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轶君:怎样把家变成世上最好的学校?

周轶君:怎样把家变成世上最好的学校?
2024年11月11日 22:28 澎湃新闻

一年多前,我面对家里的两个孩子,一个6岁,一个3岁,不断感觉到那些冒出来的、道不清说不明的困惑和焦虑。

如果非要说清楚,可能就是:什么是好,什么是对。

身为父母,首先肯定是有心给孩子最好的。这大概是我们所有人的初心。

问题是,什么才是最好的?如何做出选择,如何寻找平衡?

更大的问题,什么才是对的?

教育的麻烦在于,它的结果可能很久才能看到,但它的对错不允许再试一次。

身为中国父母,上一代的经验,能够直接让我们拿来用的可能并不足够。

相反,在隔代教育中,两代人的观念冲突还不少。

过去几十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和社会,像中国那样经历了高速发展,所有领域的观念都经历着迅速迭代,教育更不例外。

换句话说,我们自己成长的经验,固然有值得回顾的,但看看下一代,他们面对的现实和将来,都将截然不同。

对孩子而言,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这样的根本问题,注定让我们纠结。

正因如此,抱着为自己解惑的目的,一年多前,我走过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拍摄了六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

在芬兰、日本、英国、印度、以色列,对当地学校的访问,走入学生、家长和老师中去,深度了解社会、历史、文化对他们教育观念的塑造,以及他们对未来的看法,一下子拓宽了我的思考维度。

所谓“好”和“对”都没有绝对,都需要放到不同社会环境,结合不同的孩子情况去度量。

而了解这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元的,多姿多彩不一而足的教育理念跟方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的焦虑。

因为,消除焦虑的办法,就是把未知变成已知。

《他乡的童年》这部纪录片播出以后,收到许多热情的反响。

我也有了机会,更多接触和了解国内的家长们、老师们,教育改革者们。

当时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走过了这么多国家,请问哪里有最好的学校?

所以,当收到邀请来做一档音频节目,我想,正是一个好机会,把在国内外了解到的教育理念,跟大家分享。

身为家长,我们或许无法去到所谓最好的学校,又或者无法马上改变身处的社会和学校,但有些方法是可以在家庭中实践的。

“怎样把家变成世上最好的学校”,成了我思考的一个话题。

教育是家长间无尽的话题,也可能是一个,最好不要触碰的话题。因为它其实是在谈论父母的人生观。都是成年人,谈三观伤感情,更有可能改变不了什么。

但在中国,孩子十八岁之前都由父母的观念塑造。

这个问题就更加敏感,其实呢,也更加迫切。

于是,我还是答应了来做这样一档节目。

初衷并不是因为我知道得更多,或者更加正确。

只是身为母亲,和您一样,对教育有许多问号,于是,我选择做一个探索者。

如果我们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就能够在这次旅程的终点,收获远远多于出发时。

哲学家康德说,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其他动物都只需要抚养。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并不断进化。

不幸的是,这种进化的速度有时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在我的教育探索旅程中,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不断听到这样一个类似的声音:当前的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化初期模式之上的,为了迅速培养熟练的工人和士兵,以机械化、标准化、分工化方式“生产”孩子们。

但未来,需要的是,跨学科,复合型,有创造力的人。

社交媒体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像学者赫拉利预言,许多人将来会沦为“无用阶层”。

这次新冠疫情同样告诉我们:这世界说变就变。未来,说来就来。

面对可能的巨变,仅仅告诉我们的孩子,未来他们都将成为“普通人”。

可能并不够,我希望探讨,如何让孩子们成为“最好的自己”,是否社会意义上的“成功”或“普通”并不重要,只有成为最好的自己——

无论面对什么变化,他们的内心才可能找到快乐和安定。

身为家长,我们必须不断了解外界的变化,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

家庭,作为一个最小的教育空间,最适合首先做出这样的转变。只有家庭,才能做出针对不同孩子、精准的教育选择。

在这套音频课程中,我将与您分享,世界上多样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到家庭生活场景中来的实际操作方法。

比如,日本的童年教育,一方面对孩子要求极为严格,逼着他们自律,另一方面又尽情释放天性,我们如何让自己的孩子也找到这样的平衡?

