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神韵仍在,南大博物馆展六朝碑拓名品与石刻写生

南朝神韵仍在,南大博物馆展六朝碑拓名品与石刻写生
2019年11月15日 08:23 澎湃新闻

南京也被称为六朝古都

,孙吴、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在南京建都,在

建康城及其周边遗留下了岿然长存的南朝陵墓石刻(也称六朝石刻)。这些六朝石刻是六朝的精神象征,南朝石刻蓄聚着“腾跃”的张力,至今仍传达着南朝的神韵。

11月13日,“南朝气韵——南京大学藏六朝石刻碑帖展暨南朝石刻的临摹写生与传统雕塑的保护人才培养项目作品汇报展”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星云楼1楼美术馆对外展出。澎湃新闻获悉,此次展览主要以南朝陵墓石刻为主,又兼及砖铭、造像题记、造像碑等。

展览现场

南朝石刻

“南朝气韵——南京大学藏六朝石刻碑帖展暨南朝石刻的临摹写生与传统雕塑的保护人才培养项目作品汇报展”展品除从南京大学博物馆馆藏历代石刻拓片中精选的南京及其周边地区陵墓石刻中仍存文字的拓片外,书法史上的碑刻拓片名品如《校官碑》、《天发神谶碑》、《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瘗鹤铭》摩崖石刻,以及《明徵君碑》等也在展陈之列。

栖霞明征君碑

栖霞明征君碑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多个政权交替,时局动荡,争战不断,同时,整个六朝时期也是一个经济文化大发展,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一个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极为重要的时代。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名家辈出。然而,伴随着南京多次的“平荡耕垦”及千百年来的沧桑变化,时至今日,六朝地面遗迹几乎已经毁弃殆尽,惟有陵墓、石兽、墓阙、碑碣供人凭吊。

据此前资料介绍,南朝陵墓石刻中,都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这些岿然长存的南朝陵墓石刻(统称六朝石刻),全部在江苏省境,就目前所能见到的石刻来讲,共有33处。

南朝石刻的文物标志

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神道石柱柱额

按地区划分,南京21处、句容1处、丹阳11处。以时代区分,宋1处,齐8处,梁 13处,陈2处,具体时代失考的石刻9处。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刘宋,距今约1500年。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宋武帝刘裕初宁陵石刻、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齐武帝萧赜景安陵石刻、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石刻、梁文帝萧顺之建陵石刻、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陈文帝陈茜永宁陵石刻、萧宏墓石刻、萧秀墓石刻、萧恢墓石刻、萧谵墓石刻、萧融墓石刻、萧绩墓石刻、萧景墓石刻、萧正立墓石刻,另有失考墓石刻多处。

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神道碑侧雕刻(局部)

据南京大学博物馆介绍,南京大学自建校以来,历来注重传统文化保护及文物收藏研究。而金石拓片作为中华传统技艺,借助纸和墨,采用独特的椎拓方法,能将镌刻在钟鼎石碑、砖瓦竹玉等器物上的文字及图像信息清晰完整地保存下来。由此,许多湮没于历史之河的珍贵文物信息得以保存与流传。正是因为金石拓片兼具学术性与艺术性,南京大学在百余年办学历史中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及办学需要,积累收藏了逾两万件碑帖,尤以宋拓《大观帖》卷六、孙过庭《书谱》拓本等最为知名。馆藏拓片中绝大多数是晚清、民国以来的旧拓,且多是整纸拓片,以历代知名石刻、墓志为主,收藏也较为系统完整。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神道石柱柱额

此次展览主要以展示南朝陵墓石刻为核心,又兼及砖铭、造像题记、造像碑等。为此,南京大学博物馆从馆藏历代石刻拓片中精心挑选了南京及其周边地区陵墓石刻中仍存文字的拓片,如碑额、碑文、碑侧及柱额等,主要涉及到了萧梁一支中的8人。“虽然纸墨斑驳,文字漫漶,但历史价值、文献价值、艺术价值极高,无疑是今人体会六朝风貌与神韵的重要文字与图像载体。”主办方介绍说。

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神道碑额拓片,但如今已经漫漶不清

与此同时,为凸显南朝“继汉开唐”的历史地位,展览又将江苏地区现存最早的汉《校官碑》,吴《天发神谶碑》,云南地区的东晋《爨宝子碑》、刘宋《爨龙颜碑》,传为南朝陶弘景所书的《瘗鹤铭》摩崖石刻,以及唐代所立、碑主为南朝宋齐之际名士的《明徵君碑》等书法史上重要的碑刻拓片名品一并收入。

