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不动了,这家大宗巨头宣布退出中国内贸钢材现货业务!

卷不动了,这家大宗巨头宣布退出中国内贸钢材现货业务!
2024年06月12日 16:02 用户3958636400

【近日,网传全球大宗商品巨头嘉吉已决定关闭其在中国国内市场的实物钢材贸易业务。这则消息在钢铁圈引发热议,尤其是国内钢贸商纷纷调侃称“巨头都被‘卷’走”、“剩下的同行继续卷”。那么,嘉吉在中国内贸钢材的业务关停意味着什么呢?】

 近日,全球大宗贸易商嘉吉已决定关闭其在中国国内市场的实物钢材贸易业务。

根据嘉吉声明,内容全文如下:

与其他嘉吉公司所在的行业市场一样,钢材市场在持续发展与变化,嘉吉也在调整自身的定位,以顺应市场的变化。在近期对业务系统和市场进行深入研究后,嘉吉决定对中国钢材业务模式形式优化,并停止中国内贸钢材现货业务。

这一决定不会改变嘉吉对中国市场的承诺,我们将继续为中国的钢铁厂和钢铁终端用户提供价格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不断深入合作。此外,嘉吉在铁矿石业务仍将保持强大的业务布局,为中国的钢铁厂提供铁矿石供应链与价格解决方案。嘉吉一向坚守契约精神,将按照协议履行所有合同承诺。此次调整不会对嘉吉现有合同的执行产生任何影响。

嘉吉在中国已有50多年的历史,拥有近7000 名员工,在约50个地点开展业务,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承诺始终不变。自我们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以来,嘉吉一直在持续投资。我们的金属业务对中国市场有着一样的坚定承诺,我们将继续投资,与我们的客户共同成长,帮助客户实现打造负责任、可持续黑色金属供应链的目标。

嘉吉金属,总部位于新加坡,致力于提供覆盖全球黑色金属供应链的增值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立志成为推动行业与客户业务共同繁荣的得力伙伴。凭借155年以上备受赞誉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风险管理专长,以及逾40年深耕黑色金属行业的深厚市场洞见,嘉吉金属成功地将全球各地的铁矿石开采商与钢厂紧密相连。

同时,为开采商、钢厂以及钢铁终端用户提供包括铁矿石与钢铁实货贸易、技术营销以及量身定制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

图片来自官网,仅用于示意

嘉吉金属在全球布局中,特别在中国、新加坡和英国设立了三大核心业务枢纽。公司汇聚了150余位资深行业专家,为遍布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余家客户提供专业服务。通过覆盖近25个全球港口和50个仓库的庞大服务网络,嘉吉金属每年实现铁矿石实货交易约5000万吨,钢材实货交易约600万吨的惊人业绩。

值得一提的是,嘉吉金属是Cargill(嘉吉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嘉吉公司,这家由威廉·W·嘉吉于1865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创立的跨国私营企业,业务遍及食品、农业、金融和工业产品及服务的生产与分销。如今,嘉吉在全球70个国家拥有超过16万名员工,服务市场多达125个。

其2023财年的年收入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770亿美元,同比增长7%,这是公司自1865年成立以来年收入最高的一年。在福布斯发布的2023年美国最大非上市企业榜单上,嘉吉再次稳居榜首,这已是《福布斯》追踪美国非上市企业的39年里,嘉吉第36次荣登该榜首位。

嘉吉退出钢材现货的动因及影响

据开阑商务信息咨询(Kallanish)深度分析,自去年以来,金融风暴的激荡让市场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中,嘉吉的实物贸易部门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荣光,难以为公司带来往昔的丰厚回报。

面对此情形,嘉吉金属业务部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今年7月,其实物钢材团队将迎来解散的命运,8名交易员和业务员将告别这个他们曾经奋战的阵地,其中包括那些已为公司效力十余载的忠诚员工。仅有一人或许能幸运地转入公司的战略客户团队,继续其职业旅程,而其余的后台工作人员则将面临调岗或失业的境遇。此外,该业务部最近在越南的办事处也已黯然关闭。好在,这场风波并未波及到铁矿石和价格风险管理部门。

Kallanish进一步指出,越来越多的金融市场参与者,包括宏观基金和量化趋势跟踪基金,正将资金注入中国的钢材期货市场,以此作为对冲大宗商品以外资产风险的一种策略。

这一现象导致了一个显著的结果:除了交易量最大的合约交割月份之外,现货钢材市场的基本面在价格决定中的影响力日渐式微。市场结构的这一深刻变革,正推动着贸易公司们积极行动,或是与基金建立紧密联系,或是从基金中汲取人才资源。嘉吉,这家历经风雨、经验丰富的贸易公司,也必将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调整策略,以全新的姿态迎接钢材业务的未来挑战。

据悉,嘉吉金属每年的铁矿石与钢材实货交易量分别高达5000万吨与600万吨,在业界堪称巨擘。然而,嘉吉在钢材现货市场的悄然退出,无疑预示着钢贸领域将失去一股强大的力量。此举或许正是智者的非战略性撤退,为市场的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埋下了伏笔,对于已经在收缩和分化的钢材市场,其实是有利的。

