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一生创作了一千多首乐曲,代表作无数。有意思的是,他的孩子和作品一样数量惊人,20个孩子足以组建一支足球队。
巴赫很喜欢孩子,他认为孩子最懂音乐,孩子也给他带来了很多音乐灵感。这位音乐巨匠去世两百多年后,一部为孩子量身定制的《你好!巴赫》诞生,不仅拉近了孩子和巴赫的距离,也打开了孩子对音乐的无穷想象。
这部多媒体交互音乐剧场由比利时宗左音乐剧团、上海交响乐团、小不点大视界联合出品制作,10月27日-30日登陆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连演8场,场场售罄。
你见过汉堡一样的夹心舞台吗?《你好!巴赫》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舞台被夹在中间,观众席围在两侧,就像一个大汉堡。
藏身于夜色里的U型舞台会发光,布满了立体的投影。投影里出现了很多孩子的身影,有的在卧室里睡觉,有的在书房抄谱,有的在美术馆里发呆。舞台两侧也坐满了活泼的孩子。
李泉帅、严多加红衣加身,就像两只兔子,蹦蹦跳跳上了场。在距离孩子不到两米的舞台上,两位演奏家奏响了巴赫的9首作品,揭开了巴赫暗藏在乐谱中的天真,诠释了巴赫音乐中的孩童的一面。
在这个沉浸式、互动式的剧场里,孩子们反客为主,也成了演出的一部分。他们拍手、跺脚,大喊巴赫的名字,为两位演奏家打出精准的音乐节拍。欢乐的笑声洒满了现场,一个小男孩看得激动,差点冲上台,被旁边的妈妈一把拽了回来。
为了拉近和孩子的距离,两位演奏家还有角色扮演,多了一重演员的身份。
“我是一个5岁的小女孩。”台湾姑娘严多加性格恬静,25岁的她一开始很难相信自己是孩子,直到演出前一周,才真正进入角色。
“你就找自己心里还留存着的可爱小女孩的影子。”中方执行导演陈忌谮引导她,这句话点燃了严多加的想象。李泉帅同样要演一个5岁的小男孩,活泼外向的他也在帮助搭档进入角色。
和常规音乐会里的正襟危坐不同,两人要一边游走、一边拉琴,难度比想象中大得多。
“平时拉琴,我们都是昂头挺胸,挺直脊背,双脚规矩。在这里,全身都得动,还得一刻不停地动。”刚开始,严多加总是全身僵硬,经过引导,才慢慢放开手脚。
“只要一走动,很多人就拉不来琴了。”陈忌谮笑说,“他们不仅要走着拉琴,还要演对手戏,忙着和观众互动,实在太忙了!”
演戏也是一道难关。在选角阶段,比利时导演就对演奏家提出要求:不光要会拉琴,还要愿意表现自己。为此,他设置了两个有趣的任务,让他们戴上面具拉琴,还让他们边拉琴边讲一段小时候的故事,由此来观察他们是否具有演员的可塑潜质。
“严多加不是那么外向,但是渴望表达自己。”一路走来,陈忌谮眼见她蜕变、绽放,和刚开始完全不一样了。
“平时演出,我们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知道观众到底怎么想。今晚,我竟然看到一个小女孩在和我挥手,太可爱了。”第一次和观众这么近距离地互动,严多加很兴奋。
对于如何和观众互动,陈忌谮只有一个要求:真诚,“别装别人,你就演自己。眼神千万不能虚,要真诚地看向观众,眼睛像是会说话。”在她看来,演员很脆弱,“掏心掏肺把自己敞开,裸着让人观看、让人评论,很需要勇气。”
演出现场还来了不少家长,上海交响乐团教育拓展中心主任张毛弟也坐在台下。作为一个妈妈,她也常常带儿子去看儿童剧,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人喜欢埋头刷手机,但在这里,他们看得也很投入。”
不过,孩子和家长的反应显然不太一样。“一开始以为小孩子可能坐不住,结果他们都很坐得住。反而有些大人比较焦躁,很想知道台上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急需一个说法、一个答案。”上海交响乐团的一位工作人员观察。
虽然有故事情境,但你很难给《你好!巴赫》捋出一条清晰的故事线,抽象的它处处是留白,留下丰沛的想象空间。
“这是一个开放题,故事线可以有千百万条,千人千面。”陈忌谮说,在给孩子做音乐普及时,比利时导演不会用说教的方式去灌输知识点,“他会给孩子营造一个故事情境,把他们引入这个世界,至于他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其实套个大头娃娃就能取悦孩子,想让孩子开心很容易,但是孩子也会思考,不要因为他们是孩子就随便糊弄。”陈忌谮认为,给孩子最好的艺术作品,就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这部剧的编曲、比利时青年作曲家皮耶特同样认为,孩子对音乐的直觉比成人出色得多,“他们完全有能力鉴赏音乐的品质和诚意,我们要做的只是给到空间,让他们热火朝天地玩起来。”
音乐会结束后,一个名为“音乐想象力”的小游戏把现场推向另一个高潮。严多加即兴演奏了《天堂电影院》里的一个音乐片段,问孩子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小女孩在吃棉花糖”“我在拔萝卜”“我和我家的小狗在飞”……答案五花八门,色彩缤纷。
“太有画面感了,完全超乎我的意料。”严多加被孩子的想象力打动,发现音乐最动人的地方,正是美丽的想象空间,“千万不要被局限在一个框架内。”
在《你好!巴赫》,导演、演奏家、多媒体艺术家“师从孩子”、通力合作,用孩子熟悉的语言,让抽象的巴赫被看见、被体验。
李泉帅认为,“这场音乐会不仅拉近了巴赫跟大家的距离,更拉近了人对音乐的理解,人对生活本质的理解。”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