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创新药:多重利好,过亿市场资金的流向

港股创新药:多重利好,过亿市场资金的流向
2024年06月13日 16:07 点拾DeepinSight

最近,中国创新药企业在ASCO上发布的最新成果,又为创新药的行情添了一把火。

6月13日早盘,全市场最大港股创新药ETF——港股创新药ETF(513120)盘中最高涨超1.7%,早盘成交额超5.7亿。数据显示,截至6月12日,该港股创新药ETF连续三个交易日净流入,近60日资金净流入超2亿元。

消息面上,中国企业多项领先成果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上被首次发布,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学术水平最高、最具权威的临床肿瘤学会议,同时也是全球创新药研发与应用的关键平台。

而今年,ASCO年会共收录了426项研究作为口头报告,其中有55项来自中国,这一数据与2023年相比,翻了一番,创下新高。

事实上,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日益增多,市场对创新药的需求呈持续增长态势。此次会议则再次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创新药的商业价值变现能力以及未来成长的广阔空间。

资料来源:医师报

从ASCO看中国药物创新度提升

这场主题为“The Art and Science of Cancer Care: From Comfort to Cure(癌症治疗的艺术与科学:从舒适医疗到疾病治愈 )”的肿瘤界学术盛会,以多达426项口头报告、2668篇壁报,和超过4万多的观众,刷新了ASCO的规模记录。

在此前公布的摘要中,有21项中国研究入选口头报告,27项中国研究入选快速口头报告,7项中国研究入选临床科学研讨会,共计55项来自中国,这一数据与2023年相比,翻了一番,创下新高。中国药企在创新药领域持续发力,显著提升其创新度,也使得创新药产业技术驱动周期进入新局面。

资料来源:2024ASCO,具体标的不构成投资建议

多重政策利好,创新药进入发展新阶段

2021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8.9%,已越过深度老龄化(14%)红线,向超老龄化社会(20%)发展。未来我国老龄化形势将更加严峻。与之对应,肿瘤、心血管疾病、骨关节疾病等就诊用药量将持续抬升,整体医药需求快速增加。

资料来源:国家卫健委,中央人民政府官网,国盛证券

与此同时,以减重、自身免疫、丙肝乙肝、痛风等病患者基数大、用药周期较长的慢病药物研发陆续取得临床推进,有效提升了国产创新药市场整体潜在价值空间。在此趋势下,创新药行业具备较强确定性。

资料来源:Wind,公司公告,国盛证券

此外,在诸多政策方面我们也能感受到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药首次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一部分,国家将培育创新药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方向,并强调了医药产业2024年的发展主基调为创新发展。

创新药出海,助力行业高景气

近年来,随着中国创新药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将目标转向海外,以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市场份额。

综合来看,中国创新药市场与海外仍有较大差距,2021年全球创新药市场约8300亿美元,其中美国创新药占比超50%,是创新药最重要的终端市场。而从药品销售占比看,美国创新药占药品销售79%,中国创新药占药品销售仅11%,具备足量空间。

资料来源:EvaluatePharma,BCG,中信建投

但随着中国创新药研发能力的提升,国内创新药及技术平台license-out交易日益活跃。我国创新药自2012年开始,交易数量逐渐增长。2020年以后更是进入高速增长阶段,2023年license-out交易的数量达到46个。

资料来源:MSQ Analysis,BCG

更为重要的是,“出海”需求正在驱动国内创新药企加快源头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创新药产业或将有望维持高景气,行业配置价值显著。

聚焦医药生物港股创新药ETF受关注

结合前面的分析,作为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参与创新药的主题投资机会呢?

对于行业主题型投资的选择,指数的聚焦程度,挂钩基金的规模及流动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指标。

我们注意到,从市场表现来看,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931787)的表征性较好,指数从今年4月19日相对底部至6月7日震荡反弹期间,强势上涨7.69%。与此同时,挂钩该指数的港股创新药ETF(513120)区间回报为8.44%,区间日均成交额近10亿元,交投最为活跃。

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简称“港股创新药”)在香港市场中选取不超过50家主营业务涉及创新药研发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香港市场创新药主题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与其他跟踪港股市场的创新药指数相比,港股创新药指数的成份股目前仅有42只,更为精简;从细分行业来看,其申万一级行业分布集中分布在医药生物赛道上,创新药主题更为聚焦。

数据来源:iFind,ETF研究室,截至2024-6-6

在具体成份股上,港股创新药指数覆盖生物制品、化学制品、医疗服务等行业的龙头公司,前十大成份股占比权重为66.45%,较为均衡。

数据来源:iFind,ETF研究室,截至2024-6-6,具体标的不构成投资建议

截至2024年6月12日,港股创新药指数PE(TTM)为27.67倍,处于近三年来不到5%的分位数;PB为1.65,处于近两年以来 3%左右分位。从绝对估值水平及估值历史分位数来看,港股创新药指数PE、PB均处于历史较低分位。

从A股/港股医药指数自2019年的走势来看,2020年起医药行业经过了快速估值提升,2021年中开始大幅回调,目前行业估值水平已经趋于合理甚至到达低估状态。

在两年多的估值消化中,国产创新逐步优胜劣汰,正加速进入真格创新、国际化布局阶段。在政策的持续引导下,执行力强的头部企业有望迎来更好的竞争格局。

从投资角度看,纯度高、流动性好的港股创新药主题ETF更具优势。对比来看,全市场聚焦港股创新药的ETF有且仅有3只,其中,跟踪港股创新药指数的港股创新药ETF(513120,联接基金A/C:019670/019671)规模最大、交投最为活跃,截至5月底,其年内日均成交额超11亿元,日均换手率超20%,资金关注度颇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