有资深业内人士坦言,嘉吉素来以铁矿石业务为立足之本,而钢材现货更多扮演的是服务于铁矿石贸易的辅助角色。因此,嘉吉此次的决策不仅可削减冗余支出、规避风险,更能确保其资金流的稳定与高效。从这一视角来看,钢材现货业务的停滞对嘉吉而言,实则是卸下了一副重担,轻装上阵,以更专注的姿态投身于核心业务的深耕之中。

回溯历史长河,自1995年起,嘉吉金属便在中国钢铁进出口贸易领域开疆拓土,近三十载的风雨兼程,它见证了中国从铁矿石匮乏之国崛起为钢铁巨龙的辉煌历程。

而今,在全球钢铁产业转型的洪流中,嘉吉审时度势,决定退出中国内贸钢材现货业务,这一决策不仅是对自身发展战略的主动调整,更是对全球黑色金属供应链优化布局的深思熟虑。

此举旨在聚焦更具增长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从而进一步夯实嘉吉在全球黑色金属市场的领军地位。

钢铁行业低迷

钢铁,曾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和政策双重利好下,钢铁业一路高歌猛进。2000年,我国粗钢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高速发展的背后,危机也在不断积累。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让这个行业失去了昔日的荣光。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在20余家上市钢铁企业中,有半数左右处于亏损状态。钢铁行业内部的分化趋势愈发明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也即钢铁行业整体利润总额为-213.6亿,巨亏了两百亿以上。在此之前,本钢板材在2023年年报中提到,全球钢铁市场低迷,钢铁行业运行环境严峻,行业水平持续走低,总体呈现“供给弹性大,需求恢复慢”的发展形势。

有意思的是,即便“运行环境严峻”、“需求恢复慢”,本钢板材仍然在扩张产量,2023年生铁产量1041.2万吨,同比增加40.92万吨,打破历史纪录。这并不是个例,即使整个行业身处“寒冬”,产量也仍然“大干快上”、“你追我赶”。

早些年有研究机构曾做过专题研究,钢铁行业为什么在产能过剩的环境下,仍然会逆周期性地扩张产能?核心原因在于高炉一旦停产,再启动嫩度大、成本高,缩减产能不仅影响领导的政绩,也不是那么经济;因此上规模的钢厂都会选择进一步扩加大产能,寄希望于扩张后的规模效应带动单位生产成本下降,相比同行有更大的成本优势,“少亏就是赢”。

其实说到底就是卷嘛,与其被动等死不如搏一把,要么熬死自己、要么卷死同行。在过去的这一年,这种逆周期性扩张产能,可不止存在于钢铁行业里。

比如生猪,去年猪肉价格节节败退,行业亏损一片,几大猪场不亏个几十亿都不好意思出来说话——那说明没上规模;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市的五大猪场,你看谁家杀母猪了?这也直接导致过去形成“猪周期”的背景逻辑发生了变化,业界都在猜测会不会再无“猪周期”。

在中钢协2024年一季度信息发布会上,中钢协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介绍称,一季度粗钢产量同比小幅下降,但受下游有效需求不足及春节后需求启动延缓等影响,粗钢表观消费量降幅大于产量降幅,供需矛盾突出,钢材价格持续下行,叠加铁矿石原料价格易涨难跌的影响,企业利润明显下降,钢铁行业运行呈现出高产量、高成本、高库存、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三高三低”局面。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1—3月,全国生铁、粗钢产量分别为 2.13亿吨和2.57亿吨,同比下降2.9%和1.9%,而全国钢材产量3.36 亿吨,同比上涨4.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亏损213.6 亿元,同比增亏165.2亿元,是规模以上工业仅有的三个亏损行业之一,且亏损额居首位。

另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钢协”)数据,91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在今年1—3月份累计实现利润87.08亿元,同比减少80.10亿元,下降47.91%;累计亏损企业达47户,亏损面为51.65%,同比增加7户;累计亏损104.56亿元,同比增加33.30亿元,增亏46.73%。

有人将钢铁业的困境归咎于经济下行和市场需求疲软。诚然,作为强周期行业,钢铁业对宏观经济的依赖性极强。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要从行业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说起。

首先,产能过剩问题始终难以根本缓解。

尽管国家多次提出“去产能”目标,但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并未严格执行。一些僵尸企业借机“死灰复燃”,淘汰的落后产能重新投入使用。同时,一些钢企盲目扩张,导致新增产能居高不下。供需失衡,必然引发恶性竞争。

其次,同质化竞争也愈演愈烈。

部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小富即安,长期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同质化的市场,只能靠压价手段去抢占份额,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这也埋下了本轮危机的伏笔。

此外,能源和原材料成本的居高不下,也让钢企雪上加霜。

据测算,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每上涨10%,钢铁业成本就增加7%左右。而这些关键要素,很多都掌握在国外巨头手中。价格波动风险,最终都转嫁到了钢企身上。

那么,破解钢铁业困局,出路究竟在哪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是重中之重。要严控新增产能,坚决遏制“地条钢”死灰复燃。同时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引导落后产能加快退出,为优质产能腾挪空间。只有产能结构优化了,行业良性竞争的土壤才能培育出来。

钢铁行业的寒冬,绝非一时之寒。破局之路,没有捷径可走。唯有“除旧布新、转型升级、猛药去疴”,这个行业才能重现昔日荣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