人处世都是如此。我在评估一个公司的时候,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觉得一个好的管理层,利益应该是和相关各方一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次,我是一个典型的逆向投资者,这也能从我的持仓中反映出来。我觉得市场在绝大多数时间是有效的,但是一个投资者要长期超越市场,就一定不能从众。我在很多时候,都会做一些逆向选择,这也帮助我在最近三五年的市场环境中占到了一些便宜。

昨天还和一个客户聊到,这些年宏观层面的突发因素很多,导致的结果是大家对宏观层面的信息过于关注,而许多微观基本面的变化,却没有做出敏锐的反应。这就让我这样的逆向投资者,能找到一些好的投资机会。这些投资机会,是那种一眼看出来就非常不错的。

第三,市场上绝大多数时候是有效的,如果仅仅为了逆向而逆向,效果肯定不好。我会和大家的情绪做逆向投资,但不做基本面的逆向。投资一定要尊重事实。对自己诚实非常重要,要承认自己不懂,不要高估自己。

最后一点,做逆向投资的人,身体的健康和情绪控制都非常重要。疫情给我很大的收获,让我这些年开始坚持锻炼。我去年全马跑到了3小时41分钟,今年希望突破3小时30分钟,还在为铁人三项做准备。

许多做逆向投资的人,晚上压力很大睡不着,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得比同行好一些。好的身体状态才能确保自己理性的投资决策。

朱昂:具体落实到你投资框架的不同,能否再展开谈谈?

岁寒我的投资体系是不做择时的,从产品发行至今的7年中,基本上都处于满仓的状态。我的股票持仓接近15个,最少的也会买3%,最大的会达到10%-20%。每一个行业我尽量只买一个股票,相当于持有了10个以上的行业。

为什么长期高仓位操作呢?我觉得既然在A股市场做投资,自己的钱也都是在国内,就没必要长期看空中国经济和股市。我相信中国经济比大部分国家要好,只要能继续发展下去,通过选择优秀的公司,理论上能获得超越大部分资产的投资回报。

而且我看许多宏观经济学家和策略分析师,很少有人把宏观和微观结合得很好,那我相比他们就更不擅长了。我与其在宏观上投入精力,不如把这一块研究放弃掉,节省下来的时间精力做个股研究,效率能更高。

那为什么组合中持有10-15个股票数量呢?我在10年前就写过一个投资组合和收益率的分析,从抽样统计数据反推过来,结合凯利公式及自己和优秀投资人的实际操作经验,结论是持有10个左右的股票能让组合的相关性减少,又能有一定的超额收益。如果组合过度分散,就难有超额收益也无法做深度跟踪了。但组合过于集中的话,一些小概率事件会对组合带来很大冲击。

我持仓的10多个股票,分布在不同的10个行业中,彼此之间的相关性比较低。我会根据具体个股的概率赔率,动态做组合的调整,时刻让组合保持一个比较高的潜在回报率和较低的回撤风险敞口。并不是通过现金比例来调节组合。

好的管理层比好价格更重要

朱昂:在公司的选择上,你是怎么做的?

岁寒我对公司的选择有四好,按照排序是:管理好、价格好、商业模式好、行业环境好。

我把管理层放在第一位,任何一个行业和公司,创造长期价值的还是好的管理。我很看重管理层利益是否一致,包括股权结构、激励机制、利益相关,本质就是要有一个共赢的关系。如果大股东和管理层的持股比例很低,我就会很担心。

我也不喜欢底层价值观有问题的管理层。一个好的公司应该和各个相关链条的企业合作共赢,而不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去打压别人。

第二点是好的价格。什么是好的价格?就是绝对估值一眼看上去很便宜能有安全之际,相对估值有想象空间能产生超额收益;。比如说前两年的电信运营商,分红率能有10%左右,一看就知道很便宜,而且还有股权激励,有提高分红及回购增持的公告催化。这种公司十年内不会被颠覆,每年利润还在增长,无论什么样的宏观环境都不会带来太大的经营层面影响。

那么为什么能出现这样的好价格呢?就是因为市场的资金结构在那个阶段只能卖,不能买。股价表现不好又触发了更多机构投资者的卖出。这几年市场分化很严重,有些公司一眼看过去就知道特别便宜。

