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剧没死,但已沦为配件供应商

武侠剧没死,但已沦为配件供应商
2024年10月16日 15:53 影视独舌

“小李飞刀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这句倪匡写给古龙的挽联,也可说是武侠剧的时代哀歌。

比如古龙武侠剧,就已鲜有佳作。上一个尚可的古龙剧,还是四年前胡一天、陈哲远主演的《绝代双骄》。但这部剧也难以超越1999年林志颖、苏有朋的版本,以及2005年王晶执导,张卫健、谢霆锋主演的《小鱼儿与花无缺》。

金庸剧的现状也好不了多少。今年六月上线,改编自《射雕英雄传》的《金庸武侠世界》,业界期待已久,但也没能在金庸诞辰百年之岁激起水花。这种武侠剧全面崩盘的无力局面,让人不禁追忆那个群星璀璨的武侠全盛时代。

武侠,曾是一代国人心中的文化之光,一如“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凡有华人处就有金庸的武侠。

不止金庸先生,那个武侠鼎盛的时代,可以说是名家荟萃。在“金古黄梁温”这个武侠天团里,古龙、梁羽生、黄易、温瑞安,每个名字都熠熠生辉,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武侠盛世。

那个年代的武侠剧也是经典辈出。与邵氏电影交相辉映的是大批经典金庸武侠剧的问世,比如1983版黄日华、翁美玲的《射雕英雄传》,就是一代人心中的白月光。

而“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几乎每个字背后都有好剧传世。曾几何时,每一次金庸剧的翻拍都是一次盛事,全民瞩目。

金庸、古龙毋庸赘言,武侠天团其他几位作家,也都有经典改编剧面世。比如2004年,香港TVB拍摄的黄易作品《大唐双龙传》,以及同年两地合拍的温瑞安作品《逆水寒》,都是九零后的经典记忆。

除了IP改编,曾经的原创武侠剧也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比如王晶执导的《八大豪侠》《天下第一》,周易影视的《水月洞天》《把酒问青天》,以及邵峰、薛佳凝主演的《天剑群侠》等剧,都值得细细品味。

而如今,盛极一时的武侠剧风光不再,式微到即将成为时代的眼泪。

凝视武侠剧之“死”

武侠剧的兴盛,大概能延续到二零零九年,那时还几乎每年都有高质量武侠剧播出。

比如,2006年黄晓明、刘亦菲主演的《神雕侠侣》、赵文卓主演的梁羽生作品《七剑下天山》,2007年杜淳主演的古龙武侠剧《大旗英雄传》,2008年胡歌、林依晨主演的《射雕英雄传》,2009年邓超、安以轩主演的《倚天屠龙记》。

2010年以后,优质武侠剧的数量明显下降。至今十几年间,也就只有2017年杨旭文、李一桐版《射雕英雄传》等零星几部值得称道的翻拍剧。

翻车的作品反而越来越多,比如2018年版《笑傲江湖》,2021年版《天龙八部》等剧,都让人不忍直视。而随着经典武侠IP的反复开发,大家也开始审美疲劳。

技术越来越先进,但观众却越来越不买账,宁愿去看八九十年代的高糊版本。于是,大家开始把开发目光转向大陆新武侠IP。

但遗憾的是,截止目前为止,这些尝试都不算太成功。改编自大陆新武侠代表作家沧月的《听雪楼》《镜双城》遭到冷遇,倾泠月的《且试天下》坐拥杨洋和赵露思两大流量,还是不温不火。

优质武侠IP青黄不接,原创武侠更是寥寥无几,只有《大宋少年志》值得一提,但它也并非典型意义上的武侠剧。

曾经大热的武侠剧,越来越难觅踪影,佳作更是欠奉。

武侠剧衰落的原因,当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仙侠剧在这个过程中绝对起了“彼可取而代之”的作用。不过仙侠剧并不是“物种入侵”,而是一种迭代升级。

尤其是像《仙剑奇侠传》《古剑奇谭》等偏重于行侠仗义的仙侠剧,可以看作是武侠剧的“高维”版本。相比武侠剧,这类作品拥有更天马行空的世界观,更震撼的视觉效果,爽感原地升级。

而这类仙侠剧对武侠剧的迭代,也能反映出武侠剧的一个致命问题:元素过于单一、陈旧。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网络发达的当下,观众对于信息密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观众们见过太多神仙打架,甚至舶来的超级英雄,穿越、穿书都屡见不鲜,兴盛于上个世纪末的武侠,实在是显得暮气沉沉。

