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言 | 段涛:在深度研究中“邂逅”超级成长

广发言 | 段涛:在深度研究中“邂逅”超级成长
2022年09月03日 19:00 点拾投资

成长股投资之父菲利普·费雪有一句名言:“我们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平庸的机会上”。复盘那些投资大师的历史持仓,真正给他们创造巨大超额收益的,往往都来自于那些极少数的不“平庸”机会,费雪、彼得·林奇、巴菲特均是如此。

那么,不“平庸”的机会来自哪里呢?菲利普·费雪之子肯尼斯·费雪在《超级强势股》一书中提出了“超级强势股”的概念,即,不受华尔街青睐的、年轻的快速成长型公司,它们通常能在3~5年内带来3~10倍的投资回报。

《超级强势股》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我也希望通过深度的基本面研究,在不太热门的赛道中挖掘出成长能力比较强的企业,把握它们在生命周期中快速增长的阶段,获取戴维斯双击的收益。从后视镜效应来看,这些企业往往具备比较强的正外部性,企业所做的事情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管理层有持续进化能力等等。

持续创新是企业生命力之源

关于企业的成长性来源,不同的投资人有不同的认知。我曾经对过去十年的大牛股进行复盘,发现那些真正能够成长为大市值公司的企业都有一些共性的规律,比如赛道好、竞争力强、管理层优秀,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规律是这些公司能够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的“接力”,本质上就是我们常说的产品创新。

每家企业都有其生命周期,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落期,每个发展阶段都可能与产品息息相关。而产品在发展过程中,也无法抵御“衰老”的命运。消费者需求变化、竞争加剧等多种因素,往往都会造成产品生命周期由盛转衰。正如肯尼斯•费雪在《超级强势股》一书中描述的那样:“每个公司都会经历一个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迭代,而优秀的管理层会在公司产品销路盛极而衰之前提前做好规划,寻找和开发新的产品,以维持销量持续增长。”

正因为企业的生命周期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息息相关,因此,对企业来说,当需求放缓、竞争加剧等因素导致某个产品周期进入顶峰时,要么是创造出新产品接力旧产品,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要么转型跨入其它行业。可口可乐畅销百年不衰,其中颇为重要的一点,也正是不断创新变革的产品体系,通过一个个新产品周期的接力,实现公司相对稳定、持续的增长。

我们观察到,有远见的管理层,通常会提前做一些储备,在上一个产品周期进入顶峰时就会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会提前做一些研发和投入,通过下一个产品周期的接力,实现公司相对稳定、持续的增长,在二级市场上,公司的股价也会表现得相对平稳,股价从长期看是持续新高。

超级成长股的共性特征

虽然不同的成功企业有着不同的成功之道,但能够通过不断创新提高生命力以延长生命周期的企业,往往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复盘过去十几年的超级成长股,我认为这些企业的共性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能够创造很强的正外部性,即为社会创造价值。对于做产品的公司来说,产品本身的价值是价值底线;对于做服务的公司来说,则是需要能够很好地协调员工、客户、股东的关系。

二是管理层有比较强的资本配置能力,能前瞻性地安排资源投入,短期可能难以见效,但是长期可以把企业的发展天花板提到比较高的水平。

三是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趋势。从后视镜效应来看,那些值得长期持有的股票,背后往往映射出时代的变化、产业趋势的变化,这样的公司更有可能穿越市场短期的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的波动。

复盘近几年的长牛股,我们可以在行业层面或者产业趋势方面归纳出几种共性的特征,比如国产替代、消费升级、传统行业的降维打击等。这里说的降维打击,是指在传统行业出现一两家特别有远见的公司,或是较早引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或是较早实现信息化,迅速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进而实现对竞争对手的降维打击。这是近几年传统行业常见的现象。

那么,投资人该如何选出这类优秀的企业?肯尼斯·费雪看重两个指标:一是公司的市销率(PS),一是公司的市研率(PRR)。他认为,如果一个公司的PS比较低,意味着收入体量比较大,而且收入是持续增长的,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利润没有释放出来;同时,市研率又比较低,意味着这个公司已经在做比较前瞻的研发投入,为后续增长蓄力,一旦新产品开始体现效益,规模效应会迅速起作用,利润也会迅速释放出来。一个公司在低PS、低PRR时往往容易被市场所忽视或质疑,这个时候买进去,有望获得戴维斯双击。

财务指标是衡量企业价值的工具,若是追本溯源,我们仍然需要对企业进行基本特征分析,如行业周期、市场空间、竞争格局、业务条线、组合架构、管理层等等。概括来说,我要寻找的就是拥有一门好生意的好公司,在它的生意模式出现规模效应——比如这个公司的产品正在被用户快速认可,出现销售费用率下降或者产品渗透率快速提升的阶段,同时又被市场忽视或者质疑的时候买入。

比如有的公司赛道不错,商业模式也不错,但市场对它的印象很差,这个时候我们更多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停留在外界给的泛泛的标签印象上。要寻找这类错误定价的机会,需要我们通过深度研究,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经营本质做深入分析,这也是寻找买点或者创造Alpha的来源。

总体而言,如果想创造Alpha,战胜市场,要么对公司的生意模式,有超越市场认知的理解,要么早于市场关注到公司生意模式的独特性,基于我们对商业模式的理解,进而把握住战胜市场的机会。

关注长期趋势下的“小而美”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消费升级、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等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产业受到资本市场青睐,这些领域的龙头股颇受资金追捧。但在我的投资框架内,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大盘成长股估值相对偏高,长期预期收益降低,因此我更倾向于去发掘那些关注度较低、细分行业的中小市值公司,希望通过左侧挖掘,通过更长的投资周期来获取更好的超额收益。

过去两年的持仓也显示,我尤为偏爱挖掘早期成长股或者偏灰的中小成长类公司,在选择这类股票时,我会重点关注伴随企业的成长,其竞争优势是否越来越强、规模效应是否不断明显,会重点考虑这个公司从0到1兑现之后是不是能实现从1到N的跨越。不少公司经历0到1的业绩兑现之后,股价累积涨幅比较大,但后续却不一定还能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因为竞争对手会注意到它,行业竞争格局可能会加剧,或者是企业自身没有办法体现规模效应,构筑护城河。也就是说,只有从0到1之后,如果企业的经营趋势进一步明确,竞争优势越来越强,这样的公司才值得长期持有。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基金经理通过主动管理获取超额收益,和企业的成长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把基金经理比作一家公司,基金经理如何才能像企业创造价值那样,为投资者带来良好的收益率?

参考一些商业实践,企业的潜在利润率等于0.13*(市场份额)2*(1+行业增长率)/(最大竞争者的市场份额)。对于基金经理,假设投资人员风格和框架稳定,市场存在均值回归,那么可以据此推断:选择一种存在较好行业前景(即投资风格或者所属行业市值存在较大扩容空间)、有没有找到明显比竞争对手突出、且自己有竞争优势的投资方法论是至关重要的。于我而言,即是挖掘中小盘价值成长股。

也就是说,基金经理想要取得超越市场或同类产品的业绩,一是在行业里有非常深厚的积累,并赶上自己所擅长的行业机会来临;二是基金经理很勤奋,学习能力很强,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拓展能力边界。这个市场没有永远的神,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进化,才有可能持续创造超额收益。

归根结底,投资是一场长期的旅程,是基金经理性格、能力圈、认知与市场相匹配的过程。当我们确定自身的方法论后,沿着正确的路径持续积累经验教训,持续迭代进化,拓展宽度,提升胜率,相信未来的旅途会更精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