像我买入电信运营商的时候,不仅绝对估值很便宜,而且还有增长很快的云端业务,带来超额收益的想象空间。买入低估值的公司,也对我这种偏向个人研究方式的投资者,给了很好的安全边际保护。

第三点是好的生意模式。我会把自己在财务方面的视角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看这个公司是不是有很好的现金流,是不是一种轻资产的经营模式,是不是高频高价及偏下游TO C符合巴菲特描述的有护城河特征。我在这几年的投资生涯中,逐步转为尽量多配置下游的生意,以及在上游大家都亏损的时候参与一些周期股的反转。而中游的企业我基本上就不太参与。

在定价层面,下游的定价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这里面还有消费者的需求和品牌因素。而中游基本上完全是按照成本加成定价的。

没有深度和广度,但有独特的角度

朱昂:你觉得自己做投资有什么比较擅长的方面吗?

岁寒我觉得财务分析算自己比较擅长的领域。我在工厂做了13年会计,能转到投资行业,是因为比较早在网上写过一些关于上市公司财务是否造假的分析,被行业内的前辈关注到,才邀请我从工厂转到投资领域。

对我来说,财务既是做研究的切入点,又是和同行交流的价值点。

早期的时候,我甚至想过能不能靠做空赚钱,后来发现做空是典型的博弈,不是双赢。要从骗子手上赚钱,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况且,这些年造假的公司比十年前少了很多,我就反过来思考,如果一个公司估值被压制但没有造假,那么就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机会。这个方式在2017年开始实践,逐渐帮助我赚到收益。

这些年来我也在不断积累自己的研究优势,至少不要比同行迭代的速度慢。一种方式是,每年深度耕耘一个行业,如同学习十八般武艺那样,到了后面就有研究广度了。另一种方式是,找靠谱的朋友每一个季度交流一次,每一次大家都可以贡献自己深度研究的一个股票,一年下来也有好几个股票。

我觉得自己除了财务上的能力之外,看人的能力也是比较强的,能看到这个人的风格特点,是不是靠谱的人。

除了这几点之外,我会做一些投资上的减法,对大部分机会不大的领域进行放弃。

从这几个点出发,形成了我自己研究上的广度、深度和角度。我并不是一个很有广度的人,其实深度也不算特别深,有些人为了研究公司能打几百个专家电话,对公司各个层面都很了解。我只能说自己有一些独特的角度。

朱昂:关于如何看人,能否再具体说说?

岁寒我以前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很多年都不怎么说话。我一般是聆听者的角色,通过观察别人的语调、肢体动作、眼神等分析他内心的想法。我也看过《读心术》这类的书籍。人类上万年的基因遗传,语言可以造假,肢体行为是不能的。

虽然我很重视看人,但相信好的制度才能在更长时间保证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前面也提到,如果一个公司管理层的股权很少,我觉得在中国是非常不健康的。包括股权中有大量关系户在上市前进来,那么上市后的解禁卖出也会有压力。还有股权激励不到位,优秀的人才也留不住。

我在地产股投资上的收益还不错,一部分确实要承认有运气成分,但是港股绝大多数的地产股管理层我都见过。我会观察这个老板有什么特点,和其他高管之间是怎么配合的。比如说某地产股的老板一看就非常有才华,但是聪明的人往往很自负。他非常有野心,觉得自己不做第一就不甘心。所以当这家地产股在高峰期的时候,我一直唱反调,导致这个股票的粉丝对我意见很大。回头看,我确实在股价高位做了善意的提醒。

还有一家地产股的老板,有时候讲的话别人听不懂,这时候总经理就会把这些话翻译成投资者比较爱听的话。这时候就能感觉到这个团队的管理层配合比较默契。也有一家地产股的老板是一名女性,她先让下面副总回答,需要她补充的她再发言,也说明团队配合比较好。

我尽量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去判断管理层。有些人见了老板就觉得有人格魅力,一看公司规模也很大,加上本身可能就有股票持仓带来了禀赋效应,很多时候不会那么客观理性。

