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财富和信任,青银理财的逆势增长

守护财富和信任,青银理财的逆势增长
2023年11月20日 20:31 点拾投资

导读:2022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年,面对新的规则和变化,银行理财子这个群体也开始走进大众视野,逐渐接受更加市场化的考验。对于银行理财子来说,无论是负债端和资产端都与公募基金有显著不同。

负债端,更多的是一些风险偏好较低的用户。对于这些用户来说,他们购买银行理财主要是追求稳定的绝对收益。在资产端,银行理财子从2022年开始就面临着一个高波动的市场,不仅伴随着权益资产过去两年的弱市震荡,还出现过债券市场的迅速下跌。其中,2022年四季度的债券熊市,或许是所有银行理财面临的第一次“大考”。

由于债券市场的迅速下跌,导致一大批理财产品破净,又触发了用户赎回带来的负反馈。截至2022年底,出现了超过6000只理财产品破净,占到全市场理财产品25%,其中一大批产品属于风险水平较低的R2级固收产品。

然而,青银理财的产品在此次债券熊市中,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考卷”。他们也成为去年少数规模逆势增长的银行理财子,理财产品余额规模2008.15亿,同比增长19.67%;理财资产余额2112.95亿,同比增长16.26%。

在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理财市场到期5517只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平均到期收益率为3.09%,而青银理财产品的平均到期收益率为3.97%,高出行业均值88个基点。

近期,在中国证券报的颁发“银行理财金牛奖”榜单中,青银理财获得了分量最重的“银行理财公司金牛奖”,也是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商行理财子公司。那么,青银理财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阿尔法能力,让他们实现不同周期下的稳健发展?我们近期对他们整体的投研体系和框架做了一次“拆解”。

告别刚兑时代,青银理财的逆势增长

对于银行理财子来说,2022年是一个关键的分水岭。原来通过资金池的资产端优势和刚性兑付的负债端特征,银行理财子几乎不需要依靠真正的投资能力获取超额收益,也不需要去和公募基金竞争。

而从2022年开始,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意味着理财产品正式打破刚性兑付,保本型的理财产品逐渐开始退出市场。这对于银行理财子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来自巨大未被满足的老百姓理财需求,特别是伴随着名义GDP增速的下滑,无风险收益率也在不断下降,普通老百姓能找到的稳健回报率变得越来越低。挑战在于,告别了过去刚性兑付时代,银行理财子要真正在全市场PK自己的投资能力。

对于许多持有人来说,2022年四季度的那一波债券熊市,才真正感受到了刚性兑付的结束。在那一轮债券市场的冲击下,许多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也跌破净值。这让普通老百姓发现,原来银行理财也是可能亏钱的。于是,大量理财产品被用户赎回,又再一次冲击了流动性不佳的债券市场,形成了负向反馈。

这也让许多银行理财子在2022年规模出现了缩水。

依靠着强大的配置能力,和高效的执行力,青银理财在2022年四季度的债券市场冲击中,成为了少数这一年管理规模逆势扩张的银行理财子。资管新规以来,青银理财的产品规模每年都实现了增长。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数据截止:2022年12月31日

投资者最终是为稳定的业绩“投票”,而熊市又是检验一个资产管理机构能力的“试金石”。受益于稳定的投资业绩,青银理财的管理规模在2023年的上半年继续取得了不错的增长。

全球视野下的大类资产配置体系

作为一家银行理财子,不少青银理财的核心人员拥有丰富的海外市场学习和工作背景,也让青银理财无论是在组织架构还是投资流程方面,均具备很宏观的全球视野。

在公司的组织架构上,青银理财不同于传统的银行理财子,采用了六大部门的扁平化管理模式。这六大部分分别对应五大细分的资产类别:货币市场部、固定收益部、资本市场部、跨境投资与衍生品部、另类投资部,并且由投资管理部具体负责公司整体的大类资产配置。

从部门的划分中可以看出,青银理财不仅专注于传统的股票权益、债券、现金三大类资产,还涉足跨境投资、衍生品、另类投资等资产,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资产、多国别的资产配置。在大部分银行理财子,并不会单独设立跨境和衍生品部、也不会有专门团队覆盖另类投资。可以说,青银理财很早就建立了全球化、多资产配置的架构体系。这六大部分,又分别对应宏观团队、固收团队、权益团队和衍生品团队,投研一体,知行合一。

对于收益的获取,青银理财有自己坚定的底层价值观,他们认为收益不应该通过信用下沉获得,而是需要用大类资产配置实现可持续的收益。毕竟投资组合的长期业绩表现,90%以上由大类资产配置决定。

专业化的团队分工

在大类资产配置中,每增加一类非相关性资产,就能有效提升资产配置组合的夏普比率,实现更好的效果。当然,每增加一类非相关性资产,也意味着资产配置的难度大幅提高。股票、债券、衍生品、中国资产、海外资产、商品期货等等,这些都是各不相同的资产,每一类资产背后有着不一样的Know how。如果一个团队尝试做多资产、跨国别的配置,难度是很高的。