《校官碑》

其中《校官碑》就是在中国书法史上被近代学者康有为冠以“丰茂”之誉,被后世赞为“江南第一碑”的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校官碑》是南京和江苏地区发现的最早碑刻,同时,也是江苏省现存最早的三碑之一(另二为吴《天发神谶》、吴《禅国山碑》)。其碑文内容是记述溧阳长潘乾的品行和德政。潘乾,字元卓,在溧阳县长的任期内,“政绩卓著,泽被乡里,”特别指出的是他“构修学宫,宗懿招德”(引《江苏金石志》)他兴办学校,宣扬教化,当地百姓刻石以纪念。根据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翁方纲考:“官者,学舍之统称,潘君之职,自是县宰。东汉时不闻特设学校之官。永平幸南阳,所谓校官弟子者,学校之弟子耳。兹碑特颂其兴学之事,故其石刻于学舍。”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校官碑》碑文为成熟的隶书,无书写者的题名,其字体方严古厚,多用圆笔,布局茂密,气势沉雄而有汪洋之致。历代书法家在评论《校官碑》的艺术风格时,称其“厚重古朴,方正雄”。

《天发神谶碑》

此次展出的《天发神谶碑》是江苏省现存最早又一碑拓名品。此碑又名《天玺纪功碑》、《吴天玺记功颂》,三国吴天玺元年(267)刻。吴的最后一位君主孙皓,因天降符瑞而立碑记功。清嘉庆十八年(1813)八月毁于火。碑文书写虽是篆书,但不同于任何篆书面目。康有为曾惊叹为“奇书惊世”。张叔未则云“吴《天玺纪功碑》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其书起笔方重,有隶书笔意,转折处则外方内圆,下垂处呈悬针状,森森然如武库戈戟,凌然不可侵犯。后世篆刻家对此碑很受启发,多取此碑笔意入印。赵之谦“丁文蔚”一印便有此意味,后世认为赵之谦这方印还启发了齐白石,从而形成了大刀阔斧、斩钉截铁的齐派篆刻风格。

学员作品

南大博物馆魏美强撰文介绍说,从观展感受上看,此次展览把二维平面的拓片与三维立体的雕塑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即还原历史,又融合古今,是六朝石刻书法与雕塑艺术的一次集中展示。透过这些斑驳的纸墨与传神的雕塑,观众也能隐约窥见一千五百多年前的 “南朝气韵”,也更能体会南京这座“文学之都”深厚的文化与历史底蕴。

南朝陵墓石刻分布图

“为了便于观众参观,我们特意邀请了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陈刚副教授绘制了南朝陵墓石刻分布图,将目前仍散布在南京及其周边区的34处南朝陵墓神道石刻都标注在了地图上,一目了然。同时,又请专人赴南京、句容、丹阳等地拍摄了南朝石刻的现场实景图,其中不乏视野开阔的航拍图,这样有利于大家更好地结合拓片及实物照片感受南朝石刻的沧桑变化。此外,布展团队还为此次展览特别制作了南朝世系简表,为不是特别熟悉南朝历史的观众树立起一个大致的时间概念。”魏美强在文章中介绍说。

此外,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申请了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南朝石刻临摹写生与传统雕塑的保护》,并推出了高研班学员临摹创作的60余件石兽雕塑。这些雕塑的创作源于对南朝陵墓石刻的临摹,既向传统艺术致敬,又从传统文化中学习,同时又赋予传统艺术以新的生命力。

展览海报

展览现场

“作为高校美术馆,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学术资源,展览期间,美术馆将推出一系列互动活动,包括两场‘跟着教授看展览’的学术导览,以及一场校内公开课。”主办方介绍,展览开幕当天,南京大学博物馆邀请到的是对六朝碑刻有精深研究的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长江学者程章灿教授以“石语——六朝碑帖与南京”为题,现场为观众讲解六朝碑帖与南京的故事,以及对六朝考古有精深造诣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张学锋教授,以“南朝瑰宝——齐梁帝王陵墓石刻”为题,解析南朝陵墓石刻的造型艺术与制度。而南京大学文学院童岭教授则以“风流与无常——南朝的人物、文学和思想”为题,采用公开课的形式,讲述南朝人物的“清谈”与“风度”。“总之,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活动,我们力求让观众更全面、深入地领悟南朝的文化与艺术内涵。”主办方说。

据悉,此次展览面向校内外公众免费开放。展期为2019年11月13日至2019年11月22日。

(本文部分图片资料及文字介绍由南大博物馆提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