案例分享,找到非共识的正确

朱昂:关于选股的来源能否也具体谈谈,我们希望你选股的阿尔法是稳定的,不是依靠一时的运气。

岁寒我的选股来源有几个维度。

第一,这些年累积下来我对几个行业比较熟悉。早期我研究节能环保新能源行业很长时间,在一些公司上取得了超额收益。包括汽车家电和地产这些领域,我也是比较熟悉的。这些领域其实并不需要在技术上面跟踪太细,从行业中挑选出最优秀的公司并不难。

我喜欢找一些对研究要求不是那么高的投资机会。有时候只要符合我要求的4个好的部分而不是4好全满足,就会开始买入,只是仓位低一些。对于需要持续跟踪公司数据变化和技术变化的投资方式,研究的工作量很大,其实也不容易长期做好。

第二,我前面也提到自己比较擅长看人。我通过和靠谱的人交流,能找到一些投资机会。本质上就是和靠谱的人交换一些各自擅长的研究心得,从中抄一些他们的作业。

第三,我每年会把万得的财务数据导出来,通过一些财务数据特征筛选出一些机会。

朱昂:能否分享几个有代表性的投资案例?

岁寒第一个案例是某汽车股。在研究这家公司之前,我在汽车行业是没有任何研究优势的,许多人不知道我至今连驾照都没有。但我在这个汽车公司上,写过许多相关的文章,也和很多人做过讨论。有一段时间,我和公司管理层的关系也很密切,提供了一些建议。

买到这汽车股有一定的偶然性。我当时的私募基金的创始人在08年底买了这汽车股,赚了几十倍。对这个公司有天然的感情。我在2016年发行私募产品后,正好是该汽车公司发布了高端品牌,同时研发出了新的变速箱和发动机。

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品牌还是技术上,该公司都会有更新换代的动作且成功率很高,估值在那个时候也不是很贵。我买进去后,感受到了汽车行业供求关系的变化。过去是供不应求,只要把产品做好就不愁卖。该汽车公司之前的管理方式,更适合做to B的生意,但是在to C的时代有比较明显的营销短板。

这也导致公司在2017年的销量低于我的预期。到了2018年又出现了中美贸易摩擦,受到进出口关税政策的扰动,那一年它的港股跌了50%。这段时间我是非常痛苦的。

一直到2019年各方面政策开始改善,公司又有其他的新产品推出,主要还是在比较擅长的皮卡和越野领域,再到后面公司也做出了不错的电动车。

这些新的产品放量,都让公司实现了利润的增长,加上市场开始认可这家公司,估值也开始抬升,从底部起来差不多涨了10倍。

我没有卖在最高点,是在涨上来又掉下去的位置全卖掉的。当时我感觉公司要在内部机制做革命很难,一些外面进来的人又走了,而且行业的供需关系开始明显恶化,造车新势力的融资量很大。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把这个股票做了清仓。

该汽车股的案例很难复制,尽管赚了几倍我也不觉得算特别成功的案例。因为在持有的过程中很痛苦,经历了很大的回撤。这笔投资给我的经验教训是,尽量在自己有优势的领域投资,不希望再有那么痛苦的持仓体验。

第二个案例是一个厦门做视频会议系统的公司,当时大家觉得这家公司是财务造假,其实并没有。

我是怎么发现这个公司的呢?当时正好有券商研究所找我给基金客户做财务培训,我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给他们讲课,结果反响特别好。在给基金公司做培训的过程中,我也希望能认识一些朋友,并且在投资上得到一些反馈。

当时就有人在培训的时候询问我这家公司是否造假。我当时的回答是,这家公司除了净利率特别高,没有其他自相矛盾的地方。你不能因为别人成绩特别好,就觉得人家是骗子。我认为财务造假,必然会出现一些自相矛盾的东西,在逻辑上无法自圆其说。

后来我也对这家公司做了一些研究,并且调研了这个公司的供应商和相关合作银行。通过调研,我发现这个公司的管理层价值观很正,也很保守,这些都能在财务数据上做交叉验证。而且上市之前,这个公司没有任何机构投资者,钱都是几个创始人自己出的。这也说明公司的商业模式特别好,不需要任何关系和资金做支持。

