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来了”的舆论风险点分析

“野猪来了”的舆论风险点分析
2024年11月11日 19:00 微热点研究院

微热点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秋冬季与野猪相关信息量保持较高水平,今年同期与野猪相关信息量出现较大增长。

2023年秋冬季全网与“野猪”相关信息统计显示,9月、10月全网与“野猪”相关信息量持续攀升,于11月达到统计时段的峰值31.39万条,12月信息量出现大幅下降,但信息总量仍保持高位,与10月相当,且热点话题数量近10月的二倍。

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9月以来,与“野猪”相关信息量持续走高,较2023年同期增长近4倍,11月前10天信息量为34.95万条,信息持续高位趋势明显。

舆论风险点分析

野猪防控考验地方治理、应急等多重能力。野猪出现在街头、酒店等人群密集区域,引发居民恐慌和担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计数据显示,野猪在我国28个省份有分布,数量200万头,其中致害省份达26个,且这一趋势日益严重。特别是一些地区野猪季节性频繁出现,伤人毁物,已成为当地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隐患。舆论也从最初野猪出现在市区的惊奇转向担忧,并呼吁尽快消除野猪隐患。野猪在城市出现,消防、公安、城管、保安都会成为管理主力。据媒体报道,一地“近三年间涉野猪警情近2000起”,被舆论戏称“野猪城市”,这便是对当地治理方式和效果不满的表现。地方政府如何有效遏制野猪在市区“狂奔”,这已成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应对能力等方面的体现。

探索捕猎方式涉及多方面法律风险。多地开展对野猪的有偿捕猎措施,“捆绑驱赶”“捕获猎杀”“麻醉射击”等措施出现在相关信息中。对此,有媒体指出,一旦开了狩猎的口子,如何加强狩猎、捕猎装置安全管理,如何避免在捕猎过程中殃及其他野生动物、甚至威胁他人生命安全,这些都成为当地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外,有专家强调,野猪被移出“三有”名录后,如果仍在当地的“地方重点保护名录”中,仍然需要按照猎捕管理规定执行。即使没在“地方重点保护名录”中,也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不能用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的,也不允许采取下毒、用猎套等方式进行狩猎。

不同舆论声音可能加大治理的难度。野猪频繁出现在密集人居区域,是在有了法律保护的20多年的时间里野猪快速繁衍的结果,是生态保护的正面效应,但其造成的新的困扰必须正视,新形势下控制其数量、减少其致害性是缓解和降低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但也有舆论提出,人与野猪频繁“遭遇”,源于野猪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进而反对围猎野猪或质疑猎杀方式等,甚至有景区内出现市民投喂野猪情况。因此,盲目“一刀切”或过于强硬地控制野猪数量的办法,可能招致负面舆论,增加工作阻力和难度。

补偿标准不一加大野猪伤害处理难度。野猪致害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两部分。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只有9个地区出台《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无《补偿办法》的地区,因野猪造成伤亡的情况,一般采用保险的形式补偿,具体标准各地不同。法律界人士表示,如当地有相应政策,可申请致害补偿;如果没有,只能通过社会救济途径获得补偿,因此不同地区补偿差别较大。而且有舆论表示,此类补偿还存在申请流程烦琐,补偿标准低等问题,受害人难以得到及时或符合期望的补偿。

不安情绪下安全防护方面宣传要求增大。野猪造成人身安全和财产威胁地区,平复居民情绪、提升居民安全防护知识,及相关法规政策的及时有效传达,都是相关部门的工作。此外,在舆论热度较高的情况下还需防范谣言的产生。如有媒体转发的“上海市青浦区女子为保护邻居孩子被野猪攻击”,被证实并非发生在上海。还有围绕较为吸引关注的民间捕猎野猪等情况的“凶残”“无人敢接”等说法,都需要有关部门厘清,并发布真实信息,稳定居民情绪。

媒体和专家观点

  • 依法依规控制数量

部分媒体认为,“野猪频现”致害,应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前提下,依法依规通过人工干预适度控制其数量。

齐鲁壹点:野猪频频“造访”人类生活区,是生态环境日渐改善的表现。保护野生动物当然没有问题,不过,也不能坐视野生动物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挑战。野猪泛滥,竟然到了引发致人伤亡事故的程度,是时候对野生动物保护划出清晰“边界”了

极目新闻:由于野猪在现实中缺乏天敌,繁殖能力又强,人为干预其扩张就是应有之义。依法依规对致害的野猪进行捕猎,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既要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更要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生产生活秩序,二者不可偏废。

大众新闻:当下,在“野猪患”严重的地区,需科学研究,动态控制数量;对重点区域如靠近山林的居民区、交通线,重点节点如野猪下山觅食多的季节应加强防控;今后,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普,尤其在“野猪入侵”易发生地,培养大众形成“防御侵害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兼顾的理念;对“受害”区百姓,也可考虑引入相关保险

安徽时评: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野猪种群的科学监测和管理,在确保生态平衡的前提下,通过人工干预适度控制其数量。在野猪出没较多、灾害严重的地方,倡导民间力量与专业力量相结合,发动群众积极性,降低防控成本。对有必要依法保护的野生动物,还应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做好相关保障工作,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千龙网:对此,相关部门和媒体需要多做一些科普,比如某地就曾编制过偶遇野猪应对指南,详尽介绍注意事项,提醒市民自我保护。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多一些法规提醒。

  • 不可以随意捕杀和食用

部分专家认为,对野猪进行捕猎需依法依规,目前具有可行性的高效经济的猎捕方式主要是犬猎。

金崑(中国林科院自然保护地研究所所长):各地进行野猪的致害防控,招募专业的护农狩猎队伍,经过法律法规、专业的培训、安全教育以后,才可以依法依规进行致害的野猪捕猎。但是不能到自然保护区猎捕,也不能在禁猎区和禁猎期猎捕,这种集中捕猎的方式在野猪致害严重地区是可以尝试的,但是难在缺乏高效经济的猎捕方式。使用枪猎效率较高,但是获得枪支较难,而且一定要遵守我国枪支管理的法律法规。目前具有可行性的主要是犬猎,但成本较高,目前像陕西省探索采用培育杂交的猎犬,成本大为降低,可以推广

张明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防控野猪危害综合试点专家组成员):野猪被从“三有”动物名录中删除,意味着野猪保护等级可能因此降低,但并不代表可以随意捕杀和食用野猪。野猪依旧是野生动物,受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有法律规定,食用野猪也是违法行为。因其生活环境不可控,在野外可能感染病菌。野猪大多没有经过检验检疫,人吃了之后很容易感染细菌、病毒,危害性极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