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喜剧之王单口季》以及《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两档脱口秀节目强势回归,让人看到了脱口秀旺盛的生命力。
也是在今年,两部脱口秀题材剧集《失笑》和《不讨好的勇气》先后上线,“脱人”的幕后人生变成了影视剧的素材。
脱口秀对影视市场的贡献,不仅是为影视剧提供素材,还提供了不少优秀人才。
比如参演了2024年贺岁档爆款电影《热辣滚烫》的李雪琴;客串了《庆余年第二季》,并作为男一号主演了待播剧集《侠客行不通》的徐志胜;还有客串了星爷微短剧《大话·大话西游》的付航等等。
当然,脱口秀对影视作品的影响远不止表面这些,还有创作逻辑的深层影响。
作为一种语言类喜剧节目,其实脱口秀相当于一段角色独白,而且是一段金句频出,并带有强烈情感和表达的独白。
而在脱口秀越来越大众化的今天,靠强输出、高反转台词结构全篇的“脱口秀式”影视作品也可以被大众高度接受。
脱口秀式的爆梗台词
要论脱口秀式的影视作品,最近的《好东西》是个很好的范本。
很多观众反馈说,这就是一部群口脱口秀电影。电影是视觉艺术,画面和镜头语言是它的“当行本色”,只靠台词难免落于下乘。
但就像这部电影里说的那样,“让你开心的就是好东西;不能让你开心的,就是鬼东西。”
在内容面前,形式没那么重要。美国短篇小说家马克吐温说:“人类确有一件有效的武器,那就是笑。”
只要观众买单,影视作品“脱口秀化”就有它存在的意义。
就拿《好东西》来说,它的台词就随处可见脱口秀式的语言技巧。
比如前夫哥自夸已经比很多不负责任的父亲强了,小孩儿说:“他们根本就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也不配有孩子。你为什么要跟他们比呢?”;小孩儿:“我是你亲生的吗?那这不是你应该做的吗?”
这些都类似于脱口秀中“顿跌”的造梗手法,即上半句先通过暗示,让观众产生误会,停顿后给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下半句,形成“预期违背”。
再比如前夫哥打听铁梅恋情的时候说“我是你爸啊”,小孩儿说“对啊,你又不是她爸,你管她干嘛?”
这在脱口秀中的手法叫“倒引”,即用对方的言语来回击对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影片中类似的金句爆梗还有很多,所以你可以质疑它松散的结构或故事情节的清淡,但你无法否认它高密度的爆梗台词,一直戳着笑点走带来的快乐。
即使它讲述的是支离破碎的爱情和生活,依然很快乐,一种压力被释放的快乐,而不止于滑稽搞笑。
脱口秀式的吐槽精神
以台词为主的喜剧影视作品过去也有很多,像《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武林外传》这些情景喜剧,以及《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这些冯氏贺岁电影,都是玩台词的前辈。
但它们的台词风格更偏于小品、相声式,喜剧性更强,相对柔和,散点式的讽刺包罗万象。
而所谓的脱口秀式的台词更直接、犀利,主题更鲜明集中,未必有多搞笑,但“与我有关”,嘴替性质更强,怼天怼地,极具发泄属性。
“生活的烦恼,用脱口秀说说”,这句《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最新的slogan,是脱口秀当下盛行的最好注脚。
烦恼很难解决,不如用笑声消解。在悲情卖惨式电影、剧集越来越滞销的今天,脱口秀对人生困境的处理方式绝对值得借鉴。
比如身有残疾的脱口秀演员小佳和黑灯的故事,若以传统的处理方式,那就是苦难电影,但若以脱口秀的方式处理,那就是嬉笑怒骂的喜剧。
这样的故事主角恐怕更想要喝彩,而不是同情。同样,观众走进电影院或打开手机,想要的是获得能量和快乐,而不是绝望。所以,脱口秀式的消解越来越受欢迎。
因为有些问题确实无解,就像《好东西》的台词“不是男人的问题,也不是女人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
吐槽,是一种无解之解。
《好东西》作为女性电影,以吐槽男人为解题套路。西蒙·波娃
但就像”,在《第二性》中说的“女性是一种处境,而不是一种性别吐槽男性的本质,是吐槽一种性别处境。
比如,与小鹿在《女儿红》专场中提到的“生理期羞耻”一样,《好东西》也有一大段对于生理期的探讨。
二者都有男性一直以为月经是蓝色的吐槽,目的并不是为了抨击男性的“无知”,而是女性正常生理情况莫名的“见不得人”。
“月经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世界上一半的人都会流血。”小孩儿的童言无忌,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这种嘴替似的台词,是这部电影,也是脱口秀的魅力所在。
而“生理期羞耻”背后,是一种隐性的“性别羞耻”,这种探讨,能给女性观众压抑的情绪找到出口。
在这方面,“脱口秀式”影视作品,甚至比脱口秀本身更得天独厚,因为它还多了戏剧这层助力。
所以像《好东西》这样的电影,可以不再是女性自说自话,能让男性代表前夫哥句句不离上野千鹤子,天天忏悔“性别红利”。
它也能让王铁梅说出“世界上什么事儿不比男性重要”,而不让宋佳遭遇杨笠的处境。
因为有语境的台词,比片段式的“普信男”让人更好接受。
而“脱口秀式”的风格,也让这类作品的表达更让人喜闻乐见。同样是优秀的女性电影,《好东西》就比《出走的决心》更好消化。
尖锐的“两性对立”和女性处境话题,都能被消解得不再沉重,就像脱口秀是糟心人生的解药,“脱口秀式风格”也可能是“苦难影视作品”新解。
如果电影和剧集解决不了现实问题,那提供一些“去他的生活”式的情绪价值,也算是满足了市场刚需。
【文/云看天】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