后来上市后,公司一度最大的流通股东是一个荷兰基金。因为在荷兰那边,公司产品的市占率是第一的。这也从侧面说明公司的产品确实很好,海外的市占率很高。这一笔投资,我觉得是可复制的。比如2020年的时候我重仓的某扫地机股票就类似,不到一年上涨了好几倍。找到一个市场有偏见的机会,然后享受到了偏见消除带来的估值修复。

第三个案例是厦门一家房地产公司,这个公司在过去5年收入增长了10倍,利润也增长了10倍。而且,这个公司的成长周期和同行是反过来的,业绩和股价增长近10倍的时候其他地产股都是跌的。

我在2018年之前对房地产有一些偏见,内心很抵触房地产的暴利,自己当时也没有买房,并且错过了2016年开始的那波棚改货币化大行情。后来我逐渐对房地产变得理性,理解这是一个中国经济非常重要的行业。

我觉得房地产行业的研究难度不高,商业模式不是很复杂,影响的变量也不是很多。通过了解某一个项目的土地成本,很容易判断这块地赚不赚钱。而且每个月还有房地产销售的数据给到我们,比较好持续跟踪。

我是在2019年接触到这个公司的,刚开始的时候感觉公司的土地储备很少。但这时候行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二线城市大量的限购和限价,带来了一二手房价的倒挂,相当于这些城市未来的房地产销售收入和价格都被限制住了。

另外房地产企业有一个和地方政府博弈的过程,毕竟成本的大头来自拿地。一个企业长期能够低成本逆周期拿地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意味着一直能抄到政府的底。到了集中拍地的新阶段,土地储备就变得不重要了。好的土地能卖的房子都已经卖掉了,不好的土地也没有需求,拿着反而占了资金成本。

这就导致房地产业逐渐变成了一个类公用事业的商业模式,两头都被限制住了,只能通过成本费用及利息的管控提高一些利润率,在很窄的区间波动。这时候,国企的房地产开发商就有天然优势,因为信用好,能拿到的利息成本足够低。而民营的房地产开发商,很长一段时间利息成本很高,包括从海外发行的中资美元债也是。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国企开发商都很好。这里面还需要有一个健康的机制,否则跑冒滴漏会很严重,最好是国企背景、民企机制,始终抱着获得高回报的发展目标前进。这时候我就看到了这家厦门的房地产企业,管理层先自己掏腰包购买股票,后来国资委又批给了管理层两年10%的股权激励,力度还是挺大的。可以说,这个公司完美的把国企和民企的优势结合,包括掌舵的董事长也非常有魄力和能力。另外,这个公司产品力非常强且持续快速迭代,定位也很好,很多房子都是在一二线城市的,不会受到流动性冲击的影响。

从这个例子能看到,房地产行业不会破产,只有房地产公司会破产。实体企业和基金投资我觉得长期更看重相对的竞争力,只要行业不是全部被消灭那么只需要比竞争对手好一些就行。而短期的绝对收益本身跟基本面没有太大的关联性,影响因子非常多也比较随机。

概率优先的投资体系

朱昂:这两年你的业绩都很不错,不仅有超额收益也有绝对收益,这是怎么做到的?

岁寒从主观原因看,我一直是概率优先的投资体系,这几年更加明显。早期投资的时候,我还把好价格排在好管理层前面,这和我的财务视角有很大关系,比较注重账面价值和风险。这也让我的早期投资更偏向“烟蒂股”模式。无论如何,我的投资体系会比较看重风险,过去2年熊市下产品的回撤就相对小一些。

还有一个客观原因是,由于宏观大环境的变化,市场的投资风格从此前的成长大白马转变成更适合我风格的价值股,也贡献了一些贝塔收益。这两年市场的环境,也比较适合做逆向思维的投资。

朱昂:提到逆向思维,你的逆向不是逆基本面,而是逆市场情绪,这一点能否再具体说说?