英国最好的公学都很难进,也非常昂贵,可是他们的理念却是免费的——

这些理念我们也可以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比如在体育运动中,最看重的品质是什么?

如何阅读,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开阔的人?

如何演讲,让孩子从小具备自信与沟通能力?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或许像芬兰人那样极具耐心、量体裁衣式的教育方法,只能在家庭中实现。

而印度人爱提问,爱质疑,又擅长动手解决问题,培养出了全世界最棒的CEO们……

他们的方法或许能帮我们化解不少教育中的难题。

除了一路采访的见闻,我在这里,也融合了自己多年的国际记者与海外求学的经历,一并拿出来与您共同探索。

我个人,首先特别注重观念的探讨,有了观念的坚定,或者改变,才可能有寻求方法的可能。

所以,我会纵向、横向举例,拓宽大家的视野去找到自己的答案。

同时,作为一名母亲,我也愿意与您分享自己每日的亲身经历,日常的实践,甚至曾经的失败。希望您也看到,做错了并不可怕,不反思不去借鉴才是越走越窄。

从拍《他乡的童年》纪录片到现在,我的孩子们也都长大了快两岁。

一路上我的心态发生了许多改变,也摸索了许多不同的方法。想说的是,无论在哪里,最好的教育都是朴素的,符合自然逻辑的。

不用金钱作为衡量标准,但父母的用心与否。

观念如何,会产生大大不同效果。

第一,中外教育观念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不同。

有时候不看到别人怎么做,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比如,当我看到芬兰人为不同孩子设置的不同学习方法,不同学习进度,才意识到,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中国父母,很多时候是在“找齐”,怎么能把我的孩子变得跟其他人一样?

虽然我们并不真的知道其他人是怎么样,会成为怎么样。

“一样”让我们有安全感,“差异”让我们惊慌。

而实际上,差异,才是每个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在音频节目中,我会分享不少这样的观念对照,可能会对一些固有的观念形成挑战。

第二,不要把小孩当作家长的产品。

我们尽力,但孩子有自己生长的逻辑。孩子的表现好坏,并不是我们要不要“有面子”的原因。

第三,家长本身也是学习者。

如果您不断在充实自己,善待自己,对外界保持好奇与热情,这就已经为孩子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如果您可以认同以上三点,那么请加入我,一起成为教育的探索者。

 写在后面 

诺贝尔经济学奖让《贫穷的本质》这本书名噪一时。书里曾经提到:

教育分层、阶级分层,在哪里都是最扎痛神经的敏感词,但又是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避免的。

正视现实,不是要我们放弃、无所作为,而是为了回归理性、看清方向、另辟蹊径。

破局之路在哪里呢?

周轶君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角度——

向外求观察,向内求答案。

当我们能真的看到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可能,当我们真正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我们自然知道,当应试教育与孩子的核心能力、身心健康相冲突的时候,该如何取舍。

现在,我们把这门真正联系“窗外课”的现实养育课推荐给你,希望你仔细听、反复听,每听一遍,都可能教育思维的一次打破重建。

- 这门课好在哪儿?-

一、性价比超高:不用出国,就可以接触到各国优秀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在线下,一次出国的留学申请就需要500+的费用。现在仅需 129 元,就可以带走经过筛选的、10个国家里适合我们国情的、在主流媒体上难以见到的教育方式。 

二、可操作性强,给孩子一所家里的“国际学校”

在这门课程里,我们会提供近30个详实案例。世界上好的教育理念,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很小的点,开始实施。 

三、高视野、新角度,帮你升级教育认知,找到新路径解决孩子的新时代新问题 

看上去是一门亲子养育课程,其实同时也是一门家庭养成课程:养成孩子软实力,让亲子沟通亲密无间,更让父母自身获得成长。

- 课程大纲-

10个国家教育精华解读

20个核心方法精选提炼

7年育儿经验一键分享

国际知名记者+全球儿童教育者视角

让你看见世界  轻松培养独立优秀的孩子!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