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北纬52度以北的林区已经萧瑟。
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新林区,距离新林林业局碧洲林场驻地约8公里的森林里,49岁的鲍永新穿着一身迷彩服行走在林间小路上。这个时节,地面已经落满了一层树叶,他每走一步都能踩出簌簌的响声。
此时的大兴安岭是一片“花山”,什么颜色都有。鲍永新一边观察一边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他守护的这片林子:“落叶松的树枝变黄了,一些阔叶林像桦树、杨树的叶子也都是黄色的,有的树叶是红色的,樟子松的叶子依旧是绿的,所以这里就像‘花山’,非常漂亮。”
2014年4月1日起,大兴安岭地区全面停止木材商业性采伐,数以万计的林区人放下斧头放下锯,全部转岗投入到保护生态的工作之中。鲍永新就是其中一员。林子里的树就像他的孩子,看着林木长大,他觉得自己这8年的护林工作没有白干。
从基建工变护林员
碧洲林场隶属于新林林业局,这里位于大兴安岭中部,伊勒呼里山北坡、塔哈河之源。上世纪90年代起,鲍永新在林场基建队工作,那是林木采伐最火热的年代,他每天都会看到一货车一货车的木材往外运输。鲍永新所在的基建队主要负责给林场职工盖房子,那时木材丰富,他们会用木头做板房,室内铺的地板、门窗都是木头做的。
2022年9月27日,鲍永新在林区巡护。受访者供图
早年,他在林子里见过很多胸径超过七八十公分粗的大树,因为过度采伐,资源枯竭,到2014年林区停伐前大木头就几乎看不见了。
2014年4月1日起,大兴安岭地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鲍永新也是从那时起当上护林员的。刚当护林员那会儿他很不适应,对上山巡护有些抵触,慢慢熟悉后,他也对这片森林有了感情。“以前刚上山(当护林员)的时候,林子里的树特别细,特别小。经过8年的时间,路边很多野生的树都长起来了,林子长得特别茂盛。”
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此起彼伏的浑圆丘陵上,白桦的叶子已经变黄,樟子松的绿色树冠依然挺拔。它们有的是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实施后留下的活立木,也有植树造林成活的新林,周围簇拥着的矮小林木是种子落下后生长起来的幼树。
9月30日,鲍永新在林区巡护。图片来源:新林林业局 刘志刚
把光和热留在这里
大兴安岭地处中国最北边疆,是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生态功能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也是东北乃至华北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而典型的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秋两季干燥的气候条件,使林区成为森林火灾易发区和高发区。
碧洲林场入山检查站。受访者供图
9月15日开始,大兴安岭已进入秋季防火期,“管住人,封住山”,这是当地防火的诀窍。
“十一”国庆假期正值森林防火的关键期。早上八点,鲍永新骑上摩托车驶入自己的林班。进山途中他要经过一道专门的入山检查站,排查身上的火种——这是防火期所有进山人员必须经历的程序。
鲍永新巡护的林班共163.86公顷,巡护一圈耗时约三个小时。他的工作看似简单,就是盯住这片林子,观察有没有人员上山挖沙破坏林地,有没有病虫害,有没有火点隐患等。如今,林子里的野生动物多了,他还要留意有没有偷猎野生动物的行为。
日复一日,即便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坚守下来也不易。在高纬度严酷的气候条件下,树木生长得太慢,不易被察觉。年复一年,鲍永新却见证了这片林子的生长。
春天,林区的冰雪还未融化,树木已开始吐新,青草从积雪掩盖的地里冒出头来,那种勃勃生机的景象是鲍永新感到最亲切的。但这个季节的草爬子(即蜱虫)着实令人担心,在山里巡护,许多人都被它咬过,鲍永新也不例外。好在林场每年都会组织职工打森林脑炎疫苗,减少了他们被草爬子叮咬后的恐惧。
夏季的大兴安岭是一片绿色的林海,那些翠绿的叶子,未染一丝尘埃,在捉摸不定的风中簌簌作响,整个林区就是舒适的天然氧吧。天气好的时候,鲍永新偶尔会骑着摩托带家人一起上山。家人没有经历过巡护的艰苦,只觉得夏季的山林景色很美,很新鲜。
8月份开始,林区早早就进入秋天。这是收获的季节,蓝莓、红豆、松塔等林下经济作物,给林区带来不少收益。冬季一下雪,白色的天地混杂着暗黄或暗褐色的树干,虽也是一种美,却让鲍永新感到萧瑟。
每天巡护下山,鲍永新会跟同事分享一些在山上的所见所闻,大多是当天又发现了哪些野生动物。作为东北亚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兴安岭林区经过多年生态修复,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休养生息。他明显感觉到,停伐后,封山育林,林区的生态变好了,野生动物比以前多了,“有时候我们在林子里能看到狍子、松鼠和‘飞龙’(花尾珍鸡)。”
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是,禁伐前,每年四五月份的时候都要刮一个月的大风。近些年刮风的天数变少了,风也没那么大了。鲍永新觉得这也是生态逐渐恢复的结果。
“这就是我们守护这片森林的意义,让它恢复生机!”鲍永新说,“虽然我们护林员只是一个平凡的工作,但我感觉这也很有成就感。”
看着树木在成长壮大,林区一年一个变化,鲍永新和同事的想法一样,守护这片森林,干到退休,把自己的一点光和热留在这里。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