岁寒就像2021年初的白马股估值,当时市场给了非常乐观的预期,但无论是从DCF角度还是简单PEG角度,这一批白马股的赔率都是很差的,概率也并不是100%。反过来,那时候大家并不认可的中特股如电信运营商石油股,概率赔率是很高的。

对投资发自内心热爱

朱昂:能否谈谈你做私募的初衷是什么?

岁寒我在工厂工作了13年,从制造业转到投资行业,就是因为对股票研究很感兴趣。我做私募也是希望能证明自己,可以把投资这个事业做好。大部分做私募基金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情结。

我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很艰难,因为我个人没什么钱,也没有证明过自己的投资能力,只有一个财务专家的标签,而且也仅仅是能规避“踩雷”。所以刚开始,我就只有4个客户给了700万开始做。在很长的时间里,我都过得很艰难,一直没有收入。

比较好的是,我个人炒股的体系和做私募基金后没有太大区别,基本上一直满仓操作,持仓都在10个股票左右。所以转换到产品投资后,对个人的体系没有太大挑战和调整。而许多个人投资做得比较好的人,做了资产管理就需要有比较大的调整。

朱昂:有没有一些长期的愿景?

岁寒我希望能在事业上证明自己的能力,我可能做不到市场上最顶尖的水平,但长期能进入前1%的分位。我也希望十年后,能慢慢把规模做大,并为当初支持我的人赚到钱。即能与我的投资人双赢,与投资人及优秀的上市公司同行并一起走向远方。

结硬寨打呆仗只挣看得懂的钱

朱昂:投资压力很大,而且你一直满仓操作可能压力更大,如何化解压力?

岁寒市场大多比较关注短期绝对的收益,这和个人投资体系参照有关,也和投资者构成及考核有关,但要做持续的高概率决策难,看得近和频繁操作也更容易焦虑而增加压力。我比较注重长期相对的竞争力和收益,承认自己无知,结硬寨打呆仗只挣看得懂的钱。我起点低客户信任度好知足常乐。这个市场上能一年涨三倍的少可追求的人多,三年涨一倍的相对多一点但追求的人少。

我的经历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我逆向投资和尊重基本面数据信息事实的特点,碰到这几年市场的估值分化和情绪极端不稳定环境,最终给到了我一个相对较长时间的超额收益结果,形成的正反馈让我能更好地控制情绪和缓解压力。

我现在基本每天晚上都去有氧运动,之前是跑步现在练铁人三项。运动之后,会有内啡肽的分泌,让我在之后的几个小时心情是比较愉悦的,帮助我的精神面貌得以改进。我的心肺功能已经回到了18岁的水平,让我有了逆向投资和抗压力的身体本钱。

其他方面,我会在调研公司的时候顺便去旅游一下,有时候也会和朋友聊聊天,每天弹弹吉他放松。

再拿目前的市场环境为例,政策底已经很明显,估值也是比较低的,港股在估值特别低的位置,经济数据也呈现环比改善。在这个位置看,就不应该对市场太悲观。哪怕今天或者这个月收益不行,但市场早晚是会起来的。当你关注的是这些事实后,就不会因为满仓而短期压力大,相反可能会因即将验证到的大机会而兴奋。

朱昂:你如何让自己保持进步?

岁寒我在这方面是有压力的。我觉得自己属于比较懒散的人,没有特别强的事业心。我们公司在很多城市都有办公室,但我所在的深圳没有办公室,我平时都是在家里办公。我也看到过一个数据,70后基金经理收益率是低于80后的,80后是低于90后的。确实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做一些改变让自己在认知上不断提高。

朱昂:在投资中有没有一些认知上的飞跃点?

岁寒第一个变化是在高毅工作的阶段。在加入高毅之前,我主要看财务数据做定量层面的研究,偏向于烟蒂股投资,对于定性的商业模式、企业家精神等方面判断比较差。

到高毅后,和身边优秀的同事学习了很多,把定性和定量做了很好的结合,对投资有了质的飞跃。

第二个变化是两年前,我开始更加注重公司的利润增长,而不是看估值的变化。以前对这一点理解没有那么透彻。这几年让我赚到大钱的,都是利润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出现了超预期的增长,能让公司实现业绩和估值的双击

作者:点拾投资链接:https://xueqiu.com/3915115654/261624597来源:雪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