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良渚玉器“合璧”展出 ,追溯中华文明源头

红山、良渚玉器“合璧”展出 ,追溯中华文明源头
2022年08月25日 12:56 澎湃新闻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是西辽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遗址中出土的精美绝伦的玉器,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礼制文明等方面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建构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对世界文明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8月25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主办,内蒙古博物院承办的《玉·见文明——红山·良渚文化文物精品展》在内蒙古博物院开展。展览邀请15家文博单位参展,以玉器文物为主,展出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精品文物共计280余件,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现,发达的玉文化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贡献三大部分进行展现。展览将持续至10月10日

勾云形玉佩· 新石器时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勾云形玉佩:器体为横式的扁平长条形,雕动物面部形象。它的圆眼似鸟类,两侧镂空的是侧视的龙首,这些特征反映了先民们的图腾信仰。

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阶段,社会生产力提高、财富开始增长并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因此也有了社会阶级的分化。而随着巫觋阶级的产生,原始宗教也产生了。从此,玉器被少数有较高地位的人掌握在手中,逐渐成为王权、神权和军权的象征,并且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新石器时代,成为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见证者。

黄玉龙·新石器时代 翁牛特旗博物馆藏

黄玉龙: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域内出土很多,基本特征为“C”字形,其独特而精美的器型成为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新石器时代,精致打磨的石器取代了由大块鹅卵石打片制成的粗糙石器,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玉。由于质地独特,玉自古以来就备受中国人推崇。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及,“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这个“玉”的定义,不仅包括硬玉、软玉,也包括蛇纹石、角闪石,以及大理石等精美石头。玉斧等兵器,玉镯、玉环等装饰品和礼器主要见于中国东部和东北部,最早的就是红山文化的玉猪龙。

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祭坛
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年至5000年的一支新石器考古学文化,由于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后而得名。其分布范围大致以现今西辽河上源(主要是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包括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原哲里木盟)南部,辽宁省西部和河北省北部地区。在这一地区发现了大量红山文化遗迹和遗存,特别是大量制作精美的玉器、陶器、祭祀遗址等。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红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其文明起源的路径和机制颇具代表性,中华文明中的许多元素,比如崇龙尚玉、敬天崇祖等或均源于红山文化,使之成为中华礼制文明的重要源头。展览现场
红山文化墓葬为积石冢形制,大量精美玉器出土于积石冢墓中,如玉玦形龙、玉斜口桶形器、玉勾云形器等,证实了红山先民以玉为葬和以玉事神的习俗。红山文化玉器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和鲜明的特点在中国史前时期的玉礼器文化中独树一帜。展览现场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经碳十四测定,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由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和6000年前的崧泽文化演变而来,具有鲜明的长江流域特色。良渚文化以其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明显分化的社会阶层、凝聚力量的统一信仰、神王合一的权利体系,特别是出现了城市文明等现象分析,这一史前文化已具备了早期的国家形态。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神人兽面纹玉琮·新石器时代 杭州市临平区博物馆藏

神人兽面纹玉琮:上下分为二节,上节四转角雕刻四组简化神人面纹,神人面纹上部为二道凸横棱以示简体羽冠。下节四转角精雕繁缛兽面图像。

太湖地区良诸文化晚期大墓之中有众多玉璧和玉琼。璧是中间有圆孔的圆形盘状物,而琮则是内圆外方的管状物,有的玉琮上装饰了神人兽面等纹样。高度近似的玉璧和玉琮也见于广东北部遗址,如石峡,表明良诸文化传播之广,超出此前的想象。

兽面纹玉柱形器·新石器时代 杭州市临平区博物馆藏

兽面纹玉柱形器:此器出土于横山遗址中的一座高级贵族墓中。器外壁减地浮雕4幅错落旋转的兽面形象。

(本文根据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澎湃新闻此前采访综合整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