那么青银理财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他们通过专业化的团队分工,每一个部门都专注在自己比较擅长的资产上,通过把大家的专业阿尔法整合在一起,形成了资产配置层面的超额收益能力。

比如说,青银理财采取了投资经理+投资经理组的形式,产品不是采用单一投资经理模式,每个人在具体产品上对自己擅长的资产类别负责。通过专业化分工的方式,也有利于每一个人建立自己在细分资产上的定价能力。

对比海外,我们发现成熟国家的资产管理行业越来越像一条分工明确的生产线。一个产品背后,并不是对应单一的某个投资经理,而是一整个产品解决方案团队。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投资环节,都有专业的人员分工处理,实现了从“手工作坊”到“工业流水线”的飞跃。

而青银理财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也更像海外成熟市场的体系,让投资经理站到产品的背后,以团队化和专业化的方式,去实现稳定可靠的收益。收益背后,能用更多的科学性解释,并不依靠投资经理个人的“神勇操作”。

专业化的分工,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超额收益能力。

高效的沟通机制,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

青银理财之所以能躲过去年四季度的债券熊市,和他们高频率的多资产团队沟通机制分不开关系。那么许多人或许会问,每一家银行理财子都会有定期的内部会议沟通,青银理财的沟通模式到底有何不同呢?我们认为,主要的不同点体现在两个层面:

1)沟通的内容,更多从问题本质出发。青银理财每天的早会,或许是他们最重要的一种沟通方式。在早会上,每一个部门的管理层都会到场,大家分享的内容都必须经过高度提炼。整个会议时间并不会很长,更看重分享的内容是否足够“干”。

2)沟通之后,能迅速做出决策。青银理财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有足够充分的内部讨论,无论是资产的仓位还是择时交易,不会有单一投资经理需要为某个决策负责,大家背靠背共同承担决策的后果。

事实上,择时交易一直是青银理财重要的收益来源之一。在许多银行理财子或者资产管理公司,由于投资的组织架构围绕投资经理,所以很难统一内部的投资思路。这会导致,投资经理做出某个独立决策会面临内外部考核压力。

在青银理财,通过聚拢每一个不同的声音,能让团队对某个决策有更全面的理解,得出最终大家都认可的投资决策,就能实现比较高的胜率。这种决策机制,类似于把所有人的智慧整合在一起,特别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细分资产能力,就容易勾勒出投资的完整拼图。

此外,每一个决策的执行,也更“本质”。以“固收+”产品为例,如果自上而下决策的结果是对权益资产不看好,就完全可以把产品的权益仓位降到0。也正是受益于高效的沟通机制和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才能做出有魄力的行动。

对外守护财富,对内守住人才

根据公开披露的上市银行半年报,青银理财的理财规模占集团资产规模的39%,占比在所有银行理财子机构中排名第1,并且遥遥领先排名第2(24%)的资产规模占比。从这个客观数据能看出,青银理财或许是所有银行理财子中,对集团资产业务最重要的一家。

财富管理是一个关于信任的行业,并且伴随着“时间杠杆”的特点,时间越长杠杆效应就越高,一旦用户失去了信任,长期积累起来的品牌会迅速瓦解,流失大量客户。

从负债端特征看,银行理财子的用户主要追求稳健收益。即便在去年四季度许多理财产品破净之后,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依然把银行理财作为最主要的投资渠道。从家庭资产配置的视角看,银行理财肩负着守护财富的重任。

2020到2023年,三年间管理产品规模从一千亿涨到两千亿,每年都保持增长,体现了很明显的“时间杠杆”。用户的持续认可,源于青银理财极高的收益兑付率。自2022年初至2023年8月底,青银理财6个月期产品平均年化到期收益率4.16%、一年期产品平均年化到期收益率4.21%,两年期产品平均年化到期收益率4.38%。

收益的背后,又和我们前面提到的组织架构、团队化分工、全球资产配置能力、严格的交易纪律、高效的沟通机制、以及自上而下的决策制度等因素相关。围绕底层以资产配置为收益核心的投资理念,青银理财构建了一套自洽的体系、架构、考核方式、团队成员。他们用专业化的团队分工为大众理财守护财富。

对内青银理财又极其重视人才投入。作为一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投研人员占比50%左右,是一个极高的比例。公司成立至今,中层以上管理层基本上没有变动,团队整体离职率不到2%。稳定的团队,也形成了很高的策略执行默契度。

我们相信,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各家银行理财子开始直面市场考验。而青银理财目前交出的“满意答卷”,并非偶然。

从“资金池”时代走向资产配置时代,银行理财也会在未来十年迎来分化。回归本源,投研能力将会在未来成为大众理财真正的“守护神”。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