反向融合,脱胎换骨

要想解决单一和陈旧的问题,与其生硬创新,不如打开视野,打破自身边界,彻底拥抱新鲜事物。比如,与其它热门古装类型融合,比如权谋、探案、宅斗,甚至二次元元素等等。

纵观当下的古装剧市场,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武侠剧逐渐式微,但武侠元素却无处不在。

就拿今年两部大热剧《庆余年第二季》与《唐朝诡事录西行》来说,它们当然都不是武侠剧,但都有浓厚的武侠气息。

比如,“庆余年系列”中四大宗师的设定跟“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异曲同工;而“唐诡”中的卢凌风虽是金吾卫中郎将,功能上却宛如包公身边的南侠展昭。武侠剧江河日下,武侠元素却随风潜入夜,化作春泥更护花。

就算是纯女性向的宅斗如《星汉灿烂》,女性励志剧如《梦华录》,也依然能见“武”、见“侠”。

而武侠剧如果想重回巅峰,当然也可以反向操作,以武侠为主,吸收其它元素打辅助,让世界观跟上时代的同时丰富可看性。

这种趋势在近年来相对成功的武侠剧里,表现得十分明显。比如2021年播出,改编自烽火戏诸侯同名小说的武侠剧《雪中悍刀行》

剧中徐凤年(张若昀 饰)逐步成为北椋王的权谋、战争元素,让主角面对更大的挑战,世界观也更加宏大。

再如2023年播出,改编自藤萍小说《吉祥纹莲花楼》的大热剧《莲花楼》,则是武侠与悬疑探案的结合。探案线的存在,让天下第一剑客李相夷(成毅 饰),与金鸳盟盟主笛飞声(肖顺尧 饰)、百川院侠探方多病(曾舜饰)之间的江湖情义多了有趣的载体。

而2022年底播出,改编自周木楠同名小说的《少年歌行》,及今年播出的前传《少年白马醉春风》,则由于原作本身的少年感,以及动漫在前的加持,二次元气息浓郁,画面特效炫目,充满少年热血,更能俘获年轻观众。

这几部作品,是近几年来相对成功的武侠剧,也是明显的“转型”之作。它们属于武侠剧阵营,但又不同于传统武侠,带着明显的混搭风。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武侠剧不就不伦不类,血统不纯了吗?事实上,一部剧是不是典型的武侠剧不重要,甚至武侠剧类型符号的复苏也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古装剧中武侠精神的重振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而“侠”之一字的精神内核,甚至不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更不是一种教化。

相反,它是一种自由潇洒的精神力量。是“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少年意气,是“春风桃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人生浮沉 ,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乾坤”的自我意识觉醒。只要能重振这种武侠精神,无论形式和叫法如何,都是武侠剧真正的重生。

变换视角,重获共鸣

武侠剧还有一个刻在基因里的问题,即对女性观众相对不太友好。在刀光剑影、武力角逐的世界里,女性角色明显是弱势群体,甚至是点缀。因而显得直男气息过重甚至有些“爹味儿”。

剧集市场毕竟是女性受众比例占优,这个问题也相当致命。因而近年来武侠剧在挣扎求存中,还呈现出一种新趋势,即“女性武侠”的异军突起。

这种趋势,首先体现在故事主角开始以女性为主。

虽然传统武侠剧中也有不少女性角色,比如机灵俏皮的黄蓉、清冷出尘的小龙女、高傲聪慧的赵敏等等,但她们毕竟都还是辅助男主的存在。传统武侠中真正的“大女主”,也只有《白发魔女》中的练霓裳等为数不多的代表人物。

而像最近热播,改编自沧月同名小说的《七夜雪》,以及近年来的女性武侠剧集如《有翡》《一念关山》等作品中,薛紫夜、周翡、任如意等武侠大女主越来越多。

这不只是主角性别问题,而是叙事视角问题。这样的女性视角,能够提升女性观众观看武侠剧时的代入感。同时,女性武侠剧中女主的武力值也普遍较高,至少能跟男主分庭抗礼,甚至更胜一筹。这并不只是武力值的问题,背后体现的是女性追求身份认同与平等的心理诉求。

因而这类武侠剧表现出明显的女性独立意识,追求“双强”。有些作品甚至干脆没有男主,而是双女主强强联手。比如B站的人气武侠动画剧《风灵玉秀》。

只要能够求新求变,跟上时代的脚步,兼顾不同受众需求,我相信,本就拥有群众基础的武侠剧,一定会有卷土重来的一天。毕竟,它可是最能承载国人文化认同的一类成人童话啊。

文/云看天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